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 ,江湖远逝金庸梦

放鞭炮

大年初一,儿子在农村老家的屋外高兴地放着鞭炮,看到闪闪烁烁的火花,听着噼噼叭叭的响声,以及儿子不断发出的欢声笑语,却不由的想起了我儿时放鞭炮的情形。儿时,每年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还没亮,左邻右舍们就开始放鞭炮,爆炸声此起彼伏,遥呼相应,炒豆般响到天明。有一年时间没放鞭炮了,对我的诱惑太大了,不用父母喊,我就穿上新衣,早早起床,要放鞭炮过过瘾。放鞭炮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恪外小心,保证人身安全。我从家中拿出鞭炮,并拿了火柴、香等必备器材,到屋前宽阔的打谷场上准备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那时,我胆子小,鞭炮不敢直接拿在手上放,只有把鞭炮摆在屋前的地上,用火柴点燃一支香,小心翼翼地点鞭炮信子,由于心虚,手有点抖,几次没点燃。我吸一口凉气,用手拍一拍心口,让狂跳的心稍微安静下来,再次点鞭炮的信子,一次成功。看到鞭炮信子冒出“嗤嗤”的火花,我飞速跳离,站在距鞭炮几米远的地方观望,鞭炮冒着阵阵青烟,在地上不停地翻滚,发出“噼噼叭叭”的密集声响,瞬间,一挂鞭炮就炸完了,鞭炮皮像“天女散花”一般,从空中飘落下来,像是下雨,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心里那种美好的感觉,不知用什么华丽的词语来形容。放完鞭炮后,觉得不怎么过瘾,又去呼朋唤友,到庄台上其他村民家门口,捡没炸的鞭炮子,来点放取乐。不一会,就聚集了一群小伙伴,我们吆喝着赶场子,哪里有鞭炮声就往哪里跑,专在放过鞭炮的地方找没炸的鞭炮子。一条庄台跑下来,捡到的鞭炮子能把口袋装的满满的。这时,我和小伙伴们就聚到一起,找个偏僻的地方,消遣战利品,看谁捡的鞭炮子响。小伙伴们中胆子大的,点燃鞭炮时,等信子快要烧完,才快速地扔出去,一声爆响,“啪”,小伙伴们拍手称快;胆子小的,点燃鞭炮的信子,赶紧扔出去,不响,蹑手蹑脚去查看,瞎火,引得伙伴们哄堂大笑;还有更胆小的,把鞭炮放在地上,用火柴点燃一根枯树枝,再用树枝点鞭炮信子,点燃就跑,“啪”的一声后,这位小伙伴美的哈哈大笑,脸上写满了喜悦。轮到我上阵了,想在小伙伴们面前表现一番,谁知失手了,出了小意外。不知是鞭炮原因,还是自己疏忽,鞭炮信子点燃后,还没扔出手,就爆炸了,手心漆黑,钻心的痛,我不禁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却忍着不让它流出来,只是紧紧握紧拳头,吸着冷气跺脚,让疼痛减轻一些。禁不住诱惑,换一只手继续接着放,心有余悸却其乐无穷。有了玩耍,我和小伙伴们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深身上下沾满了泥土和灰尘,可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放鞭炮的兴致,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度过了最幸福开心的一天。 看到儿子放鞭炮时的高兴样,激起了我放鞭炮的冲动。我从家中拿出一个鞭炮,到屋外点燃,看到信子发出“嗤嗤”火花,以及爆炸后“啪啪”声响,我又找回了儿时放鞭炮那种喜悦的感觉。放鞭炮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情,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最有意义,既对结果又对过程感兴趣的人,工作和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江湖远逝金庸梦

