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关于亲人生死的句子

1. 形容亲人去世的悲伤的句子

1、他觉得他的心像是被一把钝了的锉刀残忍地割开,悲痛从伤口流出,撒落一地忧伤。

2、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3、忘却,往深处想还真是一种美德,与其日日为旧人放一双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还不如与逝者相忘于生活。

4、他不觉得悲,但心中又不知是什么滋味,然而他忽而明白了:他现在心里早就麻木了!他嚼着口中的菜,却觉得那菜似是泥做的,但要真是泥做的,也应该有些泥滋味吧!

5、可如今,路过你的窗前,我再也看不见那张,微笑着的,安祥的脸。

6、清明节到了!只希望爸和外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开开心心的,不要象在世时那么的辛苦!也许他们也已相遇。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相遇的。

7、可如今,独自一人徘徊在旋转木马旁,却随泪水一同,模糊了,儿时有你陪伴的记忆。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9、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10、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11、我真切地记着当时对人生的绝望,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恋,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那种永无再见的绝望与彻心的冰凉的感觉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是残酷、是无奈、是悲哀、愤恨。

12、在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中,一些人注定很重要,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我怀念我的父母,怀念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13、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4、在路上,我想,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报答他们。烧纸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在父母还健在时好好对待他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当失去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

15、父亲曾说,死了以后不要孤伶伶地呆在山上,也不想每年的清明,我和妈妈奔波劳累地上山看他,他说他想变成一株米兰花,清幽淡雅地活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我们。于是家里多了一盆米兰花,高大沉重的花盆底处就是我父亲的骨灰。妈妈总说,想你爸爸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了。

16、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成人,然后,都各自成家,为自己的小家奔波而忙碌,来看外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不来,很少顾及到年迈的外婆。

2. 求关于生死的佛经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

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

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

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

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

复从何缘有此老死。 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

复从有缘起此生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

复从取缘起此有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

复从爱缘有此取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

复从受缘有此爱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

复从触缘有此受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

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

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

复从识缘有名色法。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

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

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

触缘受。受缘爱。

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是故一大苦蕴集。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

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

有法若灭生法亦灭。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

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

取法灭已有法亦灭。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

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

受法灭已爱法亦灭。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

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

六处灭已触法亦灭。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

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

识法灭已名色亦灭。 知此法已。

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

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

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

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

知此法已。又复思惟。

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

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

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

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由是一大苦蕴灭。 一一了知如是法已。

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

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

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

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

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

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

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

是人见已。即自思惟。

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

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

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

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

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

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

大王。宜应往彼都止。

王闻语已。即允所奏。

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

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

3. 佛教道教有关生死的话及含义

323、生命轮回一个概要的标准和启示:至爱者,升华为天仙;至善者,升华为佛;至乐者,升华为神仙;至健者,升华为陆地仙;至慈者,升华为人仙;尽忠者,超升贵道;行孝者,再生福道;公平者,再返人道;积德者,转生富道;懵懂者,转往动物界;冷漠者,往生植物界;恶毒者,沉沦鬼道;霸道者,降沦冰冻层;残忍者,降入火炼层。

314、生死是表象,生命无生死。

315、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22、如果有心愿未了,人将再次转回人间。

——摘自《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

4. 佛经关于痛苦经典名句

“诸受皆苦”或“一切皆苦”、“有生皆苦”、“有阴皆是苦”,是佛陀的名言。

《成唯识论》:“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 《法句经》:“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大般涅盘经》:“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性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 《大般涅盘经》:男子因女人而痛苦,忧愁悲泣乃至断命;美酒、甘味、米谷等亦能令人生大忧恼。

“以是义故,一切皆苦,无有乐相”。《阿含经》中佛多次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杂阿含经》偈云: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

《瑜伽师地论》:“谓由此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取当来苦,于现法中能生坏苦。” 佛经中多处描述人生苦况,将世间众苦归纳为八苦、六苦、十苦或三苦。

佛陀所说的人生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忧悲恼苦 说八苦最精彩的是晋译《佛说五王经》,原文如下:何谓生苦。人死之时。

