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3年级的好词好句子

文 / 北京协和医院 郭晶、王璐、王晶 编 / 北京协和医院 王璐、董琳

罗伟慈,1924年7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著名的呼吸流行病学家和临床医生。

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医学院生物系,1953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

1982年至1990年任呼吸内科主任,198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1985年至1986年任理学院院长。

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供医学内科分会委员会主任,中国医学会呼吸神经,第二个和第三个会议,委员会主任,中国医学杂志《中国结核病呼吸编辑,被选为亚太呼吸协会主席在1996年,2006年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赢得了杰出贡献奖。

年少立志学医 波折结缘协和

王璐(以下简称“王”):罗老师,请谈谈您的求学经历。

罗慰慈(以下简称“罗”):

我正式开始学习,是在福州的一所小学。

父亲病逝后,母亲带着五个孩子。

为了方便起见,她雇了一位家庭教师来教我们,所以我在四年级之前似乎很少去上学。

四年级时,我跟随母亲来到汉口,在那里的一所学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回到福州。

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在福州市河岭英华中学的小学预科班学习。

六年级毕业后,我升入了河岭英华中学初中。

初中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搬到了武夷山。

在我高中的第一年,学校搬到了武夷山的一个小镇。

我记得学校为教室建了一些木房子,宿舍是一个大寺庙。

我们都睡在里面。

然后我因为医疗原因休息了一年,所以我上了四年的高中。

我小时候病了,所以我想将来学医对我来说是合适的。

大学我考了福建联合大学的生物系,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寄生虫。

▲ 1936年,罗慰慈(左)与同学潘周台合影

王:从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您是怎么来到北京学医的?

罗:我大学念生物系,想去学医,但是觉得北平协和医学院大概没机会念了,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协和就关门了。1948年,我大学念完了以后,正好那会儿协和复校,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二年招生。考试很严格,全国也得有好几百人考吧,我们福州的那个考区,一下子坐了好大一个教室,都是来考协和的,结果就录取了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张卿西【2】。

我想母亲都培养我大学毕业了,我要再去北平念医学校,得问我的长兄,他那会儿从西南联大毕业了,在一个银行里当职员。我就告诉他,我说我被协和录取了,能不能帮助我继续上学,因为需要学费。他说没问题,你就去学吧。所以我就从福州来了北平。那会儿来北平不容易,因为国内在进行解放战争,河北、江苏这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生物,想学医,但是我不认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会有学医的机会,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协和关闭了大门。

1948年,我大学毕业后,协和医学院复课,招收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二年级的学生。

考试是非常严格的,全国有数百人参加考试,我们福州测试区域,突然间坐着一个大教室,考的,结果被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张清溪[2]。

我想是我母亲训练我从大学毕业的。

如果我想再去北平医学院,我必须问我哥哥,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是一名银行职员。

我告诉他,我说我被工会录取了,你能帮我继续上学吗,因为需要交学费。

他说没问题,你去学吧。

所以我从福州来到北平。

当时,北平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正在进行解放战争。

河北和江苏的铁路还没有开通。

没有火车。

一带铁路都不通,没有火车,我就坐了四天的轮船到天津,然后由天津又坐火车到北平。

王:当时对协和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罗:因为之前我也有所听闻这个学校,我知道协和的水平,那会儿在世界上还是挺突出的,发表了很多论文。我也知道协和是美国人建的一个学校,要求挺高的,挺不容易念下来,因为淘汰制很厉害,所以我有心理准备。那会儿学校就是这些绿瓦为主的几个楼,没有像现在扩建这么大。我跟张卿西住在一个宿舍,宿舍挺大的。念三年级的时候,得进病房了,我就离开宿舍到医院来住了。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

是他眼中老协和的真实写照

王:您那一届有多少个学生?

