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舛皆因巧弄文 ,如何读懂《道德经》?

多舛皆因巧弄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当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时(相当于今地级市的代理市长),为去世十年的亡妻王弗而写的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苏轼十九岁时与第一位妻子,时值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生性文静谨慎,聪颖贤惠,性格上恰好与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苏轼互补。婚后,夫妻琴瑟和谐,感情笃深。不幸的是,二十七岁那年,王弗因病早逝。之后,苏轼颠沛流离,宦海沉浮,十年的仕途多舛,疲惫得“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无限感慨,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世间的冷暖与凄苦一起涌上心头。然而,却“无处话凄凉”,他不禁想起已逝的贤妻,仿佛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也仿佛看见爱妻正端坐于“小轩窗,正梳妆”。又仿佛看见了千里之外四川的“明月夜,短松冈”,妻子独自在那长满小松林的冈垄上,孤苦伶仃,年复一年的为思念丈夫而伤悲。苏轼的这首词,抒发了对亡妻的一片真情,表达了对王弗深挚的思念,其深情一片,柔肠寸断,宛然可感,令人凄然泪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大文豪,其天资高妙,过目能诵,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其文,汪洋自肆,著述宏富;其诗,清新隽美,气势恢宏;其词,性情豪放,自成一派;其书,洒脱恣肆,丰腴跌宕;其画,简洁生动,意蕴深厚;其人,为人率真,胸襟宽广。当年的文坛一霸欧阳修曾说,读苏轼的文字,不知为何,我高兴得竟然额头出汗。欧阳修竟如此说,足见苏轼文才之高深。苏轼年少出名,起初官途较顺,二十一岁时一举进士及第。他性情豪爽,洒脱不羁,天然率真。也正是由于这一性格,使得他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然本性不改。苏轼因文才盖世,在官场上招致众多嫉妒的目光,加之他说话口无遮拦,且常常巧用诗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忿懑与牢骚,往往常授人以柄,屡遭他人倾轧,多次险丢性命。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中,我们既看到了苏轼悼念亡妻的满怀深情,同时也读出了苏轼十年仕途难言的身世慨叹。于苏轼而言,这才仅仅是步入仕途的十年,更多触目惊心的厄运还在未来,且多因诗文招惹祸端。宋神宗皇帝在位时,苏轼乃一代名儒,官拜翰林学士,人们评价他的才华,有李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宰相荆公王安石对苏轼很是赏识。苏轼听惯了世人对他的评价,常常自恃聪明,说话也颇多讥诮。荆公素日爱琢磨字,便著有《字说》一书,书中对每字之义都分别进行了注解。一天,荆公与苏轼聊天,偶然又聊上了字。荆公忽然想到了苏东坡的“坡”字。便说:“‘坡’也,从土从皮,即‘坡’乃土之皮也。”苏轼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荆公不言。又有一天,二人又谈及字,荆公说:“古人造字,每个字都很有讲究,均有其义,如‘鲵’字,‘鲵’也,从鱼从儿,合是鱼子;还如,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听到这里,苏轼忍不住的拱手说道:“鸠字九鸟,可知有故?”荆公认以为真,便欣然请教。苏轼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爹,共是九个。”荆公听了很是不爽,好半天,一字未吐,心里却恶其轻薄。回到相府,荆公脸色难看,恰好遇吕惠卿来访,吕见状就问荆公有何不顺心之事。荆公气愤地说:“苏轼戏耍老夫!”吕惠卿听了荆公叙述,生气地说:“这样轻薄之徒,撵出京城算了。”果然,苏轼被贬到湖州做了刺史。应了那句古语:“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舌”。苏轼被贬湖州当刺史后,一段时间里,荆公若有所失,对苏轼多有不舍,他需要这位人才。苏轼深知自己被贬是因为冒犯了荆公,觉得怪对不起他。湖州三年任满后,苏轼回东京交差,首先去拜见荆公,恰巧荆公临时外出,苏轼被安排在荆公书房內用茶小等。无事间,苏轼看到了荆公案头刚做的两句《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了,自语道:这两句诗可是错啦,荆公闹笑话了。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傲寒,怎会被“西风”吹落呢?此时的苏轼,兴之所发,不能自己,老毛病又犯了,遂拿起案上的笔,依韵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放下笔后,苏轼才猛然想起今天是来向宰相道歉的,怎么又与他“杠上了”呢,这不是当面抢白吗?觉着太不像话,想涂改也不是,于是便想将诗稿带走,可又怕荆公回来找不着。他担心一会儿见了荆公面,彼此会很尴尬,便急忙告辞离开了。荆公回来一看,知道是苏轼所为,气得骂道:这人虽遭挫折,却轻薄之性不改,竟敢来讥讪老夫。他既然不知道黄州的菊花落瓣,那就让他去黄州待一阵子看看吧。就这样,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间过得很快,苏轼到黄州近一年了,九月初九之后,连日大风刮个不停。