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伯父讲过去的事情》马杏杨 ,人生,别慌!
《听伯父讲过去的事情》马杏杨
? 伯父马自强是位画家,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一位是我的二伯父,一位就是我的父亲。二伯父马自弘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学穿上了军装,渡江后进入陈毅在南京创办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六个月后随刘邓二野挺进大西南,后来成了开国中将唐天际的秘书。
二伯父和父亲都英年早逝,但他们的音容笑貌都极像我的祖父。关于祖父的生平,我只能收集一些零星的碎片,一张发黄的照片,一本用毛笔手写的诗文,一篇《霍邱教育志》上的《马俊逸传》,一首为家乡的师范学校写的校歌:
民众需要教育,民族需要生存,我们誓为国民教育奋斗终生!不慕荣华,不爱虚名,我们的事业自教教人,我们的任务伟大神圣,看四周山色秀,两湖浩浩水波平,美丽的故乡孕育着无限文明。我们要推动着故乡的文化,追随着伟大的祖国前进!
在伯父众多的国画作品中,有许多篇幅是梨花,梨花丛中有一两只飞燕。我知道这是为纪念祖父的一首诗《村燕》而作的。伯父在纯洁的梨花边,在朴素的飞燕旁,用草书题写着祖父的《村燕》:
誓栖端在野人家,不向朱门斗舞斜。未免被它莺侣笑,一生只解爱梨花。
伯父每天早晚都要到祖父放大的照片前,像敬神一样的烧香。祖父只活到四十五岁,在一九四六的秋天,他画上了生命的句号。照片上他和善的眼睛,永远和善地凝视着我们,那棉袍里儒雅的气息也一直濡染着我们。
可是,父亲曾亲口告诉我,在他的家乡古城,祖父不止一次地遭到全城通缉!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年少而机敏的父亲,趁人不备就亲手撕下过一张“捉拿马俊逸”的通缉令。
如此和善而儒雅的祖父,为什么竟遭到全城通缉?伯父向我娓娓地讲述了过去的事情。
祖父早年曾就读颍州师范,沉默而好学,文章名列“八县之冠”。毕业后,曾在阜阳大同中学和阜阳第五中学从教,后回到家乡霍邱,被聘为安丰女子小学校长(之后学校和第一完小合并),后来霍邱中学和简易师范相继成立,祖父也相继担任校长。祖父成了家乡教育的奠基人,至今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因为在他播撒文明的故乡土地下,埋着一块石碑,不朽的石头上,深深地镌刻着马俊逸的名字。
伯父说,祖父目睹旧中国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对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满怀希望,一九二七年秘密加入共产党。在辛勤的教育工作之外,又同时开展着党的地下活动。他的思想成熟过程都流露于诗文里。
在祖父的诗集里,有他手题的序:
余性酷爱诗,尤嗜七绝。以为七绝者,不似律诗之谨严,古体之散漫;且音调悠长。读之,可以会心契神,引人入胜。尝忆幼时,每于风雨晨昏,回还吟诵,不能自已。顾赋性鸠拙,不工于咏,心有所感,不能畅所欲言,因是爱诗心念,亦稍减杀。
“五四”而后,艺林解放,文化趋新,有志之士,以为旧文学不适合于潮流,多菲薄之。余因受新潮之鼓荡,亦未能例外。
北伐事肇,颇有心于政治活动,即以投身社会。数年来,人海一舟,沉浮黑浪,饱经忧患,而一无成就。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病鹤抄毕题记。时大夜弥天,天正墨黑,云压如磐,雨不止也!
