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泰伯故里人》朱海冠 ,物是人非事事休
《我是泰伯故里人》朱海冠
? 一则谜语:
“金银铜铁——打一地名”
谜底是“无锡”,即江苏省无锡市,也就是我的故乡。细想起来,“无锡”这名字还真是有点儿怪,那年上鲁迅文学院学习,就有同窗不无调侃地对我说:你们无锡人真有意思哇,普天之下没有锡的县市多着哩,为啥唯独你们要公开申明“无锡”,还拿来给自己的城市冠名呢?我顺了他的话头回应:这不正说明无锡人的磊落、实诚、可爱么!
玩笑归玩笑,我最终还是将“无锡”得名的典故讲了。
那么,无锡这名字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得从无锡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说起。这句话好似绕口令一般,叫做“无锡锡山山无锡”。意思是无锡这地方虽然有一座名曰锡山的山,却没有锡,空有其名。什么缘故呢?有两种说法:其一,唐代茶神陆羽在他所撰《惠山寺记》里有如此记载:“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乂,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其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领大军进攻楚国,至无锡,士兵在惠山东山(即锡山)脚下埋锅做饭时,掘得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铭文。当地人说是周平王时这里发现铅锡,开采了400年,已采尽。王翦就说,此碑已露出,天下看来要太平了,何不将这里称作“无锡”呢?于是这个地方从此就命名无锡了。以上二则故事情节虽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都提到了获得铭文“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这回事,只是发现碑铭者或为樵夫或为士兵的差别而已。
无锡,她虽然没有锡,地域也并不很广大,却是一座魅力独具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工商名城,它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滥觞,当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十九世纪末,无锡就有现代工商业的崛起,至1920年,无锡的GDP位列全国第二,从业工人数量则居全国第三。从此,无锡便有“小上海”的美誉。这里曾经涌现出荣、唐、薛、周、杨等民族工业巨子,其中,荣氏家族被誉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改革开放以后的九十年代,无锡县成为全国县级经济的第一名,获得了“华夏第一县”的美称。目前,无锡的经济地位依然名列前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锡的经济吸引人的眼球,无锡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样令人艳羡。有道是“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三千多年来,在这块肥沃富饶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书画家。自古至今,无锡的文化名家、才俊贤士代有传人,灿若星辰。请看这些熠熠生光的名字:画圣顾恺之、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中国古代十大画家的元朝倪云林、同样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的明朝王绂、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及高攀龙、中国游圣徐霞客、近代科学家先驱徐寿及华蘅芳、清代著名外交家薛福成、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及子荣毅仁、国学大师钱穆、二胡学派奠基人刘天华、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当代书法家沈鹏、文化大师钱钟书、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教育家蒋南翔、音乐家王莘、“当代毕昇”王选……几乎涵盖所有领域,而且无一不是领军人物佼佼者。有人统计:在中国的大学中,曾有400多位无锡人担任过校长,并且大多为正职;两院院士的人数全国平均是每100万人才拥有一位,而无锡是6万人便有一位。无锡人才济济可见一斑。这些国之瑰宝为发展、丰富吴地文化和华夏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无锡之所以有今日的辉煌,饮水思源,吴文化始祖泰伯居功至伟。在华夏文明史中,泰伯具有特殊的地位。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太史公将“世家第一”的位子给了吴泰伯,自有道理所在。按史料记载: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因知晓父亲有传位于小儿子季历的想法,便偕同大弟仲雍以采药与父亲治病为名南奔荆蛮(即今无锡地区),定居梅里。兄弟二人和当地土著群众打成一片,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又能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与当地农业、渔猎、畜牧生产经验相结合,和当地土著无保留地相互交流,并且有谦虚礼让的品格,因而深受大家的爱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泰伯被拥立为首领。
