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表达感情的句子
1. 江南逢李龟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即杜甫逝世的当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所作。
前两句追忆当年在长安王公豪贵之家听李龟年演唱的繁华往事,为以下所发感慨作铺垫,后二句包含着对社会和个人身世的无尽感慨。 遭逢世乱之后,重新遇见当年长安故人,便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李龟年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眼前人还在,音乐依旧,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环境与心情。江南的再度重逢,就充满了沧桑之感。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评此诗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2. 《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全诗如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如下:
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江南逢李龟年
3. 【江南逢李龟年表达的思想感情】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4. 江南逢李龟年表达了什么感情
李先生是一个“特殊”的著名歌唱家顾开元订单。杜甫初逢李龟年,它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候开元盛世。杜甫的人才早期歧王李帆和赞赏的监狱局局长崔迪,唱歌,欣赏李龟年在他们的豪宅。眼中的杜甫,李龟年是开元时代的全盛时期,充满了浪漫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几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在南部。然后遭受八安史之乱,唐王朝已转移从繁荣晚景他们两个也很惨淡的下降。本次会议,触发无限的沧桑感,杜甫的胸部已经闷烧自然很容易。这首诗几十年跨越时代的苍桑,社会的变化,现场点燃诗人的情感道德下滑的描述。诗韵深厚,内涵丰富,轻松自如,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a href="" 。 htm的#7
5. 江南逢李龟年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
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落花时节”,象是即景书事,又象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会从这四个字上头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却又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
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复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
感慨无疑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
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
象《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象是剧作家从杜诗中抽绎出来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
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心情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江南逢李龟年表达感情的句子》评论列表(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