一日风歇,苏轼忽想起刚来时种的几棵黄菊,有好一阵未顾得上看一眼,心想现在应该是繁花似锦了,于是起身前往后园去赏菊,刚走到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一地落瓣,枝上全无一朵花,苏轼目瞪口呆,想到自己当初在荆公处和诗的事,惭愧地微微摇了摇头,半晌无语。苏轼自任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所任之处,政绩卓著。四十三岁时,他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不久,他给神宗写了一封诗一般的《湖州谢上表》,相当于现在的思想汇报或工作汇报之类。这件事,本属于例行公事,文中既过谦地讲了自己过去无多政绩,也夸赞了皇恩浩荡,重要的是其中说了许多关于“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牢骚话语,结果被新党所利用,横生祸端,参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等诸多罪行。不出所料,苏轼因以诗文讪谤朝廷被传唤进京,他自知必治重罪,在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几次想跳水自杀。因不知到底会判什么罪,且担心因他而株连很多好朋友以及亲弟苏辙,也就暂罢。很快,苏轼被逮捕,送进御史台的监狱。这就是我国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指御史台(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相传,御史台外有许多柏树,常常有很多乌鸦在上面鸣叫,人们便戏称御史台为乌台,以讥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苏轼被捕后,在监狱等待宣判的四个月里,其子苏迈每天每顿都给苏轼送饭。因在狱中父子不能直接见面,入狱前,苏轼事先与其子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获得要判死刑的消息,就立即改送鱼,以提示他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一日,苏迈因出京借银两,便将送饭之事委托一远亲代劳,但将父子暗中约定之事忘得干干净净。偏巧,那远亲那天刚打了几条鱼,趁新鲜给苏轼做了送去。苏轼一见,心惊肉跳,顿时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为其弟苏辙写下两首诀别诗:“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另一首:“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写毕,叫人将诗送出。苏轼心里明白,这诗必定是要上呈给皇帝看的。想着只要争取两天时间,说不定可以使皇帝收回成命。果然,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相问:“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还有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也出面力挽。见众人相求,神宗只好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苏轼才免于一死,被贬谪黄州,带罪任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县武装部副部长)。史上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了结。居黄州期间,苏轼几迁其所。迁居临皋亭后,苏轼建雪堂于东坡,并取名“东坡雪堂”,同时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苏东坡名即源于此。那时的苏轼,一度精神寂寞,穷愁潦倒。他写的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形象的反映了落魄的苏轼酒后醉态,也体现了苏轼的处世态度,使人们看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开解自我的能力,也使他认识到自己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所在。词是这样写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因苏轼系带罪流放黄州,其活动受所在地黄州郡监视,一旦苏轼有“脱逃”之事,黄州郡守就吃不了兜着走。有趣的是,苏轼这首词第二天竟不胫而走,很快众人皆晓。因词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苏轼要驾舟远走,这让黄州郡守惊恐不已,唯恐苏轼这个“罪人”逃掉,自己难以向朝廷交差,便急忙派众人查找,结果发现苏轼正在家中呼呼大睡。之后,苏轼多因诗文屡遭对手谗言,也因才华横溢,屡中妒者暗剑,还因反对新法,仕途饱受新派碾压。其例不胜枚举。北宋宣仁圣烈皇太后高滔滔薨逝后,宋哲宗亲政,新党东山再起,再度执政,进而对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展开清算。力拒新法的苏轼,自然属于清算对象。一天,苏轼在家闲读,突然闯进一帮凶暴衙役,不由分说地将苏轼按倒在地,宦官宣旨:贬苏轼一千五百里,去岭南惠州自省,即刻启程。三年之后,苏轼又再次被贬。时已六十二旬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哲宗崩逝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赦免,便仕途再起,离开海南北还。然而,苏轼因旅途劳顿,染病在身,卧病常州,不久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如何读懂《道德经》?

