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迷情之旅日记(四) ,谒殷墟遗址
•浏览 233
俄罗斯迷情之旅日记(四)
2018年1月7日星期日(俄)晴-3℃~0℃曹济南 早6点半抵达圣彼得堡。地接导游已在火车站迎接我们。 7点吃过早餐后赴喀琅施塔得镇参观俄罗斯重要军港和海军大教堂。 圣彼得堡到喀琅施塔得军港需要一个小时车程。地接导游便给我们热情地介绍圣彼得堡的来历和历史人文典故。 圣彼得堡,是神圣的彼得大帝城堡的意思。它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列宁格勒州的首府,俄罗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故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圣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圣彼得堡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 圣彼得堡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因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面积 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50万。地理位置在莫斯科西北65O公里的波罗的海的海岛上,由3个岛屿组成,有90多条运河,有500多座桥梁,被誉为俄国的威尼斯。气候属北半球海洋性大陆温和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最高气温30度,冬季最低气温零下10多度。这里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夏季极昼期一个月,白天长达20个小时,晚上只有4个小时;冬季出现极夜现象,白天只有7个小时,晚上长达17个小时。我们游赏时正处在极夜时期。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起了彼得大帝的故事,他说没有彼得大帝就没有圣彼得堡。1703年打败荷兰,建立一座城市,至今300多年历史。 1703年5月27日,在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扩建为城堡;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据说为了填海连接岛屿建城堡,他创立了“石头税”,规定所有进出波罗的海的船只,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石头,以石头代替关税。所以圣彼得堡是用石头填海将40多个小岛连接起来而建造的都城。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 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围困与反围困作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苏联军民开展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万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彼得大帝(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后发动改革。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所以彼得大帝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彼得大帝改革的领域非常广泛,就广度来说,几乎超过了世界历史上文明时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极为粗暴,“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在守旧派贵族的支持下起来反对他,后逃亡国外,在得到宽恕的许诺下回到俄国,结果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并处死于狱中。把反对改革的亲生儿子置于死地,足见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彼得大帝因长年积劳成疾,已重病缠身,患有尿毒症等重病。他大病尚未康复之际,竟然奋不顾身跳海,企图救助意外落水的士兵,因此病情加重而驾崩。1724年的一个秋日,彼得大帝在芬兰湾看见一只在沙洲上搁浅的船,几个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险,他那特有的个性使他奋不顾身跳进冰水中去救他们(圣彼得堡位处北纬60度)。彼得因此受了风寒,入冬以后病情严重起来。但他仍坚持工作,派白令去堪察加探险的命令正是他在这个时候起草并颁布的(后来连接阿拉斯加和俄罗斯之间的水域被命名为白令海峡)。由于那时候的医疗水平十分有限, 1725年2月8日,彼得大帝病逝于圣彼得堡,享年52岁。他身后留下了从波罗的海到白令海峡,从北冰洋到里海的庞大帝国。 我想,彼得大帝实行改革开放使俄国强大,中国因改革开放迅速强大,中南亚许多国家如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都在学习中国搞改革开放,使国家日益强大,看来改革开放是使一个国家强大的“神器”。 一边听着导游精彩的讲解,一边观看欣赏着车窗外的迷人景色,我们不觉来到了喀琅施塔得镇。 喀琅施塔得镇是俄罗斯的重要军港。在芬兰湾东端科特林岛,东距圣彼得堡29公里。人口3.9万。1703年彼得一世时辟为要塞。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起为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重要基地。卫国战争中,对保卫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起过重要作用。有大型舰船修理厂。设有海军博物馆、海军教堂。 我们来到军港,到处是白雪皑皑,海风吹起雪花旋转。海中远处停泊着当年彼得大帝出海的军舰。此时朝阳从海天相接处升起,霞光和雪光辉映,使海港更加壮观。海港公园里玉树琼枝,充满诗意。公园中央,有一樽彼得大帝的黑色雕像,我们在雕像前拍照留影。 【插图】军港照片 我们接着参观喀琅施塔得尼古拉海军大教堂。这是喀琅施塔得市内最显眼的恢宏建筑,是1908年至1913年建造成功的。这座教堂被看作是新拜占庭式建筑的顶峰。我们在教堂前白雪覆盖的广场拍照留念。 【插图】海军教堂前留影 导游带我们参观彼得大帝的夏宫。它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它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由美丽的喷泉、公园、宫殿组成。1704年彼得大帝下令兴建,1723年竣工,历时19年。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也是圣彼得堡的早期的著名建筑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到德国军队的破坏,二战后经修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建筑豪华壮丽,被人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 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我们先参观上花园。