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柳永为写作对象写一个句子_表达对其诗词内容或情感的理解_

1. 根据《望海潮》,以街头为对象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情感

“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柳永以一首《望海潮》写尽北宋城市杭州的市井繁华气象——那时的中国城市街头,既可享城市之盛,又可享自然之美。

无数趟市长出国考察团取经回来之后,我们的街头变了。“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N个国际名城)”。我们是谦逊的学习者吗?还是失去了方向的效颦的东施?从有形式无实质的街道效果来看,不幸是后者。

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当城市架空之后,人们奔驰在城市的上半身,下半身的街道却是濒于瘫痪。

此外,汽车导向的、非步行化的街道设计,使逛街成为一件趋凶涉险的事情。太大的街道尺度,可观赏不可歇息的街道设置,以及时不时的安全感问题,使上街变得有负担起来。即便有一天,我们发现这样的街头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并令我们享受的,我们也将回不去了。

现在,传统的街头被我们一锹一锹地连根拔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同传统的闲情逸致也随之远去。文化老人汪曾祺说过:“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

2. 柳永《观海潮》诗歌情感解读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

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

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

“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3. 谁帮我写一篇关于诗人柳永的文章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

偶失龙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宋仁宗临轩放榜,视柳三变之名,忆彼《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大怒,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乃黜落其功名。于是,柳永半是解嘲、半是哀怨,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

柳永这首词有着触犯封建规范的子思想,着实很实在的。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到汴京不久的时候。

一个出生仕宦家庭,从小饱读诗书、肄习举业的年青士子,本以为一到京华,就“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想不到战就遭落第,心自是不好受。本具有叛逆格的柳永,因仕途受困的打击,使他敝屣功名,留连坊曲,在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

一曲《鹤冲天》,便是他这种内心历程的忠实记录。 “黄金榜。

偶失龙望。”开便说出了落第的事实。

“失龙望”而冠以一个“偶”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并没有失去信心;和下句的“暂”字互相呼应,说明这次下第只不过是偶然的、暂时的,非战之罪,实受种种客观原因制约而已。然而落第毕竟又是眼前的现实,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不得不考虑的。

接下去的两句,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明代暂遗贤”,说得何等委婉!表面,既没有唐突了时代,也没有贬抑了自己;但骨子里其实是包含着讽刺,蕴着埋怨的。

既然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就应该“无遗贤”才对呀!这句话的重点,是把自己说为一个有才能的“贤”者,被有眼无珠的当道者所“遗”弃了。“如何向?”问题提得相当尖锐。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二句,说了今后生活的行动指向:恣意狂。“恣”字已有放纵的意思;“争”字领造的问语,双重否定构肯定意思的行文法,都加重了“恣狂”一语的力量,给的印象是深刻的。

“何须论得丧”三句,进一步申述走这一条恣意狂之路的得失,这是顺理章的事。因为这是一条违应举出仕的封建规范的道路,一般读书都不愿意走的道路。

但是作者却认为:走这条路,做个“才子词”,与仕宦而至公卿宰相,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谈不什么损失。“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这两句话充满了自豪,十分策。 片在表意已自段落,相当完整。

长调讲究铺叙,讲究舒展,柳永的这首词,是适应长调的要求而构思、下语的,因此句子不大讲究含蓄,余蕴不多;片形象的描写尤其不够。偏于平实的叙述和象的议论。

如果没有更多一些景语和语,是会显得干瘪的。过片以后,展开了“依红偎翠”生活的具体描写。

“烟花巷陌”四句,勾画出绮丽的环境和可意的佳:一条歌聚居的深巷里,摆列着丹青画屏的绣房中,住着那些值得词时时来寻访的“意中”。在这里,“意中”没有明标数目,也没有描写外貌,但它一定是复数的,一定是美丽的。

这有词其他作品为证。柳永词中出现过的歌.有名字的就有心娘、佳娘、虫娘、娘、秀香、英英、瑶卿等;那些没有标名的,更是不计其数。

宋罗烨记载:“耆卿居京华,暇遍游馆,所至,者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者多以金物资给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可见他和女们的游,是十分广泛的。

而“如描似削材,怯雨羞云意”(《斗百花》)、“层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乐》)、“天然嫩脸羞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尉迟杯》)等等,都是她们体态娆的佐证。文艺创作有时不得不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才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充分领略其中所包含的意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行事。

且恁偎红翠”三句,紧承文,意谓对着这些聪明美丽的烟花伴侣,应该尽地享受美满风流的生活,以求达到平生的快意。这种境界,其柳永词作中也有很多:“暗想当,有多少幽欢佳会。”

(《曲玉管》)“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戚氏》)“追思往昔年少,继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

(《古倾杯》)他是沉浸在“偎红翠”的生活之中了。词作至此,已及道“恣狂”的内容。

一结三句,又把词的思想推向更高一层。作者直接拈出“浮名”来和“浅斟低唱”对比,认为青易逝,与其去搏取功名,还不如酒边花下。

浅斟低唱。这当然也有沉湎于寻欢作乐的一面。

联系片结句“才子词”两句,则“浅斟低唱”一语,则并非为单方面的把酒听歌,还包括为歌们谱写新曲新词。说到进行新兴词曲的创作活动时。

他有一首《玉蝴蝶》写道:“迁延,珊瑚筵,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含笑立尊前。”

便是最好印证。他不愿意把风流生活和“浮名”对换。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蔑视功名,就等于违背“忠君”之道的,难怪仁宗读后会不高兴,把他黜落了。柳永愿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他又一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便是柳永思想的矛盾。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走下层民道路,一般都是被迫而非出于自愿的;应举求仕的观念,在他们的脑中藕。

4. 举例阐述柳永词的主要内容

柳永词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失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此外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

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

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

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拼弃。

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

另一首《慢卷?》(闲窗烛暗)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也同样传神生动。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

(《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也一格观念的变化。

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据说,金主就是因为看了这首词,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景色,而动了南下入侵的贪念。 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写的《鹤冲天》,就预示了这一创作方向: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

5. 八声甘州 柳永这首词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星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客的忧郁伤感。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6. 试述柳永对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贡献

柳永对宋词影响

开创意义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许多词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心情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以柳永为写作对象写一个句子_表达对其诗词内容或情感的理解_》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