江 湖 远 逝 金 庸 梦 林继宗据香港《明报》报道,《明报》创办人、著名作家查良镛(又名金庸)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基于金庸先生已“被逝世多次”,我自然非常希望这是假的。可是,多位文化界朋友证实,噩耗为真。多少话欲说还休!金庸先生走了,消息传出时,大概七点来钟。做了一辈子老报人的他,给了各路同行、自媒体们充分的采写空间。其时明月在天,树巅乌鸦呀啊而鸣,友人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金庸先生乃是雁薇女史极心仪之文坛巨擘,女史对其离世深感遗憾,望其一路好走。查先生离世当天,她匆忙撰诗一首以表悼念——侠士纵横——悼金庸书剑初融少女心/神鵰侠侣梦中寻/雪山迭嶂飞狐闯/白马西风冷嘨吟/碧血恩仇挥慧剑/天龙爱恨付知音/英雄大漠将鵰射/鹿鼎清宫把敌擒/笑傲江湖抛鄙俗/倚天荒岛结同襟/风云侠客红尘了/缃帙长留绝古今。雁薇女史巧将查先生全部著作嵌入而成为悼词。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便是《越女剑》。 2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他和金庸是同事,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写作。他将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即为笔名金庸。《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该书一炮而红。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3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影视剧,可能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你的生活。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她。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4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1948年移居香港 。他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海宁查家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祠堂内的几十个牌匾上,记录着族中的功名人士,其中官至翰林的并不鲜见,而查家最有名的先祖当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了。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诗人。当时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5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如: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6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颠簸流离中颓废沮丧。15岁时,金庸和两位同学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出模范答案,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做得很成功,赚了很多的钱。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从1985年起,金庸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2000年,金庸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他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7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1947年,他从三千名投考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上海《大公报》。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的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样。 8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他说:“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情节让阿紫复明了。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困难时,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9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幸好一位蒋姓表哥相助,金庸才解决了生计问题。10金庸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他说,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每一门学问都须懂得一点,但所知都是些皮毛,很肤浅。专家、教授则不同了,他们对某一门学问有钻研,懂得很深。这是两种不同的接触知识的方式。金庸曾经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他写字,他只好写了八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他说班门弄斧很狂妄,在兰亭挥毫就更加狂妄了。他写了十六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北大讲学。”他曾经在大诗人杜甫家里题诗。11金庸一生经历极为丰富,获颁荣衔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是一代杰出报人、学者,是华人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等等。他见证了当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972年,金庸封笔;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金庸卸任社长职务;90年代,金庸将《明报》集团卖给商人,退出商界;2007年,金庸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在完成了一次次谢幕后,这次,他真的彻底谢幕了,退出江湖了。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金庸已逝,江湖已远。江湖远逝金庸梦------ 12金庸在北大演讲: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他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他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他在小说中已充分发挥。 13金庸指出: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付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另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也衰落了;第三种则是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内战不休。 14金庸对历史颇有研究。他认为,中华民族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是有深刻的道理的。英国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他写了一部很长的《历史研究》,在这部书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说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 15金庸在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颁名誉教授时曾讲到中国的历史规律问题。加拿大一些教授觉得金庸的这些观念比较新,并讨论为什么中国可以融合外族,而西方就融合不了。金庸以为第一个原因是我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技术比较先进,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发展文化;第二个原因是从西周开始,中国已有了一个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后世讲到中国封建社会,总认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缚人的思想,很束缚人的行为,其实这种宗法制度也有它的历史作用。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争抢父亲的位子。一抢位子,就要战争,就要内乱。本来很强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我们民族从西周开始,虽然自己内部斗争也不断发生,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世袭制度,即父亲死了,嫡长子继位,这是当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一个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会就会很稳定,斗争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民族强盛的重要环节。 16金庸说,民族强盛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很长时期是外族统治的,如北魏。其实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数民族成份,主要是鲜卑人。唐高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则应叫隋炀帝为表叔。他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妈妈姓窦,是鲜卑人。唐太宗的皇后姓长孙,长孙和窦都是鲜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鲜卑人。据金庸统计,唐朝宰相至少有两、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鲜卑人。那时候说“胡人”就像我们现在说“洋人”一样。在唐朝,有两、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可见唐朝对外国人一点也不歧视。再说汉朝,汉武帝与匈奴交战,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个匈奴王子叫金日磾,很受汉武帝重用。汉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给两个人,一个是霍光,一个就是金日磾。可见,我们民族壮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开放,注意融合。17金庸认为,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与北大师生的重大贡献分不开的。每当我们想到北大,就会想到开明、开放的蔡元培校长,想到眼光远大的马寅初校长,想到许许多多的大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学者、教授以及跟北大有关系的大学问家们。北京大学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对国家、社会的深切关怀;二是有容乃大的自由的学术空气。金庸曾在牛津大学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感到,牛津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和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是世界一流的,但牛津大学的老师、学生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关怀和贡献,却大大不及北京大学的师生。抗战时期,金庸考大学,第一志愿就是报考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合办的。他有幸被录取了。不过那时因为他没有钱,西南联大又在昆明,路途遥远,没法子去,所以他不能较早地与北大同学结缘。18国歌中充满危机感的一句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在抗战时期写的,它表达了深深的忧患意识。那时候我国遭受外族敌人的侵略,处境非常危险。金庸指出,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的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四百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尽管如此,中国文明始终没有被消灭,也没有中断过,并且还不断发展壮大。 19金庸认为,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即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逐渐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成功的改革,那么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而外族的入侵却常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这是我们民族很特殊的一种现象。我们民族七次大的危机,又都是七次大的转机。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华夏民族就逐步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不过,这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如果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融合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了。20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写了中国武术怎样厉害,实际上是有些夸张了。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仗时,输的多,赢的少,但是我们有耐力,这次打不赢没关系,我们长期跟你干,打到后来,外国人会分裂的。汉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围困,无法脱身。他的手下便献了一条妙计,派人去向匈奴皇后说,汉人漂亮的姑娘很多,你如果把汉朝皇帝抓来,把汉人打垮了,俘虏了大批汉人中的漂亮女人,你这个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果然中了诡计,便退兵了。匈奴后来分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则向西走,一部分到了英国,他们灭亡了整个西罗马帝国。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国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却把整个欧洲打垮了。隋唐时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们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华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则向西行,来到了土耳其。后来土耳其把东罗马帝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情感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放鞭炮 ,江湖远逝金庸梦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