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人生的哲理句子苏轼

112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

1.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

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

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2.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我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才高学博,其诗词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可谓多姿多彩,思想深邃独特。所作各体诗词无所不精,从苏诗词的内容取材极其广泛,有描写山水风景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抨击时看事体现其政治观点的、还有抒发亲情友情和人生感慨的,无论哪类题材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轼的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苏轼的哲理诗词的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写景、抒情,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优秀的哲理诗词由于反映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哲理诗词,中国古代诗词园地中的奇葩。异彩纷呈,独树一帜,是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茫四射的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哲理诗词,绒景物、形象、说理于一体,借景抒情,以情感人,喻事明理,以理服人,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揭示哲学领域中的某一命题和真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目地。优秀的哲理诗词,总是艺术美和哲理美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精品,洋溢着知识性、趣味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说服力。

苏轼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众所周知的《题西林壁》便是最佳佐证,苏轼在庐山横看一道道山岭连绵起伏,纵看一座座山峰高耸入云,于是陷入了对生活的深层思索,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足以引起宋以后文人思考的极富哲理性的诗句。苏轼那“跳出来”的哲学思考,给了我们理智的启迪,它说明认识事物不能陷溺其中,而要超脱其外,从更高的立足点来观其全貌。

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这是苏轼迥异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他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诗人善于发现人生真碲。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哲理,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他写景状物虽未言理,然而理却弥漫诗中。他在《慈湖峡阻风》中写道:“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乡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诗人坦言人生道路充满了“巉岩”,即使是极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也充满着复杂甚至尖锐激烈的矛盾,它告诫人们:只有认识“巉岩”,才能战胜它,而不至于面对它时手足无措,一蹶不振。苏轼的另一首诗“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在对待自然界的雷霆的态度上,苏轼以超然物外的姿态表现出对生活中的庞然大物的蔑视。它启示我们:所谓雷霆之威,对于一个不以个人生命、浮名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世界上任何可怕的东西,并不是它真正可怕,只是因为人们怕它,如果不怕它,雷霆之声亦如儿语。

在一些完全是写景或抒情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苏轼的《饮湖山初晴后雨》更是脍炙人口,“淡妆浓抹总相宜”,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美、认识美,更要学会欣赏美,而且要有认识美的自觉性和全面性。苏轼以美景比美人,以议论入诗,说明生活中的美是多元化的,对美的欣赏要全面领略,不要偏颇,诗中还表现了苏轼“浅深虽所得,无入不自适”的洒脱胸襟。

望采

纳!!!!!!!!!!!!!!!!!!!!!!!!!!!!!!!!!!!!!!!!!!!!!!!!!!!!!!!!!!!!!!!!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哲理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领悟人生的哲理句子苏轼》评论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