罗:我们是24个人一班,但第一年就刷了两个人,就剩22个人了。协和很严格,你只要是分数没到一定要求,那就往下刷。考试也挺严的,不断地测试。我们是生化学每天都考,一来上课教授马上就发一个条子,第一课到最末一课都这样,没有落的。大家都非常用功,我们没有在12点以前睡觉的。最后这22个人都一起毕业了。

▲ 北京协和医学院1953届同学合影,三排左一为罗慰慈

王:医学生时期,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

罗:

我们从门诊部的老师开始,第三年开始教我们如何接近临床,如如何检查,如何做实验室测试。

在那些日子里,医生要做检查,而不是药剂师。

当我在门诊实习的时候,我有一个病例,我没有检查每个病人的肛门,因为我必须去护士那里戴上手套,然后我必须脱下手套,我必须洗手。

所以我从一个没有做肛门检查的病人开始,然后一个住院医生说,你今天没有做肛门检查,但是我的肛门里有一个丘疹,然后那个人得了肠胃疾病。

从那时起,我就规定几乎每个病人都要检查肛门。

所以我非常小心,因为各级医生都这样训练我们。

王:请您谈谈协和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罗:住院医这个制度,到了1954年还是这样,1941年以前老协和怎么做,那会儿也是怎么做。可是后来呢,有一点不一样,就是慢慢病人也多了。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后,很多志愿军住进医院,几乎病房都开着。全国各地也都知道协和复院了,能看病了,都来北京了,所以病人数目就增加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想,那住院医的制度要不要变化?主持这个事的是搞心血管的黄宛【3】大夫,他跟我说,你来帮帮我,一起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会儿我正好开始做总住院医了,我就参加讨论住院医师制度要不要顺应当时病人数目增加而要有所变动的会议,后来我们还是基本没变,还是坚持老协和严格的培训制度。

我做总住院医师的时候是1955年,那时已经解放后复校6年多了,还是非常忙。我值班的那一天要跟着主任开会、查房,主任那会儿是张孝骞大夫,我得跟着他。早上不到8点钟,我在西门口等他,见到我他首先就问,昨天晚上出什么事没有,然后我得把一夜的情况都向他报告,收了多少病人,住院的病人里头有什么问题,我是怎么处理的,这得报告。然后科里要是开会,总住院医师得参加,这样才能知道全科的情况。要有其他有关行政、主任没时间管的事,总住院医师得跑腿。

另外就是外科、妇产科夜里有什么病人需要内科来会诊,总住院医师得去,这是总住院医师的职责,而不是叫主治医师来医院会诊,总住院医师是代表科主任去会诊。要是院外的大会诊,你就得赶快坐汽车出去。院外、院内晚上的重要会诊都得参加。

还有教学,礼拜天早晨给住院医讲课,是由总住院医师管。不能讲老知识,你得参考新知识,所以得准备。

我们都住在医院,有单人房间,夜里随时叫你。那会儿没有手机,是用信号灯,睡觉的时候看不着灯亮,所以预备了一位专门晚上叫总住院医师和其他住院医师的人。那个人拿着手电筒去找总住院医师,你就得马上起来。所以我们都习惯了,躺下马上就得睡,一叫就得醒,而且马上就得跑,跑去抢救。

总住院医师得了解各个病房的病人情况,一年下来,病也看得挺多。做完总住院医师以后,我感觉心里挺踏实,别的医院任何的会诊,我都敢去。所以毕业后的再教育里头要有这么个经历,那是很好的。

▲ 195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部分医护人员合影,前排左2为罗慰慈

王:内科大查房是协和延续多年的传统,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例?

罗:内科大查房对所有的内科医生还是非常有影响的,因为能解决他们在实践中的困难,有很多病不是一个人能看出来的,所以要一起讨论。

大查房时要把病人推来,因为有的特殊体征得看,或者这个体征查得对不对,得验证。当然也得跟病人接洽好,这是总住院医师的任务,由他来请病人,大家一起讨论。

讨论有时候争辩得非常厉害,主要都是那几位大教授,比如说张孝骞大夫、邓家栋【4】大夫、张安【5】大夫、朱贵卿【6】大夫、张学德【7】大夫,这都是各个分科负责的教授,他们发言,然后大家就听这位大夫怎么看、那位大夫怎么看,不同学科的人都可以介入来讨论。当然由于人员慢慢多了,它的范围、人数也就增加了,开头主要就是那些大教授讲。

