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首诗,一首诗一生 ,红旗渠 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一生一首诗,一首诗一生

6月12日,一个单位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开始时叫我结合宋包拯一首诗,我写的此诗的一件书法作品,讲一讲,以切入课题。于是想起来一些事,顺便作此记:某报说,世传宋代包拯只留下一首诗作,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幹终成栋,精钢不作钧。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治是一种社会状态。天下大治指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升平气象。也指一种行为,即治国理政,做官的如何履职尽责等。这里包拯是指做官的要做好官,履好职,最根本的是要“清心”,首先要做一个“清官”,用现在的话来说,要清白做人,清爽做事,清正为官,现在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有好的待遇,过去有人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或“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如此,这个心就不清,心不清,就行不正,必定做不了好官。“道”是老子提出来的最高哲学范畴,所谓“道生万物”,而又道法自然的矛盾表述。柳宗元讲“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浒梁山泊好汉要“替天行道”,毛泽东讲“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现在把古人的“道”的概念“改造”成三方面,一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二是人类社会也有发展规律,三是个人道德操守。包拯这里讲的是个人道德操守,尤其是做官的“官德”。我上面说的显然是说多了。“身谋”是指做人做官如何能在世上站得住,站得稳,那就要遵循“直道”。在包拯这个时代,应该是指要忠君报国,要正直、不搞结党营私,或叛逆朝庭,要公私分明,什么三纲五常等等,不要歪门邪道。“秀幹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是说好的木材一定能作栋梁,指能担当大任,好的钢材不作钓鱼钩,这是指好官不会在各种坏的诱惑面前“弯曲”了,钩是弯曲了的意思,“精钢”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包拯自己是这样做到的。而“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大意是说,国家富裕了,一些贪官以为可以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了,好象老鼠、麻雀一样可以随意糟蹋粮食一样。而当秋天时,牧民将牧草割去收藏备用喂牛羊、或秋冬天凉野草枯凋、兔子、狐狸就要露身难藏,原形毕露,当伪装剥去,贪官也就末日来临了。“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历史上的贪官污吏终究逃不了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包拯处北宋,之前五代十国,唐朝武则天杀了许多贪官,武后当权时,经济富足起来,所谓“仓充”,于是鼠雀贪婪,被则天皇帝杀了一邦又一邦。最后包拯告诫做官的,以史为鉴,要洁身自好,清正廉明,不要成为后世人们所唾弃嘲笑的对象。包拯此诗写得非常好,借物言志,十分生动,且言行一致,更是可贵。虽然他维护的是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嫉恶如仇、为民伸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形象,历来为老百姓所称道,他写的诗正是包拯自身的写照。我的结论,包拯是:一生一首诗,一首诗一生。

红旗渠 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第一次参观红旗渠,就在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离开红旗渠40年来,这座丰碑在我心中一直没有磨灭。  那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那是一座大兴水利、利国利民的丰碑;那是一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碑;那是一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丰碑;更是一座“愚公移山”的丰碑。  1968年夏天,我从豫南的信阳步校毕业,分配到了豫北的安阳水冶坦克团指挥连。我们部队离林县几十公里路程,在林县建有一个训练靶场,每年都要到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因此,那年冬季我有幸参观了红旗渠。而且以后每年都有一次与红旗渠接触的机会。  大凡参观过红旗渠的人,都为之惊叹,为之震撼,为之折服。  但谁会相信,那么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会是出自林县农民工匠之手;那么复杂的水利工程会是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的条件下,而是靠人工肩挑、背驮、靠独轮车、板车和骡子、毛驴运输石料,用铁钎、铁锤、铁锄、铁锹等生产工具和一些比较原始的劳动方式而建成;人们更不会相信,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却是在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60年上马,1969年全面完工,历时十年。为此林县人民还献出了81位英雄儿女的生命,这是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的一项伟大壮举,红旗渠曾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在修建红旗渠前,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地方,位于太行山下,却靠山不能吃山,全县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别说农业灌溉用水,就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用“滴水贵如油”来形容恰如其分。因为缺水,这里的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只洗三次澡也不会是误传,更不是夸张。打深水井取水是唯一的用水途径。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林县人民在思考,在寻找出路,进而在付诸行动。  1960年,林县人民响应毛主席“大兴水利”的伟大号召,决定举全县之力,动员全县人民,克服一切困难,从太行山另一边的山西省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他们首先在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修建了拦水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组成的渠首引水枢纽,面对崇山峻岭,他们从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凿洞,沿山腰开渠,遇峡谷建桥修渡槽,修建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方1640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全县建水库、池塘400多个,沿干渠建中小水电站80多座。红旗渠的建成,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渠水流向林县的四面八方,灌溉面积达40多万亩,同时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又提供了工业用水。  红旗渠堪称人工天河名副其实、名不虚传,最有名的工程有青年洞、曙光洞、桃园渡槽、曙光渡槽、漳河渠首栏水蓄洪大霸和几十座水电站。青年洞在整个工程中难度最大,地势险要,石质坚硬,从太行山山腰凿洞穿过,洞长623米,由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完成,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特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三个字由郭沫若同志题写。当年参观洞口,洞口外悬崖峭壁,连向下望一眼都心惊胆战。胆小之人靠人工背着才可到达洞口。桃园渡槽十分壮观,全长100米,宽6米,高24米,共七孔,渡槽桥墩全部由人工凿成的大方石砌垒,渡槽孔流水,顶部可通汽车,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山谷之中。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庞大,又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在粮食紧张,吃不饱肚子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挖野菜、捞河草充饥。面对艰难险阻,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山不止,凿洞开渠不停,建成了人工天河,创造了奇迹,实现了伟大的壮举。  我最后一次参观红旗渠是1978年冬,距今已40年。40年来,我多么想再去观赏巍峨峻秀的太行山,再去看看美丽富饶的林州市,再去游览人工天河——宏伟壮观的红旗渠。  红旗渠,永远是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一生一首诗,一首诗一生 ,红旗渠 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