泰伯在吴地建立了句(勾)吴国之后,又带领民众兴修水利。据传在江南开凿了我国最早、最长的人工大运河(全长78公里,即今天的伯渎河)。他还率领当地民众饲养家禽牲畜,至今在无锡梅村四近还有“鸭城”、“麋城”的传说。梅里这一带因此“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古公去世,据说泰伯、仲雍兄弟俩曾北上奔丧。泰伯在按照父王的意愿让位与其弟季历后仍返回江南。泰伯无子,去世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兄弟相残,累见不鲜。为此,孔子十分推崇泰伯的品德,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后世称泰伯为“三让王”:即第一次让位给其弟季历,第二次让位给其侄昌(即周文王),第三次又让位给三弟仲雍。泰伯的谦让精神,一直传为美谈。如今,“尚德”被列为无锡城市精神的首位,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世代相传,事实证明确实是很不错的。
泰伯奔吴,曾有人置疑。他们以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从岐山到梅里,路远几千里,途中又多高山大河阻隔,所以是完全不可能的亊。历史上的“封泰伯于吴”、“封仲雍于虞”,应该就在陕西、山西一带。至于史载“泰伯奔吴”到了梅里,那是一种“托以自重”的正统观念,为了美化自己。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只是一种纯理性的推断而已,稍加分析,便知其谬误明显。我们只要想一想:要是泰伯就逃在岐山自己部族的眼皮底下,奔它何用?为什么不见轻而易举地捕杀泰伯的记载,而从梅里发展起来的吴国却证据确凿,历史延绵?后来周武王——泰伯的侄孙——找寻泰伯,找到了他的后裔周章,封为吴君,封周章的儿子贇为安阳侯,至今古迹犹存,就在距离梅里不远的安阳山(今称阳山)。周武王怎么也会舍近求远,找到几千里外,而不在陕西、山西一带找获呢?其实泰伯奔吴,在梅里建吴墟,在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早成定论。太史公去古不远,记载历史科学严谨,秉笔直书是他令人称道的一贯风格,《史记》是一部公认的信史。至于交通不便问题,更不能成为否定的理由了。这些年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亚洲人到达美洲了。两相比较,从岐山到梅里,困难应该小得多。
近些年来,我国大量的考古发掘、文物研究成果斐然。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无锡阖闾大城遗址的发现名列榜单之上。2010年5月18日,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舘奠基。几乎同时,地处梅里的泰伯城原址,也开始了部分开发古城的工程。不久以后,大小阖闾城将部分呈现在世人眼前。事实胜于雄辩,无锡梅里为泰伯都城,而地处无锡西陲的大城是阖闾王城。吴文化的源头在无锡,证据确凿。
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诞辰,为记念他“三让”高风亮节和开发江南的丰功伟绩,每逢这天,四乡八镇的男女老少都会赶赴泰伯庙,焚香参拜“让王爷”。千百年来,业已成为江南一年中最早、最大的节场之一。据说,泰伯活到95岁的高寿,病逝于农历三月初三。所以每年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酒肴赴泰伯墓地进行隆重祭奠。十多年来,无锡市又将纪念泰伯的活动,扩展为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吴文化节,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吴氏宗亲前来参加。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就曾于2006年4月10日亲临祭祀吴泰伯典礼现场,瞻仰泰伯墓。今年4月10日,又手书匾额以作为本届吴文化节的奠礼。
在2011年无锡吴文化节开幕前夕,我同文友去拜谒了泰伯墓,顺道观赏吴文化节的彩排活动。一行人驱车至吴文化广场,只见一尊崭新的泰伯铜像已耸立中央,据说重达三吨半,由三位本土雕塑家制作完成,将成为吴文化广场的标志。铜像下方不远便是祭祀乐舞的演出舞台,台上1500名演员正进行最后的排练。虽非正式演出,我已能感受到以现代艺术手段“彰显吴地文化底蕴”的巨大魅力。
我伫立泰伯墓前,在肃穆庄严的氛围里,久久凝望朴素无华的坟茔,不禁心潮难平,思绪万千。我的灵魂穿越时空,在过去与未来间驰骋。泰伯的身影一会儿是断发文身奔走劳作的模样,一会儿又是王冠龙袍端坐凝思的定格。耳畔祭祀的乐声绵绵不绝,心底的崇敬之情油然生发。我顿时感到一阵阵暖意在周身流动,一个念头渐渐凸现:哇!生长在这块土地上是何等幸福。做一个泰伯故里人,真好!
物是人非事事休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我是泰伯故里人》朱海冠 ,物是人非事事休 》评论列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