那影响大在哪儿?经过大查房讨论的病例,最后总住院医师都要把它整理出来,发表在医学会的杂志上,那都是一些不太寻常的病例。另外,大查房不是光讲课,大家的发言,不同的观点,最后病理的证实,大家都很愿意参加。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嗜铬细胞瘤的病例,这个瘤它常常是在肾脏周围,最容易发现的一个症状就是血压高,以为是高血压病,实际上它的原发是在肾脏旁边。而这个病例它不在肾脏周围,是大血管周围,所以难了。因为那会儿CT还不发达,核磁也没有,所以你不能很详细地把胸部的情况拍下来,X线有是有,但是不能做片,切不了。那就分层,一层可以,你要连续做,没这个机器,所以很难,全科讨论不止一次,为什么?查不着原因啊。然后大家就讨论半天,那个时候像这样的病例不止一次查房,各科的人就发表各科不同的意见,我们去听就希望能够出个结果。后来这个病人确诊了,是一个大血管旁边的嗜铬细胞瘤,而且也经过病理证实。这个病人给我的影响就是,以后不管我到哪儿,一听血压有波动,那我就得想想,会不会是类似的情况。所以像这样的讨论,对我来说终身就记住了。

▲ 漫画:内科大查房;作者:1940级学生林俊卿。内科:1、朱宪彝;2、刘士豪;5、郁采蘩;6、斯乃博;7、诸福棠;12、董承琅;13、钟惠澜;14、张光璧;18、王叔咸;20、王季午;22、卞万年;23、邓家栋 皮肤科:3、李洪迥;4、傅瑞思 放射科:9、谢志光;17、许建良 病理科:24、秦光煜 神经精神科:10、希尔;16、魏毓麟 寄生虫科:11、许雨阶 儿科:8、麦考里;19、范权;病毒科:25、黄祯祥

王 :老教授是“协和三宝”之一,请您谈谈印象中的协和老教授。

罗:

1955年至1956年,我担任住院总医师,每天与张晓倩主任直接接触。

他并不专攻呼吸系统疾病,但他也密切关注呼吸系统疾病。

有一次我上楼的时候,我说昨天咳血的病人晚上还在咳血。

他说我们现在应该去看病人,然后再回办公室。

然后我们停止上楼。

1962年,我刚从阜外医院转回来。

在10楼223号演讲厅,我向总科报告了我离开协和医学院近6年来所见的肺癌。

我解释了困难的病例以及如何诊断。

那时,所有的幻灯片都是一个一个打印出来的。

张主任看完后告诉朱桂清教授,今天罗伟慈的报告对肺癌的影响非常深刻。

后来他病了,他是肺癌,然后转移,我只是做肺癌,他也在我们病房,我会更加小心的照顾。

我认为重要的是,“中国是祖国”的概念在张导演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他坚持这一点。

他有一句名言:“生命的春天,即使带着血和泪,也要流在祖国的土地上。”

当我们是见习医生的时候,我们从一个科室转到另一个科室,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妇产科工作。

那时,我非常了解林巧稚教授。

她和外甥周华康医生住在外交部街。

我们也去了他们家聊天,就像朋友一样。

林医生是一个非常正直坦率的人。

她的家庭并不奢侈,吃饭我看很简单,她的体重是正常的体重范围,因为工作很累,她不得不接生,有时围产期妇女的工作,她不得不站在旁边,一需要她,她立刻开始参与。

我们总是跟着她去看病人。

她对病人很有耐心,深受病人的喜爱。

她按时上班。

她从不迟到。

她很晚才回家。

曾贤久教授是我的老师。

他是一名具有良好研究头脑的普通外科医生。

他不像其他教授那样教书。

因为他想了很多,所以他说得很慢,然后清楚地解释了手术的问题,所以人们认为他在分析问题。

此外,作为一名教师,他对自己下面的人或者手术部门的人都很冷静,组织能力也很强。

▲罗慰慈在《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全国会议上发言。左一:方圻、左三:邓家栋、右一:张之南

传承协和精神 推动专业发展

王:您为什么选择了呼吸病学这个专业?

