《四块玉.争什么?》(四首)-读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过年
•浏览 364
《四块玉.争什么?》(四首)-读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其一
真事隐,假语多,
惟有真言好了歌。
满纸荒唐一梦过。
真情悲离,
假意欢合,
争什么?
其二
称三雄,魏蜀吴,
晋公手中玩偶傩。
浊酒一杯坐江渚。
看你打他,
看他打汝,
争什么?
其三
聚义厅,争完座,
梁山好汉没命坐。
一朝招安皆为奴。
任人驱使,
任人宰割,
争什么?
其四
西天路,多险阻,
八十一难真难过。
始作俑者是佛祖。
遑论功,
惟有过,
争什么?
过年
又是一个新年到,不禁想起了我儿时过年的景象。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农村生活相当贫困,过年,既让人向往,也成为农村家庭不小的负担。尽管如此,庄稼人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仍十分重视,在人们传统意识里,年过得好不好,关乎着新一年的家景气象。平日,人们辛勤耕作,省吃减用,饲养豕禽,为的是年底能过一个好年。那时候,衡量年过得好与否,主要看吃穿两件事。忙碌了一年,过年时,一家人都能换上一身新衣,穿上一双新鞋,过年期间,家里有足够的鱼肉菜蔬,正月里天天能吃上米饭,能过上一段“有油水”的日子,说明这个年就过得还好,反之则不然。过年的时光是柔软的,它让每个家庭充满了儿女情长;过年时的阳光是明媚的,它使农家人的日子徒然豁亮;过年时的河水是多情的,它可以荡涤农家人疲惫的过往。因而,过年成为人们备受期待的日子。对于小孩子而言,过年是最幸福的一段时光,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食品,有新衣、新鞋穿,不用做作业,可以尽情地玩。进入腊月,父母就开始为置办年货忙碌起来。母亲开始忙着给一家人未纳完的新鞋收尾,给大人和孩子们添置的新衣做最后的缝制。母亲的一针一线,将一家人对新一年的期盼都缝了进去。年前,大人小孩身上穿的、床上盖的都会进行浆洗,屋里屋外的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的那种专注和执着,仿佛是想濯净一生清苦,除彻世代穷源。那时,农村置办年货,最为喜庆的事就是在乡邻的帮助下,将喂养一年的猪杀掉,这是农家忙碌一年的“家当”。父亲在给家里留足食用的以后,将剩余猪肉拿到街上去换些零花钱,买些过年用的食品或物品。杀“年猪”那天,母亲会用新鲜的猪肝,做成“汆猪肝汤”,犒劳一家人。香喷喷的猪肝汤,鲜嫩爽口,吃一口,足可以将一年的辛苦忘得干干净净。在农村,过年用的点心大多是自家制做,包括麻叶、翻饺、荷叶子等等。其中做麻叶的工序最为繁复费时,仅将麦芽榨出的一大铁锅汁液熬成一小盆糖稀,至少要耗时五、六个小时。农村过年吃的豆腐也是自家制做。惯常,豆腐要提前做好,不能等到年三十。俗语说,“年三十打豆腐——假忙”,会遭乡邻笑话。农村年三十的年夜饭颇为神圣,是一家人一年来最为丰盛的一顿晚餐,也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这一桌年夜饭,承载着一家人对团圆的渴望,是一年来劳动成果的展示,是对一家人辛劳一年的一个交代,也是对一年来疲惫身心的舒缓与释放。南方人讲究吃蒸碗菜,年夜饭至少也得八道蒸碗。每年,母亲为做好这顿年夜饭,往往要筹备好些天,犹如创作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一般。年三十晚上有“守岁”习俗,屋里的灯都会被点亮,这是蕴含未来一年前景光明深意的彩头。那时没有电视看,一家人围坐一起,或感慨过往,或畅想未来,抑或家长里短,而父亲此时则在厨房里忙着做卤菜。每年年三十晚上,父亲都要卤一大铁锅好吃的,有卤鸡、卤肉、卤莲藕、卤豆腐等等。卤菜时,卤水在锅里不停地翻滚,像唱歌似的欢快地冒着大泡小泡,熏得满厨房香气氤氲,甚是诱人。每当那个时候,我总会站在锅边,焦急地等待,看着锅里的美味,垂涎欲滴。