在祖父的诗集里,关于他的“颇有心于政治活动”,我读到了一首《梦亡友》:
忆从填海功亏后,云树三年鱼雁沉。昨夜梦临无片语,泪痕渍面一冤禽。
此诗的“亡友”是谁?“填海功亏”指什么事件?伯父告诉我,祖父在阜阳受革命烈士袁新民影响,回乡后于一九二八年在霍邱南乡叶集镇组织发动了文字暴动。当时名叫马潜,总负责人袁新民。
伯父说祖父第一次遭通缉,就是这次暴动后,大搜捕,由安丰女小的校工赵潜恩护送,从城东门出走至赵集一家旅店。房东见是白面书生,很有好感,留下他照顾一切饮食起居。祖父在此期间,得了白喉病,主人悉心救治。说到此处,伯父感慨,多好的乡亲啊!他们的后人还在吗?我们应去寻访他,报答他。
在国共合作的情形下,祖父又回到了学校。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时任广西国民党部队营长的谢隗,接任了霍邱县的县长。新县长听说了祖父的名字和人品,登门拜访,诚邀祖父担任县秘书长。伯父对我说,你祖父当时不在家,由你奶奶转告了此事。见他回家后,来回踱步。当时虽三十几岁,已异常清瘦,祖父终于委婉拒绝了。他申言自己是从教的,教育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霍邱县文史资料里,我读到了这位县长的名字,题目是《在蜕变中永生》,黑白照片,军帽下年轻的面容英俊文雅。旁边写着这样的文字: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历任霍邱县长都昏庸腐朽,贪赃枉法,致使人民怨声载道。只有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县长,却备受人民敬仰和怀念,此人就是谢隗烈士。
谢隗的到来,抗日民主的气氛,使霍邱的天空一度晴朗。
几年后,这位亲民爱民的县长,竟然被认定是共党分子,被追捕,他便衣骑马,带一队随从,冲出城门。
祖父也随后离开教育科。
共产党员谢隗在苏北的一次游击战争中,光荣牺牲。
霍邱的天空又阴了下来。有人告密,马俊逸是共党潜伏分子。祖父第二次遭通缉,通缉令张贴全城。
祖父轻装匆忙,二度离城离家,前往寿县纺织学校。同乡王耕阳主任,将祖父留下任教。
谢隗后,继任霍邱县长兼霍邱初中校长的是陈应行,此人是杀人魔王,一次招集中学生在操场训话,你们县有个李晓峰,会作八股文,我陈应行也会作八股文,我终究要把他小辫子剪掉。
李晓峰是晚清遗老,曾参与审判袁世凯。他遭到陈应行的追杀。一年多,杀人魔王陈应行在霍邱杀了一百多人,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百姓。民怨沸腾,纷纷上告。最终陈应行被罢免撤职。杀人魔王离开时,全城百姓做了送死人放鞭炮的仪式。
祖父马俊逸和晚清遗老李晓峰,不约而同流落寿县,处境和思想相近,尽管两代人,但话语投机。在城内缓解的形式下,两人同时从东城外进门,群众接应,欢迎归来。
伯父说,祖父的人品,学识,信仰都受到了群众的爱戴。
嫣红姹紫斗新姿,
脆脆风前能几时。
独有秋妍异百卉,
深寒犹报斗霜枝。
这是祖父的一首《贞菊》。
祖父也喜爱梅花,在《忆老家荒园》的一首诗里,对雪隐人迹,但仍熠熠生辉的寒梅,寄予了别样的欣赏。
荒园
风竹萧萧日欲斜,
枯杨疏冷未藏鸦。
荒园雪后无人迹,
开尽寒梅一树花。
祖父生活处境艰难,但忧国忧民,感时伤世。风雨江山,飘摇社稷,令诗人和革命者的他心悠悠情绵绵。
此心此情,从他的《祭灶》诗中可见一斑。
一盏清泉荐灶神,
祈求两语记分明。
此行为报人间事,
且莫违心说太平。
伯父对我说,“两语”是指民间传说中的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我明白祖父的心情了,我将一杯清酒敬给灶神,灶神啊,你一定记得你的职责: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这次求你不要谎报人间实情,切莫虚报人间太平!
祖父供养上下三代,八口之家,扶老携幼,居无定所,三居三徙,但生活的艰辛,仍未动摇他坚定的信仰。他在《迁居有感》中吟到:
卜居三徙不为名,
天谴庸贫无定营。
八口转贻小我累,
一身还逐众人行。
春虫育茧心常恻,
燕子衔泥巢未成。
已觉游云难再雨。
敢期柳岸与花明。
祖父三十岁的时候,写下了《三十岁自寿》:
等闲梦里度青春,
终日昏昏一废身。
浊酒自斟还自寿,
可怜三十未成人。
祖父四十岁的时候,写下了《四十初度有感》:
生当桃献岛花红,
胜境俜伶我道穷。
曲世转怜翻着袜,
抑鹗自觉愧凌空。
十年蝶梦双愁鬓,
半老秋蛩一废虫。
深负昂藏身七尺,
不能儿女不英雄。
祖父想到正是人生佳境,恰是心中孤苦,身世艰难,世道昏暗,衣着陈旧,自愧空有鸿雁的凌空壮志。多年的理想化作梦幻,倍感沉重却不能吐露,痛感身心如穷秋废虫,深负胸怀大志的男儿七尺,愧对娇弱儿女,更愧对可爱家国。
父亲曾告诉我,我有一个只活了七岁的小姑姑,患了急性肠炎,因无条件医治,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失去了爱女的祖父痛不欲生,伤心欲绝,写下了《哭女》四首:
(一)
宿慧天成万窍心,
灵根灵性植来深。
双裁眉兰玲珑骨,
百啭莺簧巧妙音。
解韵喜歌琴操曲,
写生能绘水芝神。
哪知一线昙花后,
失去高台掌上珍。
(二)
生既磨难死亦难,
煎熬百辗痛心残。
肠抽血缕丝方尽,
肺厥寒涎滴未干。
青使召来应有意,
珍禽飞去总无端。
七年爱女空怀抱,
临绝音容不忍看。
(三)
娲皇有术补天残,
儿病群医欲挽难。
海外神具空济药,
愁边玉卉看凋寒。
中年失爱伤吾抱,
一痛割丝断母欢。
所憾托魂轻似古,
漫荒埋骨总无安。
(四)
佛言儿是蜕来身,
草草谪形才七春。
至女化入原幻境,
琼花属命岂无因。
思宵构影空临梦,
绝岛迷程断问音。
已了尘缘知不返,
愁心永永系儿深。
我们的小姑姑名叫马琼,她是降临人间的只开了七年的琼花。
我们的祖父在短暂的人生里,历尽了人间的辛酸和沧桑,但他的气节和情操都注入了他的血液里,也绵延地流淌在我们后代的血脉里。
我们常常捧读祖父的《从军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从军行
斩鲸东土志平戎,
泪眼山河感愤同。
万里请缨归版籍,
千峰落木起潭龙。
征旗逾海天骄栗,
铁马嘶风夕照红。
消尽男儿乡国恨,
青山埋骨亦丰功。