罗:“呼吸科”这三个字是朱贵卿教授先在协和医院提出来的。那会儿在南方管呼吸科叫肺科。朱大夫就说,因为这个专业包括肺以外的食管啊、胸膜腔什么的,“呼吸科”这个词包括得全面,应该叫“呼吸科”。

朱贵卿大夫是呼吸科的头儿,教我们呼吸系统疾病。他课前的准备很充分,讲的时候声调都很合适,然后他还挺风趣,因为他面对的是阶梯教室的学生,他说这样能吸引学生,别瞌睡。他主张一节课完了以后要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一辈子能记住,这点他做得挺好。

有一次考试,题目是总住院医师收集的比较难的病例,我们班有22个学生,就准备了22个病例。考试的时候,自己去抽签,然后就考你。全部的教授都坐在那儿,听你报告,那会儿都是用英文。报告完了,他们发问,你得能答好。我那次考试可能答得还不错,所以他们对我还有一点印象,所以朱贵卿大夫有几次特别让我接触呼吸病。我想,呼吸病也很重要,中国呼吸道的病人也挺多。后来他们教授会议决定了以后,就通知我说,你就做呼吸行不行?我说行啊,就这么定的。

协和做呼吸系统的病是从结核菌开始的,呼吸道的病在咱们这儿是很重要的病,后来当然还有病毒感染。在1941年关门以前,协和有一个结核菌的实验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在那,由王叔咸【9】大夫领头进行结核菌的实验。王叔咸是内科四个大教授【10】中间的一个,那会儿朱贵卿大夫比他低得多,但是也比其他的大夫年资高,王叔咸大夫就领着他搞呼吸。1948年复校以后,王叔咸大夫去了北医,就由朱贵卿大夫管结核病的实验室。当时第一卫生事务所公卫工作的重点也在协和,我们七年级到呼吸科实习的时候都到那儿去。为什么?因为那里结核病病人挺多。

▲内科呼吸组合影,前排左起:朱贵卿、张孝骞、罗慰慈;后排左三:黄席珍;左四:林耀广

王:请您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病例。

罗:有一个就是军团菌。军团菌是在美国首先报告的一个病原,它会造成军团病,这是一个感染病。开头是退伍军人开会,有很多人发烧起来,后来发现是用的水里有军团菌。这个证实也是一个重要的事,因为发现一个病的病原,你就知道怎么防治。我们国家是比较早知道这个事,后来我们也开始找军团菌,我们挺努力,也得出了好的结果。

我在新开路80号那儿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来了一位大夫,是同仁医院的内科主任。我说有什么事?她说你跟我一起去看一个病人,就是她们的副主任,副主任发烧,老退不下来。我说好,我们就去了。那会儿也没有车,就跟她一起走到同仁医院。到那儿我就查了这个病人,当时能买到的治发烧抗菌的药他几乎都用了,一个级一个级地加,治不好。我检查完后说,这个病人是感染了军团菌。因为军团菌发现了就知道该用什么类的药来控制它更好,我就建议她换一个比较低一点、便宜一点的药,结果用上就好了。所以我就觉得治病得了解全面,然后治起来就比较方便一些,也比较准确一些。

有一个病人在其他医院诊断是淋巴系统肿瘤,她是清华大学的一个老师,那会儿才二、三十岁,她非常担心,觉得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就来我们门诊再核实一下。我全面地检查结节分布的情况,我说这是一个结节病,后来证实就是结节病。她每年都给我写信,说“谢谢你,我就是那个结节病病人,感谢你,我现在教书挺好的,没事。”后来她说,要么我就给你来电话,你也省得回信,我说好好好,你就来电话。一直到去年,我没收到她电话了,可能她年纪也大了。所以我觉得像这样,就是你认真了一下,给病人一个正确的诊断,那对她来说也是一辈子的事,对我来说也是印象深刻的事。

王:您在教学上传承了老协和哪些好的传统?