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

并受中阴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

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

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

四七日如肉脔。五疱成就。

巧风入腹。吹其身体。

六情开张。在母腹中。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

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

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

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

迫迮身体。痛不可言。

母饥之时。腹中了了。

亦如倒悬。受苦无量。

至其满月。欲生之时。

头向产门。剧如两石挟山。

欲生之时。母危父怖。

生堕草上。身体细软。

草触其身。如履刀剑。

忽然失声大呼。此是苦不。

诸人咸言。此是大苦。

何谓老苦。父母养育。

至年长大。自用强健。

担轻负重。不自裁量。

寒时极寒。热时极热。

饥时极饥。饱时极饱。

无有节度。渐至年老。

头白齿落。目视[梳木目][梳木目]。

耳听不聪。盛去衰至。

皮缓面皱。百节酸疼。

行步苦极。坐起呻吟。

忧悲心恼。识神转灭。

便旋即忘。命日促尽。

言之流涕。坐起须人。

此是苦不。大王答曰。

实是大苦。何谓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

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

四大不调。四百四病。

同时俱作。地大不调。

举身沉重。水大不调。

举身膖肿。火大不调。

举身蒸热。风大不调。

举身掘强。百节苦痛。

犹被杖楚。四大进退。

手足不任。气力虚竭。

坐起须人。口燥唇燋。

筋断鼻坼。目不见色。

耳不闻声。不净流出。

身卧其上。心怀苦恼。

言辄悲哀。六亲在侧。

昼夜看视初不休息。甘膳美食。

入口皆苦。此是苦不。

答言实是大苦。何谓死苦。

人死之时。四百四病。

同时俱作。四大欲散。

魂魄不安。欲死之时。

刀风解形。无处不痛。

白汗流出。两手摸空。

室家内外。在其左右。

忧悲涕泣。痛彻骨髓。

不能自胜。死者去之。

风去气绝。火灭身冷。

风先火次。魂灵去矣。

身体侹直。无所复知。

旬日之间。肉坏血流。

膖胀烂臭。甚不可道。

弃之旷野。众鸟啖食。

肉尽骨干。髑髅异处。

此是苦不。答言实是大苦。

何谓恩爱别苦。室家内外。

兄弟妻子。共相恋慕。

一朝破亡。为人抄劫。

各自分张。父东子西。

母南女北。非唯一处。

为人奴婢。各自悲呼。

心内断绝。窈窈冥冥。

无有相见之期。此是苦不。

答言实是大苦。何谓所求不得苦。

家有财钱。散用追求。

大官吏民。望得富贵。

勤苦求之。求之不止。

会遇得之。而作边境令长。

未经几时。贪取民物。

为人告言。一朝有事。

槛车载去。欲杀之时。

忧苦无量。不知死活何日。

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怨憎会苦。世人薄俗。

共居爱欲之中。共诤不急之事。

更相杀害。遂成大怨。

各自相避。隐藏无地。

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

会遇迮道相逢。各自张弓[澍士一]箭。

两刀相向。不知胜负是谁。

当尔之时。怖畏无量。

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何谓忧悲恼苦。人生在世。

长命者乃至百岁。短命者胞胎伤堕。

长命之者。与其百岁。

夜消其半。余有五十年。

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

以减五岁。小时愚痴。

十五年中。未知礼仪。

年过八十。老钝无智。

耳聋目冥。无有法则。

复减二十年。已九十年。

过余有十岁之中。多诸忧愁。

天下欲乱时亦愁。天下旱时亦愁。

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

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内外多诸病痛亦愁。

持家财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调未输亦愁。

家人遭县官事闭系牢狱。未知出期亦愁。

兄弟妻子。远行未归亦愁。

居家穷寒。无有衣食亦愁。

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办亦愁。

室家死亡。无有财物。

殡葬亦愁。至春时种作无有犁牛亦愁。

如是种种忧悲。常无乐时。

至其节日。共相集聚。

应当欢乐。方共悲涕相向。

此是苦不。答曰实是大苦。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名家散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佛经里关于亲人生死的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