在《霍邱教育志》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1946年秋,在安徽古城霍邱,一支有两千多人组成的队伍缓缓地行进在街道上,他们佩戴白花,手执花圈,举着挽联。这是一支送葬的人流。他们是:省立农业职业学校,霍邱中学,霍邱简师,松滋小学,安丰女子学校等校的师生员工,以及霍邱各界人士和普通市民。是谁去世后竟牵动这么多的群众为之送行,受到这样的尊敬和殊荣呢?他就是当时霍邱的知名人士——毕生从事教育的马俊逸先生。”
这是家乡人民为祖父立的丰碑。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任何东西都可腐朽,唯精神的丰碑和美好的记忆不会磨灭。
我从过去的事情里得到了一个朴素无华的道理。
人生,别慌!
曾以为,优秀的人都很忙。
现在才明白,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清闲人”,他们待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急不躁。
急而不慌、忙而不乱,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不慌不忙,是大智大勇
历史上,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说法不一,版本很多。
其中一种论调受到追捧:项羽有勇无谋,缺少遇事深思熟虑、泰然自若的心态。
他急于表现,想逞英雄实乃幼稚之举。
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不但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
这样悄悄地行动,表面在示弱,其实是老谋深算的“实力派”。
而项羽急急忙忙的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处处彰显自己的强势地位。相比之下,项羽的强势成了虚张声势。
刘邦会示弱不等于真弱,那是睿智,项羽虽强,却高调张狂,那是肤浅。
不论什么时候,手忙脚乱只会一错再错,唯有泰然处之,稳中求进才能事半功倍。
真正厉害的人,通常不会火急火燎地将急和忙写在脸上、挂在嘴边,而是在大事急事面前举重若轻,有条有理。
他们懂得隐忍,善于谋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
不慌不忙,助力一生好运
曾国藩一生都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实际上,年轻时的曾国藩做事心烦气躁。
他的老师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
之后,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思考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做出决定。他往往点上一支香,经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然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整天慌里慌张的人,难成大事,就是因为缺了“静”和“安详”的智慧。
成功者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运气,好运气是留给那些井井有条的人。
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就急忙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他们考虑不周,急功近利。
人生需要不慌不忙,只有淡定自若,不为过去的失误而懊恼,不为将来的不确定而担惊受怕,即使身处风口浪尖也会闲庭信步。
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句话: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纵使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很多时候,头脑冷静、不慌乱的循序渐进比着急忙慌、紧赶慢赶更能成事。人生的赢家都是稳中精进的人,因为他们走一步是一步,从不瞻前顾后,相信久久为功。
不慌不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佛说: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尘世间,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内心,心静,一切豁然开朗。
心思沉静,才能细致观察事物的发展,发现事物的本质状态和细微之处,这样才能更省时省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心不平静的人,很难认真思考,总是被一些其他的事情打扰思绪,没有深入思考,做起事情来会显得浮躁,没有章法。
一个人的福气深浅与否,在于能否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控制得住脾气。
懂得生活的人,会在绵长的岁月里平心静气。
面对功名利禄,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心静天地自然宽;面对人生百态,看得开,放得下,忍得住,方能不困于事,不困于人。
人生,最终活得是一个心情,心静的人内心平和无杂念,心情好,身体自然好,福泽也深厚,以静养心,笑看花开,感受生命中自在的欢愉,恬静的温暖。
心静则由心境决定,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最包容的胸怀。
正确看淡得失,以平常心去面对,不管是清闲还是热闹,内心平静,任时光荏苒,心静悠然。
不慌不忙,是岁月静好时的安静与平和,也是身处风口浪尖时的闲庭信步。
唯有经过人生历练,岁月沉淀,方能做到豁达笃定。
余生,愿你不慌不忙,神采飞扬。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听伯父讲过去的事情》马杏杨 ,人生,别慌!》评论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