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感慨人生的句子

1. 读兰亭集序的人生感悟200字

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觉得里边的文字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没有太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读书时的第一种感觉。或者说至少我是这样的,先得觉得文章读起来好听,然后才会去喜欢上这篇文章,渐渐地再去更深层次的发掘文章里的精神和气息。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以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已足以把人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了。有山、有水、有林、有竹,自然的景物给人一种超世脱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天朗、气清、暖阳、细风舒爽的天气更是令人神往,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品茗赋诗,做着文人最喜好、最向往的雅事。无拘无束,畅快淋漓。

二段可以说是一个急转弯,也是作者由此而发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慨。人生是短暂的,短暂到俯仰之间,可以说白驹过隙。然而每个人处世方式却是不尽相同,有人想把有写东西和事物对朋友说出来,有人却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寄托到某些真实或虚幻的物体上来表达。在人生旅途中的取舍,在生活中的嗜好也是不同的。但人们得到东西是的欢喜,和面对命运终结时所发的感慨是相同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整篇文章我最感觉有意思的话,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人生的短促,也道出了人生向往、追求、喜好、欲望最后的结局。其实拥有再多,最后还要化为尘土,与人一起与草木同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对生死的感慨,作者也起了同样的感慨。因此也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对于生死的看法,我很赞同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说法“死时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兰亭集序中的看法我觉得有些悲观,至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必须有所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意义。作者写生活i时代是乱世,并且是在思想和文化都比较闭塞的古代,文人的命运恐怕除了弄几下笔杆子就没别的了。但现在不同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快速的,竞争是日趋激烈的。尽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还是必须去“欣”一些东西的,否则必会被时代飞速旋转的车轮所抛弃。这种抛弃我想会比“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所发的感慨要沉重,要痛苦的多得多!文人在现代除了“文”之外还可以“武”很多的事。

把文人扩展到每一个人也是一样,在现实社会里,有所追求,有一定的目标,然后去奋斗,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2.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何人生感悟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来源:/view/180146.htm#10

3. 感悟人生的文章与《兰亭集序》有关的

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到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上,起初只是觉得里边的文字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他的并没有太多.这可能也是许多人读书时的第一种感觉.或者说至少我是这样的,先得觉得文章读起来好听,然后才会去喜欢上这篇文章,渐渐地再去更深层次的发掘文章里的精神和气息.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以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已足以把人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了.有山、有水、有林、有竹,自然的景物给人一种超世脱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天朗、气清、暖阳、细风舒爽的天气更是令人神往,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品茗赋诗,做着文人最喜好、最向往的雅事.无拘无束,畅快淋漓.

二段可以说是一个急转弯,也是作者由此而发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慨.人生是短暂的,短暂到俯仰之间,可以说白驹过隙.然而每个人处世方式却是不尽相同,有人想把有写东西和事物对朋友说出来,有人却把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寄托到某些真实或虚幻的物体上来表达.在人生旅途中的取舍,在生活中的嗜好也是不同的.但人们得到东西是的欢喜,和面对命运终结时所发的感慨是相同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整篇文章我最感觉有意思的话,一句话,不仅道出了人生的短促,也道出了人生向往、追求、喜好、欲望最后的结局.其实拥有再多,最后还要化为尘土,与人一起与草木同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对生死的感慨,作者也起了同样的感慨.因此也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对于生死的看法,我很赞同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说法“死时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兰亭集序中的看法我觉得有些悲观,至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必须有所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生活才会有更多的意义.作者写生活i时代是乱世,并且是在思想和文化都比较闭塞的古代,文人的命运恐怕除了弄几下笔杆子就没别的了.但现在不同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快速的,竞争是日趋激烈的.尽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还是必须去“欣”一些东西的,否则必会被时代飞速旋转的车轮所抛弃.这种抛弃我想会比“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所发的感慨要沉重,要痛苦的多得多!文人在现代除了“文”之外还可以“武”很多的事.

把文人扩展到每一个人也是一样,在现实社会里,有所追求,有一定的目标,然后去奋斗,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兰亭集序感慨人生的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