罗:我们讲课都是主张提纲挈领、印象深刻,能够让学生听完一节课就记住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张孝骞大夫是这样做的,朱贵卿大夫也是这样做的。朱大夫非常准时,他都是还没上课就已经在讲台上等着了,这给我们也是一个训练,去开会或者会诊的时候,我们都是准时到。

我讲肺脓肿的时候,常常让学生用嗅觉来观察,因为肺脓肿往往是不同的细菌在发作,所以它都有腐败的味道。有的时候你只要在门口,就知道里头有肺脓肿了,一闻就闻出来了。所以我说,这个就是形象教学。

开放交流 拓宽国际视野

王:1983年您曾到美国参观访学,当时是怎样的契机,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

罗: 那一次是卫生部要组织一个代表团,领团的本来是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同志,快走以前他说不能去了,再由协和选一个人,然后就把我选上了。我们一共去了5个人,曾宪九教授是队长,去了三个学校:纽约的康奈尔大学,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还有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三个都算是美国一流的医学校,特别是约翰·霍普金斯,后来变成世界上医学教育的领头羊,比哈佛还在前,特别是临床这部分。

我们从纽约开始,一个礼拜去一个学校,学校的校长、各科主任来接待,我是内科呼吸方面的,对方就由内科主任来接待。他们的内科主任把整个内科的组织结构、人员进行系统地介绍,还领我们到每一个实验室参观。

通过交流我也看出来,美国医生的临床经验跟我们比不相上下,不一定比我们了解得更广阔,因为我们人口多、病人多,我们接触的好些病,他们看不到。当然,他们那会儿的实验室比我们的要好。

▲1983年,曾宪九教授率团访美。前排右起汤兰芳、曾宪九、罗慰慈;后排右起王德修、何观清、周华康

从医数十年的医路心得

王:退休之后的生活您是怎么安排的?

罗:现在大概有六个我做过总编辑的杂志有时候跟我联系一下,也偶尔让我审一些比较难的稿子。那些杂志也每个月都给我送,我都得看,这也是工作。别的会一般我就不去参加了。

我要在市里住,早晨都坐公交车去天坛走步。我不去热闹地方,就在没人的围墙旁边。要是累了,我就坐在旁边凳子上,坐一会儿再走。

王:在您看来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协和人?

罗:现在我们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党中央提出来要服务好人民,那我们医疗也在这个范围里,所以一定要不断改进服务,认真、真诚很重要。要延长职工的寿命,延长寿命的有效性,不能到老都病了,那损失太大,让他们健康地工作。

另外要创新,我们评比的时候,往往还是比较靠前的,但是一定要继续努力才能保住这个称谓,别有所降低,至少跟我们现在新时代能配得上,这个我想很重要。

注释:

[1]鹤龄英华中学(Anglo-Chinese College),创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原名鹤龄英华书院,今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之一。

[2]张卿西(1926-1998),福建闽清人,放射医学与病理生理学家,著名病理学家刘彤华院士爱人。

[3]黄宛(1918-2010),浙江嘉兴人,著名心脏内科学专家。

[4]邓家栋(1906-2004),广东蕉岭人,著名内科学和血液病学家。

[5]张安(1916-2009),广东新会人,著名内科学和血液病学家。

[6]朱贵卿(1909-1983),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著名呼吸内科学及结核病学专家。

[7]张学德(1916-1981),山东新泰人,著名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家。

[8]周华康(1914-2011)安徽休宁人,著名儿科学家。

[9]王叔咸(1904-1985)上海市人,著名内科学家,中国肾脏病学的奠基人。

[10]另外三位分别是:张孝骞、刘士豪、朱宪彝。

1至3年级小学生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只要能阅读、爱读书就可以了,没必要让他写读书笔记。进入高年级和初中再做就不错了,过早的要求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小学阶级主要是培育孩子的兴趣,通过阅读让他喜欢读书,让他亲身体验到书是好东西,读书非常快乐。时间长了离不开书了,随时随地就想找书看,不看书就不舒服,走到街上见到文字的东西就想读。这就达到让他读书的目的了。为啥还要让他写笔记?识字关都没过能记出什么笔记来?有些年轻家长不懂得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甚至阻挠孩子看课外书,殊不知批评孩子看书、,是扼杀孩子的读书兴趣,是和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相反的。

