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流水兮潺湲 ,诗读懂了没

观流水兮潺湲

叶子由绿变黄的时候,总是让人伤怀,也最是让人想家的时候。大雁排成了人字悠悠地向南飞去,这人字就像飘荡在天空当中的两点冰,一闪一闪的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远方的天边。天空中回响起大雁的叫唤声,这声音蓦地让远在他乡异地的人产生蒓鲈之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秋天总是那样叫人伤感,又总是那样让人留恋。有春天般的感觉,有春天般的情怀,比春天更加厚重,给人以无尽的力量。秋天,当你站在洒满霞光的旷野。霞光万道,山明水净,一切都被霞光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地上的草随风飘起滚滚的波浪,闪动着银光,一波随一波的飘滚。那波动着的草地,像是在呼唤着和你告别。夕阳中的杨柳,披金点绿,披纷飒飒,像是送别远去的亲人。高山沉静,亮丽的霞光洒满了它的脊背。山脚下那片深邃、空灵、幽静的草坪,是霞光漫射不到的地方,这是最令人向往的去处。霞光把天空扫射的金碧辉煌,这是秋季最美的时候。只能用“舍不得”三个字来形容。舍不得流年似水的时光,舍不得真诚友好的欢笑,舍不得同舟共济的真情。这一切是那样的温馨、亲切、朴实。像母亲的笑容,像久别的儿子见到母亲的心情,像母亲做的一桌香喷喷的晚饭,像草原的老阿妈煮沸了的香飘飘的奶茶。仰望天空,心绪万千。祥云飞渡,游雁搏击,天阔地渺。我被天地自然紧紧地吸裹了。我钟情天地自然的博大情怀,更馋涎于九州八荒的旷达心胸。“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我渴望找到霞光中那条能够安顿我心灵的小河,那条河是我的向往。我和游雁、祥云,还有那一缕缕飘逸在天空成熟了的庄稼散发的香气胶着在一起,和它们一起飞奔、游荡,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天地自然,任由蓝天、白云和风把自己揉成粉末,让自己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尘埃,永久地在天空中自由的漂浮,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浮子,把苦辣酸甜都当做营养,在天空中寻觅,寻觅属于我心里的那条小河。那河水清澈见底,悠悠荡荡地流淌。河水清纯甘爽,喝上一口,那感觉爽爽的,柔柔的,清清的。从口腔到中脘让你舒服得五体投地。这河水可清心,润肺养颜,祛肝火,健脾胃。这条河川流不息,泠泠如歌,成就了我许多的梦想。河水轻缓欢畅,河底长满了青荇,那青荇似开心的少年,碧油油地使劲的在水底招摇,波光绿影,纷纷扰扰,相依相伴。整个河流清透空灵,无污染,无烂泥,无枯枝。一切崭新崭新地向你表白着。河的两岸长满了从容、清润、柔韧、葳蕤的蒹葭。蒹葭自由倜傥,无欲而刚,没有一点沧桑的感觉。美丽的蒹葭和着幽幽的河水。这里是文人墨客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最好的去处。这时候你捧上一捧河水,那水在你的手上像一泓清泉,在手心里轻轻的打着漩涡,泛着涟漪,洋溢着羞涩状。这时候,你最能感觉到水的避高就下,谦卑和随遇而安的温柔性格,体察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那河水温柔、恬静、亲切、大气。它流淌着母亲的情怀,汹涌着父亲的刚正风骨。它奔流不息,永无止境地汹涌着浩然正气;它汩汩滔滔,永远澎湃着凛然的正义;它脉脉温情,永无休止地洋溢着坦荡宽广的心胸。河水弯弯转转,曲曲折折,总是把最美好的景色呈现给人们。这条生生不息的小河将是我永生的追求,它沐浴了我的身体,清新了我的灵魂,安顿了我的生命,经营了我的智慧,让我心灵勤奋,教会了我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天空茫茫,地角悠悠。这幽静的河水,每一个水滴都涨满了正义,蕴涵着善良,包含着黎明般的温柔的情怀。河水弯弯,河水清清,它大地般的宽广,天空般的浩瀚,大海般的博大。这条小河拥有仁者的气象,智者的情怀。它让勇者“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智者“粪土当年万户侯”;让仁者“爱满天下,天下归仁”。这条小河注定是我生命的归宿。假如我有一百个生命,我也义无反顾地一百次涌入河中,在河水中洗浴,生存,战斗。朝暾夕月,落霞惊魂。我喜爱秋天的霞光,尤为钟情于秋天里的落霞。它从容、淡定、大气,不卑不亢。勤奋者因眷恋霞光而生命不息,苟活者因不舍霞光而怦然心动。这霞光似天上虹,彩练般萦绕心头。“谁持彩练当空舞?”抚摸着心头,领着些失散的记忆,携一缕霞光,呼喊着!带着眷恋,走得那么远,然后依偎在霞光的影子里,轻轻呼唤着小河的名字,寻找着,寻找着那条神奇的小河。