第一章

-灯

道德经第一章

主要讲三个字:道,有,无。

老子开篇讲道,言有、言无,以示悟道之奥妙,第一章,就清楚的告诉我们整本书是干什么的?

我们活在一个“有”的世界里。要用心悟到一个“无”的世界。接着再推开“有无”这二扇阴阳之门,契入一个实相的世界。老子说的——道的世界。这就是《老子》整本书教我们做的事。会、就能契入,不会、就在云里雾里!

何谓有?

从“有”说起,我们认为“有”的世界,是能被自己感觉能得到的、看见、听见、明白的。

我们就生活在有的世界,自认为很真实,所以不多说了大家都明明白白。

何谓无?

所谓“无”的世界,我们都知道,眼睛不能知道声音,耳朵不能知道颜色,不能被我们感觉到的,人们会认为无,但不等于不存在。

无的世界不能用有形世界的工具进入,因为无效。不可以、看、听、闻、尝、摸、懂,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脑,简言之,无为的世界是:看不见、摸不到、听不懂、却不是不存在的。

所以学道对很多人是很难的:

一,要进入无的世界。

二,还要走出有和无的世界,而自由无碍。

用学知识的方法学道就不好用了。

你遇到的第一道坎是:有的世界的工具进入不了无的世界,不能象有的世界那样,把道当知识来为学日益。在学道的过程中,你如果说懂了,老子就哭了。装着不懂呗,老子就连哭都哭不出来了。这就是很多人听不懂老子,不知道如何学道的缘故。无数人过不了这个坎。

首先要清楚的是,学道是打破脑袋的事,开悟是要命的事,好处是无尽的智慧。

很多人看书、学习、总是在书里找,找个明白,找到能懂的东西。哎!不怕你伤心,说句实在的:不论你自认为是懂还是不懂,结果都是一样的——糊涂!懂了、无非是增长了知见,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话题而矣。日后比那些不懂的还要麻烦一点。多了几分傲慢,还要破知见,脱壳。懂与不懂与悟道没有关系,道不在头脑里,是打破脑袋的事。所以《老子》不好学,要有心理准备,智慧不脱几层皮是得不来的。一旦学到了与圣贤的智慧无别。

那要怎么样学老子呢?

有人说了,不能用有形世界的工具,但我只有这些工具,没别的了。我也只会用这些工具,习惯了,别的也用不来呀?这不是要人命一样嘛?是的,这就是难点。提出来,让你清楚。不要再用老一套。任何知见上的东西,都会被笑话的。当然现在的你,或许还听不懂知见这个词。也就是说你还有另外的感官但你不会用,很弱需要训练。这有点象《大学》里讲的六证。

要怎么进入呢?

学道需悟!悟!悟!什么是悟呢?

忄+吾=悟字从吾心入门,西游记上讲悟空,飘洋过海登界游方,历经十数个年头,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找到的:斜月三星洞,方寸灵台地。“心”字里拜须菩提祖师。当然你仍可以用手拿道德经,眼睛看,用嘴巴读,用头脑去思考,但你要知道,在你不会的时侯,这些工具都不足以、甚至根本不可以让你学到道,只会让你背道而驰越学越远。

要怎么样做呢?

