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段画线句子意在表达什么

1. 小说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怎么答

题干不完整,教给你方法,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怎么答: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例如:湖北高考卷第19题. 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解析: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本句的要点是“追赶”和“晨曦”,但都要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来理解特定含义,而不是它的词典义. 答案: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 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 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例如:浙江高考卷第20题. 简析篇末“就会跪下……”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解析:“篇末”点明了此句在文章中的特定位置,文章尾句的一般作用必须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解答本题,首先要把这句话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观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延伸: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例如: 广东高考卷第19题.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解析:这句话有多种理解,即它有在文中的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结合全文来看,题为“说树”,实际上是借树为喻,指出成熟的艺术风格要来源于深厚的生活与创作积累.因此,回答时要力求全面完整,必须把这两层意思都答到. 答案:第一层意思,天坛与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意思,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空头艺术家的急就而成. 延伸: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例如:天津高考卷第19题.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解析: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这句话虽然有两个分句,首先要清楚句子的主体是“人生”,是文中的陈述对象,答题时要把它放在主语位置来重点突出;陪衬是“书”,是文中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然后要抓住“人生”与“书”的联系来理解.最后要紧扣文章,有针对性地回答.通过分析,本题中“人生”与“书”的联系是:人生复杂,书林杂芫;人生要追求真谛,读书要挑选精品. 答案:(1)人生如书,书如人生.(2)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3)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延伸: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例如:重庆高考卷第20题. 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析: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题目中对“年轻妻子”的评价是“义无反顾”“承受悲惨与苦难”,字里行间,充满对她们的敬重,感情倾向已经暗示出来了.因此,可以推断出她们的形象具有“山峦”一样的坚忍、高大,令人敬仰.这也就是作者把“她们”写成“山峦”的深层原因.透过题目中的提示,可以将这一句话的答题方向把握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写出这些原本出身高贵,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女子们,却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选择了献出生命,走上革命道路.她们的形象像山峦一样高大,令人景仰.这样写,烘托出这些女子精神的崇高,形象。

2. 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质

人人都说花美丽,但我却爱松树。

秋天,花凋谢了,草枯萎了,许多树的叶子都落尽了,松树却在秋风秋雨中舒展着它的枝叶,它的叶子像一根根深绿色的长针,皮也好像一块块胶布交错着贴在树干上。一束束针一样的叶子在秋风中摆动着,好像在说:“不怕风。”

寒冷的冬天,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凛冽的寒风吹着哨,猛烈地摇摆着松树。大片大片的雪花往松树上压,它的枝杈上积满厚厚的雪。风和雪都想征服松树,,松树以它顽强的毅力和抗寒力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风和雪,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春天来了,蒙蒙春雨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万物。松树也在春雨的哺育下开花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长在枝头,迎着温暖的春风,笑着、笑着……只要用手一碰树枝,那黄绿色的花粉就像烟雾一样落下来,温暖的春风慢慢地飘去。

我爱松树,更爱它那种无微不至的献身精神。松树的树干是的木材,又可以造纸;松树的叶子可以提炼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以做松香、松节油;它的枝和根的燃料,可以用它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夏天,它撑开一把大伞,让人们乘凉……松树花那样美丽、芳香,人类,它即使粉身碎骨也毫无怨言。

我望着远处的一排松树,默默地想:我也要做也压不倒的人,像松树那样坚韧不拔、英勇不屈,做终生为祖国作的人。

3. 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1、例题:“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在小青瓦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美妙的感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表现了三叔此时怎样的心情?答: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后悔之情。 3、修辞手法有哪些?答:比喻、夸张、拟人、引用、设问等等。

4. 兄长阅读答案简要说明对文中第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精锐教育提醒你: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弟弟生病,才10 岁的哥哥为了让弟弟吃上蛋糕而只身冒大雨前去买。母亲的不安与外面天气的恶劣都有力地反衬出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B .为了给“我”买蛋糕,哥哥受伤滴血,母亲心痛地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并要求“我”分一块糖给哥哥,而我把最后一块糖也吃完正是反抗妈妈偏爱哥哥的任性表现。