为什么把培养兴趣看的这么重要?因为“兴趣”就是“动力”。兴趣就是驱使他学习的动力,而且是最强大的动力,这是他内生的、自带的动力,不要你花钱另外配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花多少钱都买不到无价宝。孩子长大了不爱学习,成续差,家长花大钱找老师补课还是跟不上,什么原因?表面看是孩孑的问题,但深纠起来就是小时后没培养出读书的兴趣来,加之长期过多不切实际的要求打击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他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象一台机器它本身没动力靠你从外面把轮子转起来,没用,只有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把机器运转起来。一般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所以我建议不要在辅导他写笔它上动脑筋下功夫了,不要给孩子提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损伤他的积极性,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教育培养孩子。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评论,同意我的意见的不要忘记点赞、转发,让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共同完成培育祖国花朵的社会责任,切莫事不关己、高高掛起,忘了自媒体人的社会责任。谢谢大家。

4

《追风筝的人》中好词佳句有哪些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因其故事情节的曲折震撼又细腻感人,甫一问世就大获好评,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作品在全球也受到欢迎,销量达4000万册,作者本人也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在这本书中,人性中的善与恶、背叛与救赎通过两个背景相差悬殊的男孩——阿米尔和哈桑之间跨越时光的纯真友谊得以展现。

阿米尔是富家少爷,而哈桑是家里的仆人之子,纯真的友谊没有阶级地位之分,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哈桑忠诚正直,为了阿米尔愿意做任何事。可是阿米尔却在哈桑遭到别人欺辱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愧疚感就让他选择设计让哈桑父子离开。对友谊的背叛和对哈桑的愧疚让阿米尔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人性原本就是善的还是恶的呢?如果说面对欺凌选择的退缩和袖手旁观是被迫选择的恶,那么因为无法面对善良的哈桑和内心的罪恶感而主动去设计陷害哈桑父子,让他们不得不离开一直以来生存的家园,就是主动的恶。是不是恶永远不能变成善,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救赎呢?

故事中,阿米尔在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的亲兄弟之后,终于踏上为自己也为父亲的赎罪道路,这意味着人性中的善最终战胜恶,也让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这样一部叩击人们心灵,让我们直面内心善恶抉择以及如何自我救赎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有对纯真感情的感动和震撼。这其中,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佳句,为小说主题增色,也让整个故事回味隽永。这里,精选其中10句经典佳句以供赏鉴。

1、“为你,千千万万遍。”——全书最经典的一句话,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表白也是承诺。他做到了,也从未后悔。

2、“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3、“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4、“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

5、“亲爱的阿米尔~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6、“哈桑知道。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

7、“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8、“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

9、“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10、“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小学1-3年级,如何给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

我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应该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

一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每天上学时应该提醒孩子课堂上应该怎么做,放学时提问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养成好的听讲习惯。

二是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堂课下写作业都不拖延。先要给孩子立规矩,建立合理的家庭奖励制度,然后严格执行。

生活习惯方面要会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的房间,会洗自己的内衣,鞋袜等,能帮助家长收拾家务等。

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好词佳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根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屈原《橘颂》)

怎么给一年级的娃娃讲排序的句子

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排列句子顺序并点上标点题确实是一个难点,除了培养孩子的语感外,教起来并不是没有办法。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建立孩子的语感,培养孩子按逻辑规律组织语言的能力。