三十晚上睡觉前,母亲会将大人小孩过年的新衣拿出来,让我们一一看过后,然后将小孩子的新衣裤放在被子上,用大人的衣服盖着,这样第二天早起穿时不凉,新鞋端端正正地放在床边的踏板上。大年初一,天还未亮,我就会醒来,急切地穿着新衣新鞋,在堂屋里晃来晃去,如同在表演一场没有T台的走秀,体验着穿新的快乐。待到天亮出门放完鞭炮,母亲会在堂屋的神龛前的地上放一蒲坛,站在我们小孩子身边,笑着说:“快来拜年吧,要作揖、下跪、磕头啊!”我们就会认真的照着做,先拜爹爹婆婆(即爷爷奶奶),然后再拜父母。拜毕,母亲会给一些好吃的,就算打发了。那时穷,我们那里农村极少见有打发钱的。我们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嫡亲叔伯的亲戚多,且同住一村,尽管平日朝夕可见,但过年时,相互之间是一定要拜年的。正月初一,父母特别忙,上午会有很多亲戚来拜年,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准备来客“过早”的餐食。过去,农村拜年很有仪式感,客人热热闹闹进门后,先向主人索取蒲坛,并置于堂前地上,一行人同时面向堂上的神龛位,俯首合十,一边叫着老人,一边念着吉祥语,作揖、下跪、磕头。拜完年,主人会留下客人过早。过早的程序很有讲究。首先,主人端上一个约四十公分见方,带盖的精致的红色木质雕漆礼盒,盒内堆放有金果、麻枣、麻叶、翻饺、荷叶子等点心,置于八仙桌中央,然后将每只碗内倒入半碗炒米,放些许白糖,用开水冲泡,便是俗称的“炒米茶”,送与客人。约一支烟功夫,主人撤下礼盒,用一精致的长方形红色木质托盘端上来八个凉盘。又约一支烟功夫,一碗刚出锅的糖水糍粑端了上来。再约一支烟功夫,给每人端上一碗汤圆。至此,过早方告结束。如此这般,一上午要反复接待好几拨客人。按照家乡习俗,正月初一不出远门,小孩子大年初一要留在家给爹爹婆婆拜年;正月初二,便跟随父母去姥爷姥姥、舅舅家拜年。正月十五之前的其他时间,拜年似乎就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了。但,正月十五划旱船的年俗,会将年气再次推向一个高潮。此后,“年也过了,月也过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小时候,总是听父母讲旧社会如何穷,人们过不起年。又讲新社会怎么好,每年都有个盼头。如今,日子彻底翻转了过来,天天都在过年。过去,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一件好端端的新衣服,非要专门做旧磨烂了穿才觉着好看。过去,人们食不果腹,瘦得皮包骨。现在,人们变着花样吃,吃出一身毛病,整日忙着减肥,“三高”群体愈来愈壮大。过去过年,给小孩子发红包,实属难以想象,而现在,人们手机里红包泛滥,通常一个红包,胜过我父辈当年辛苦喂养一年的一头猪。年幼时,我们不懂得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想来,父辈们大年初一堂前的深情一拜,才是对过年真正意义的注解。初一大早,父母一定会给神龛上的香炉里上一炷香,神情专注的立于神龛前,合十俯首,虔诚一拜。那一拜,是在向过去一年的一切不如意告别,是在祈求一个新的光景的到来。那一拜,也成为新一年故事的开始。光阴流转,时代变迁。过年的故事一代代在传诵。过去,我们的父母讲的是旧社会的故事。曾几何时,我们则讲的是新社会的故事。如今,年轻人讲的却是新时代的故事。未来,现在年轻人的下一代,还不知会讲些什么更好听的故事呢!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原创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四块玉.争什么?》(四首)-读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过年 》评论列表(2)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