C .作者“恨”哥哥的原因是他整天在学校里,为考大学刻苦学习,从而不管家里生活的艰难,特别让“我”“恼火”的是哥哥还干涉“我”逃学的事。

D .本文“我”有两次祈祷,第一次表达出哥哥深深的爱,第二次表达出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不仅首尾照应,而且第二次与第一次形成对比,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深华。

E .本文以平实的话语倾诉着最真挚的情感,诉说了那个年代与家庭、与兄长有关的辛酸故事,文章语言朴素,字字真切,深情处感人泪下。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当润砾成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一方面憎恨哥哥,另一方面又乞求上帝让哥哥再活l0 年并照顾他,这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与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E

2.(I)哥哥很不容易才买到,同时,为了保护好蛋糕而把它藏得很严密,掏出来时,又怕弄坏蛋糕而着急得哭,表现出兄弟情深。

(2)我们应象河蚌孕珠一样去分担亲人或朋友的苦难,这样,人生才没有遗憾。(或答:对于亲人或朋友的苦难,我们应用关爱与担当去化解,这样,人生才会少些遗憾。)

3.①作者憎恨哥哥是因为年少时哥哥沉于读书,而本不应是。

②乞求上帝是因为年少时哥哥不计付出的兄弟之情让今天的。

③不矛盾。作者当年憎恨哥哥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作者希望哥哥帮父母;晚年后作者乞求上帝让哥哥再活l0年并照顾他,这也是出于对亲情的责任

4.认同。文中的,尽管没有分担家庭经济方面的责任,但他担负起父母的希望,并顺利地考上大学;我从小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任,晚年更是担负起照顾生病的哥哥的责任;文中的老年夫妇担负起照顾生病儿子的责任:这都是亲情的责任。

启示:可谈对亲情是一种责任的认识,也可谈对孝道、兄弟之情的认识。

如,亲情是一种责任。亲情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还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俗话说:血浓于水。亲情的责任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也是我前进的动力。亲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才是真正的责任。

5. 苏州园林第一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往往”是什么意思,该词在表达上

【题目】:第一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往往”是什么意思,该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往往”有“常常”、“每每”的意思。

在句子中修饰“安排“,表示安排桥梁尽量使其形式多样化,追求自然之趣。【题目】: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参考答案】:刻意表现一种自然美。

【题目】:你认为现代城市中那种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美吗?这和苏州园林所讲究的美有什么不同?评价一下这俩种美。【参考答案】: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说美和不美都可以。

苏州园林讲究自然美,城市布局注重整齐划一有多种原因,较为偏重于人的创造,也是一种美。评价这两种美,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谈。

6. 老王,节选,第一段划线句子用了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 2.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3.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4.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6.“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7.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8.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9.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0.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11.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2.揣摩加粗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参考答案四、《老王》 1.杨绛; 钱钟书; 《围城》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 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3.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强笑:(qiǎnɡ)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 4.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5.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6.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7.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8.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9.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10.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1.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12.①“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7.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HO小懒球 第一段的作用1、开门见山点题。

2、贯穿全文线索。3、总领全文。

4、引起读者注意思考。5、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故事法、场景法)6、如果用倒叙,有设置悬念作用。

7、如果用歌词、诗词点题。引用诗的作用1、呈现美好的意境。

2、深化主题。3、引起下文。

4、增加文采。概括中心思想、提炼文章主旨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3623763一、中心思想的概念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主旨。

(作者借帮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二、考点1、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直接考察2、请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直接考察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或启发——间接考察4、理解关键句子(主旨句)——间接考察5、理解题目内函——间接考察三、提炼归纳方法1、从文章题目入手。2、从文章开头和结尾入手。

开头——开门见山,直抒胸怀。篇末点题,逐章显志(含意深刻的句子)3、从写作背景入手。

4、从文章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入手——抒情议论类(画龙点睛)5、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7、分析文章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途。8、分析材料入手。

四、答题格式1、记叙文的中心句包含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两方面。2、归纳中心时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达,“通过……”就是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

(1)记叙文:本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了。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心情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第1段画线句子意在表达什么》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