一、认真观察各个词语,找到句子主干,即“谁干什么”“谁怎样”。

例如,下图所示题型,先去找句子的主语,也就是人称及人称代词是“谁”,再看他做什么。

第1题,“谁”——爸爸和妈妈,“干什么”——爱我,组句——爸爸和妈妈爱我。

或者“谁”——我,“干什么”——爱爸爸和妈妈,组句——我爱爸爸和妈妈。两种句子组合都符合要求。

第2题,“谁”——我的花,“怎样”——格外美。组句——我的花格外美。

第3题,“谁”——爷爷,“做什么”——种了许多花。组句——爷爷种了许多花。

第4题,“谁”——熊爸爸,“做什么”——“想”“造房子”,“怎样造房子”——想砍树造房子。组句—— 熊爸爸想砍树造房子。

也就是说此类题,先要孩子找到句子的主语是“谁”,然后再看主语会做什么,怎样做的,或者主语怎样了等等,这既需要语感,更需要建立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知道如何先找哪些词,再试着找另外哪些词,按一定顺序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对于较复杂一点的排列句子顺序题,要先找到句子的主干,再给句子主干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例如,下图所示一系列词语,先找句子主干,“谁干什么”——弟弟看见小鸟。

然后把相应的词划去,看剩下的词可以去修饰谁合适,然后再组合进原有句子中去,如下图所示:把句子主干“弟弟看见小鸟”划去后,剩下的词语就比较清晰的显现出来,那么剩下的词越少,越好进行组合,接下来小朋友们很容易发现“弟弟看见小鸟飞”——最后组句“弟弟看见一只小鸟在天上飞。”

再如下图所示句子:

先找到主语“谁”——我和小文,“做什么”——一起看书,然后把这些词划去,如下图所示,剩下两个词语“今天”“开心地”再告诉孩子,表时间的词要放在句子的最前面,而“开心地”要修饰“看书”,于是组句成:今天,我和小文一起开心地看书。

用由简到繁,排好一词划一词的方法,可以有利的减少词与词之间的干扰,减少排序的难度。帮助孩子更好的排列句子顺序,减少出错率。

三、排列句子顺序,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给句子标上合适的标点。关键要让孩子分清句子的语气。陈述句句末加“。”,疑问句句末加“?”,感叹句句末加“!”。

具体怎样教一年级小朋友给句子加标点,可以翻看前几天的有关“句子停顿”的问答。

综上所述,要想教会孩子排列句子顺序题,一靠语感,二靠方法,三别忘标好标点,四排好后别忘读两遍检查一下,是否通顺。这样由简入深,化繁为简,胆大心细做到以上几点,这类题并不难。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吗,赶紧去试试吧。

一年级的语文作业要求写句子,合理吗

仿写句子,也是一年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年级,除了字词之外,写句子当然需要开始慢慢练习了。不过一般地,都是先从补充句子开始的。当然一些要求比较高的学校,写句子是必须的。甚至,看图作文都已经出现了。

第一类:仿写句子

照样子写句子,这是最初的写句子类型。

第二类:按照句子的要素写,这个要求稍微高一些。

但是可以为后面的看图作文做铺垫。

四要素交代清楚,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句子了!

逐步地练习扩充句子,是一年级孩子写句子的基本方法。先从简单地三要素开始写起,接着再到四要素。

期末考试题举例:

第十一题是句子仿写:

我们可以仿写---

爸爸讲故事。

爸爸修桌子。

第十三题,是一个看图写话。

首先是填人物,地点等,最后想象一下主人公说的是什么?

如果一开始孩子写句子有点困难,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大部分情况是孩子对句式的感觉还不够好,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字孩子还不会写。这都会给孩子写句子带来困难。建议家长多陪着孩子,在ta卡住的时候给一些提示。或者是问问孩子是如何想的,如果碰到不会写的字,应该怎么办。

总之,一年级上册开始写句子,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要畏难,加油吧!

你收藏过哪些经典的好句子

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2.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3.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5.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

6.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

7.留着一个号码,不过是为了守候—个人。

8.生活不是电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

9.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10.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 ,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毕业1到3年的职场新人,应该学会怎样理财

1.理论学习:可以参加一些证券类考试:如证券从业、基金从业、证券分析师、cfa等。准备考试的过程就是最好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

2.记账:平时注意记账,可利用记账的手机app,学会了解自身的收支状况、量入为出。

3.理财实践:初学者可以从基金开始,把每月的结余进行基金定投,建议选择货币型基金(例如余额宝)、指数基金。

4.推荐书目:博迪的《投资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cfa notes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心情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1到3年级的好词好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