一是,熟。因为只有熟了才能入心。连字都不认识,文章都不熟。就想明白只说明这人不懂事

二是,熟了以后,从字面意义看懂所说的事。读的是字,看的却是事,文章是在说事,不是说字。

三是,再从所说的事中体悟老子为什么说这事呢,是用来比喻什么呢?有何用心?比喻我们懂了,但是他是在说什么呢?所以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能有这三步,入门就快了。

比如以前常说:人心隔肚皮怎么办?

那是因为不用心呀,没心没肺的,非得用耳去知道人心,宝!爱不爱我嘛?说嘛!当然隔肚皮了,不能用耳,工具不对。人心要用人心去感应人心,那就不隔肚皮啦。他人的一言一行已经告诉你啦!

无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道是唯心的吗?

无形的世界跟有形不同,都有各种神仙也有妖魔鬼怪。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置信。所以必须自己去经历。书上也有写但还是看不懂。打开《西游记》的原著,只用把目录看一遍,写的就是无的世界的事。佛讲的楞严经54阴魔,也是指这个无的世界的事,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多神仙的故事,其实都是无这个国度里面的东西。如果你还不信邪,以为是假的,那你就回去继续混吧!如果进入无的世界,不论是你的眼力、智慧能力都翻了很多倍,因为有神仙相助。这是之前有的世界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从有形的世界进入无形的世界,等于进入了另一扇门。无形世界尽管好玩,本事也大,水平也高,但终究还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说有的世界,是唯物主义,那无的世界,说唯心主义也可以,但道绝对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所以我们还是关在阴阳里,象还是被关在牢里一样。

要怎么样入道呢?

左边半扇门上是“有”字,右边半扇门上是“无”字,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这里修行很久了,几百年的,上千年的等等。

只为能推开这“有无”二扇门,方能名为见道,名为实相。却妙不可言,言语道断不可言说、生生不息永恒常在。

人干嘛要折腾?

只为一件事:找安心处。我干嘛要这么折腾?有的世界,无的世界?还要出去?

八卦阴阳鱼那张图。有的世界相当于阳的一半,无的世界相当于阴的一半。如果你只在有的世界里面,等于你少了一半的世界呀!如果你同时能进入有和无的世界,那你的世界就大了。如果你能走出这个阴阳的世界,你就能拥有整个世界,并且拥有出入无碍的那份自由。

这就是人一生所要寻找的安心处,家安在哪里?就意味着是哪里人。虚妄不实处安家无异于流离失所

心有三种:真心,妄心和道心(非真非妄)。你能分辨的出来吗?

生命只为找到那份本属于自己的真实。参禅修道:就是一个四处找心的过程,要不怎么叫明心见性呢?

《老子》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译:道可以说,但道不是你们“有无”世界里的东西,请不要把你们以为的任何东西当作道。无、是有的世界起点,有、世界之所以延续。无的世界能观到妙处,有的世界能观到欲望。有无二扇门,同出于道,都很无比深奥玄妙,却是所有智者悟道的必经之门。

听完这些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第一章说的是什么?

什么是道?为什么学道,好处?怎么学?老子开篇为什么要某明其妙的讲,道可道,非常道?又为什么讲有、讲无的?什意思?

第一章就说这么多了,后面的80章,就是跟随老子从有到无,一点一点的去感悟,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啊!看看能不能推开道的门。

这里试着分享一章。看看大家可有兴趣?

------

留几个问题:

学《老子》的过程中

一,需要知道如何是进步的表现?不然你无法前行。

二,需要知道如何检验实证悟道的过程?不然脚不踏地,浮在空中,云里雾里

三,老子在第一章说了三个字,道、有、无,还有一个字比这三个字更重要,知道是哪个字吗?不然推不开有与无的门。

作者:智灯

戊戌年冬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多舛皆因巧弄文 ,如何读懂《道德经》?》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