诗读懂了没

曾经有这样一则冷笑话:当前,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作品最不值钱,所以诗人成不了家,不能像小说家、散文家或戏剧家那样称为诗歌家,而只能称为诗人。 中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曾在《诗人》这篇文章中写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诗不能给富人客厅里摆设作装璜,诗不能给广大的读者以娱乐。富人要的是字画珍玩,大众要的是小说戏剧,诗,短短一橛,充篇幅都不中用。诗是这样无用的东西,所以以诗为业的诗人,如果住在你的隔壁,自然是个笑话。将来在历史上能否就成为神圣,也很渺茫。 诗歌怎样,诗人如何,我们先不必去考究。既然诗歌是一种文学作品,我们应先知道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中国作家网高玉、陈茜的《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已作了很好的回答,文学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其中文学的社会价值主要是认识和教育作用。 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教育,这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也才能把这个社会引向顶峰。 文学的个人价值,我认为主要是审美、培智和诱导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可让人得到美的享受、熏陶和把握,也可让人得到智慧的抚育,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追求和航向;当然,一部负的文学作品则可让人走向反面,甚至毁其一生。 文学的重要和必要性我们毋庸置疑,然而文学的样式不是固定和单一的,它形式多样,也各有轻重长短。当前,我们的文学样式主要有五种,即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已越来越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自然,在业余,小说和影视作品渐渐占据了我们的大半时间,而对诗歌的盲解和鄙视则越来越明显。 所以,我们现在很有必要对诗歌作重新认识。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人类童年期,它的起源主要是劳动,但也与宗教有关。劳动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和丰富的想象。因此,诗歌与人类密不可分,也一直受着人们的喜爱和追宠。 其实,诗歌不仅是其与人类早相伴,更是因为其固有的特点让人喜不自禁: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正因为诗歌之精,精于一点;诗歌之美,美于佳人;诗歌之情,情于海深;诗歌之利,利于刀刃,诗歌让天下多少文人骚客为之疯狂、为之醉迷,为之穷尽一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诗歌似乎沉沦,似乎沉默了,在现在依然变成了一位形槁枯竭的老太婆,不再有往日风采。 这本无可厚非,诗歌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学作品,自然有其产生、发展、高潮、衰落、消亡的一般过程,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自然规律。 但我们看看当今社会,看看人们的精神风貌,我个人觉得诗歌还只处在发展阶段,还远远没到高潮阶段,更没到穷途末路的地步。 当然,文学现在的五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无法也没必要分出高低,但看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的是小说和影视文学,尤其是影视文学。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用武器来形容,诗歌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散文犹如一杆长枪,小说犹如一门大炮,而影视文学犹如一枚导弹。要近距离搏杀敌人(即我们思想上的污垢),我看还是用匕首比较实用。 在生活中,我常常感觉自己在欣赏一部成功影视作品时,只随着作品机械地进入角色而不能自拔,再过一些时日,则忘了大半,留下的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回忆,说直白点,纯是打发日子、消磨时光和减减生活压力。结果,人还是那人,作品还是那作品。我想,在目前小说的作用也大致如此。 但散文就有些不同了,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让人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美的回忆。 诗歌则更不同,它不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更让人回味无穷和难以忘怀,其影响和价值不是可以用价格、金钱来衡量的。李白的《静夜思》,我每次离开家乡时就会想起它,也让我对家乡更添了一份深深的挚爱。 在文学样式中,能千古流传和给人以深远的影响,我看目前只有诗歌做得最好。 诗歌的价值,我们可以列举几首来欣赏欣赏,从而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可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首诗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诗人颜真卿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此诗,从而作出了不朽的业绩。 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则给我们在工作和在事业追求上有着很深的启发,其内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实际上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对事业、人生价值追求的执着情怀。 唐代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即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再看当代诗人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这是作者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作者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在替它发声。最后飘零的分明是花瓣,却又不是花瓣,看似矛盾,实则是物化的情感。花自飘零,人自惆怅,令人回味无穷。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诗。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这不是失恋的悲歌,而是对真挚的爱的热烈祈求。《一棵开花的树》以树为意象,一花一叶都充盈着爱意,将“我”对“你”的纯真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其实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生活,有感悟,我们就有诗歌。可现在为什么诗歌却离我们渐行渐远,究其缘由,我看主要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主观上,我们并不真正懂得诗歌的价值所在,确切地说,我们并不懂得文学的价值所在。 曾经我拜读过一篇关于文学与社会改造关系的文章,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文学昌则社会乱,社会昌则文学弱。单就历史表象上看,确实有一点道理。但我静下心来细细回味,觉得这观点越想越可怕。 我们先不谈社会改造和文学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应该知道文学其实是关于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问和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代表一个民族甚或整个人类的艺术和智慧。我们人类之所以能从类人猿到人,再从人到世间万物的主宰者,我不敢说是文学的功劳,但可以说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唯一途径。在从前,老虎、狮子固然野蛮、可怕,可现在我们还那么害怕吗? 当然,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包罗万象,缺一不可,至少必须有文有武,只有文和武达到高度统一,这个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但其实文和武并不孤立,并不相悖。俗话说得好,文治天下、武平天下,文中有武略,武中有文韬。看看许多武学经典,其文学造诣也很深,从而能留传至今。当然,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或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其中也蕴含许多武学和军事思想,这样才能有效打动读者、打动历史而成千古。 如果我们懂得了文学的价值所在,我们就不难看到诗歌的真正价值。所以说,在主观上我们读者并没有真正看到这些,而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 客观上,我们一些诗歌爱好者或诗人也没有真正看到这些,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创造诗歌的价值。有的只是认为诗歌文字不多,好构思、好写。其实不然,成功的诗歌最难写,也最难把握,诗歌最讲究“厚积薄发”的原理。 一首成功的诗歌最能看出一位作家或文学家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真正感悟。你想,一首诗歌就那么几行,就那些文字,却要引申出深刻的哲理和表达出丰富的感情,还要遵循许多的条条框框,这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力,怎么可能有不朽的留传。诚然,我们编一个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则相对简单了。 当然,文学作品也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的自然法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发展和创新创造,同样不会持久,不能留传千古。 而现在,我们看看这些诗,要么写得过于简单,要么因循守旧过甚,这样的作品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能被打动,怎么可能去打动那些浮躁、急功近利的读者。 显然,诗歌是值钱的,是无价的,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只是我们没有真正读懂它。 说实话,我还没有真正读懂诗歌。那么,你诗读懂了没?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观流水兮潺湲 ,诗读懂了没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