上花园气势宏大,无边无际,各种花木构成七彩图案,各种雕塑和造型各异的喷泉遍布期间。我们参观大宫殿,宫殿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森林、草地、喷泉围绕着宫殿,在白雪的衬托下成就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当然最壮观的不是大宫殿,而是宫殿前面的被称作大瀑布的喷泉群。大宫殿前的大瀑布喷泉群,由上至下分多级台阶。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在喷泉群的一个大半圆形水池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相搏的雕像。这座塑像高3米,重5吨。参孙双手把狮子的上下颚撑开,泉水从狮子口中冲天而出,水柱直喷20多米高。这一雕塑象征着俄罗斯战胜瑞典。如遇晴天,喷泉群在蓝天白云下,闪耀着鎏金的光辉和水流的银影。黄金色的雕塑沐浴在水幕中,玉珠飞溅,光彩夺目。 【插图】梯形喷泉 在喷泉群的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这就是著名的隆姆松喷泉。 【插图】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 夏宫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的美称,它有百余座雕像,150座喷泉,2000多个喷柱及两座梯形瀑布。每个喷泉各有风采,有人物、有动物,个个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引人遐想。我们走在幽静高大的森林中,每走一小段路,眼前就会闪烁出飞溅的玉珠。下午我们参观冬宫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的罗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有着许多大理石雕刻成的裸体的冬宫是俄罗斯历代沙皇的宫殿,由于历史上最著名的女君主之一叶卡捷琳娜二世酷爱收藏,所以从那时开始,这里逐渐成为世界艺术品的重镇。现在的冬宫与小艾尔米塔什、旧艾尔米塔什、艾尔米塔什剧院、冬宫储备库、新艾尔米塔什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一百三十万平米的古建筑群,与其中从石器时代直至当代的近三百万件珍贵收藏品一起组成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博物馆。【插图】冬宫博物馆外景冬宫博物馆规模宏大,有500多个展厅,里面通道复杂,盘旋交错,有如迷宫。加上每天有几万人参观,到处是人头攒动,人流如潮。我们团有40多个人,导游生怕我们走丢了,一旦走丢就出不来了。导游用无线讲解机一边讲解,一边呼喊跟着他前进。当然我也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紧跟导游走。每来到一个高大豪华的展厅,导游都会挑选最有名气的艺术珍品或文物珍品加以讲解,我们一边听讲解,一边拍照片。冬宫馆藏十分丰富,几乎世界各国的都有。不光是西方艺术,还有无数东方包括我们中国的奇珍异宝也被陈列其中。殷商时期甲骨文,古代丝绸绣品,敦煌壁画雕刻,无不珍贵无比。导游说300万件珍品,每件看一分钟,要花16年才能看完。我们今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只能百里挑一了。导游说西方特别是西欧艺术馆是最早设立的展馆,占有120个展厅,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素描、雕塑。世界留传至今的达芬奇的油画总计不过十幅,然而达芬奇的画作真迹陈列于此的就有两幅。还有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毕加索、梵高等的画作和雕塑品,都是该馆的珍品。当我们来到意大利展馆后,导游声情并茂的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达·芬奇。他说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生物学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说这个展厅里有他的两幅真迹画作,一幅是《圣母与圣婴》,另一幅是《戴花的圣母》。《圣母与圣婴》是达·芬奇1500年回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后的作品。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这幅草图后来定稿时命名为《圣母与圣婴》。游客们不辞排成长队,只求一睹大师的珍品并拍照保存。【插图】圣母与圣婴达·芬奇的另一幅真迹是《戴花的圣母》。《戴花的圣母》被视为达·芬奇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大约画于1478年,很有可能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作品。画面中的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面带幸福的微笑,可爱的耶稣坐在她的膝上,玛丽亚手拈鲜花与婴儿逗乐,圣婴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时伸长另一只手抓住母亲。于是,玩弄花朵这个动作构成了整幅画的主题。这里的圣母不再是中世纪画面中的圣母了,她流露出世俗母亲的母性。她的微笑高度概括了现实中年轻少妇面对自己孩子的幸福感。同时,画中处于深色墙垣上的窗户,一方面显示出行动是发生在室内,另一方面又显示出窗外明净蔚蓝的天空,从而代替了传统的圣母头顶绚烂色彩的“圣光”,以更多的“人性”取代了“神性”。【插图】戴花的圣母来到荷兰馆,导游指着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的《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这幅画是伦勃朗163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画中的主人公是伦勃朗深爱的妻子——沙斯姬亚。沙斯姬亚有着荷兰女子特有的透明肌肤。褐色的头发,深绿色的眼睛和如花似玉的美貌。她那清纯、优雅的气质,更为其美貌增添了光彩。她的父亲曾经几度担任荷兰北部菲仕兰最大城的瓦登市市长,是上流社会的名媛。伦勃朗初次见到沙斯姬亚,就被她迷住了,沙斯姬亚也对寄宿在叔父家的年轻画家颇具好感,每次她到叔父家,都感受得到他的温情……不久,沙斯姬亚对伦勃朗的兴趣转为爱情,于是,在俩人相遇的数月后便订婚了。这年,伦勃朗二十七岁,沙斯姬亚二十一岁。画中的沙斯姬亚身着贴身的金色长袍,头戴盛开的鲜花,伦勃朗把爱妻装扮成古罗马的花神,精心描绘了环绕着鲜花的柔光。长袍上美丽的金银刺绣、花瓣和闪闪发光的宝石……仿佛把妻子的生命永远留存在画布上,让人永远记得她的年轻美貌。【插图】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 博物馆的展厅太多了,每个展厅里的艺术珍品太多了。限于篇幅,没办法把我们欣赏到的艺术珍品与大家一一分享了。导游带我们出了冬宫博物馆,外面已是夜色笼罩,圣彼得堡在七彩霓虹灯的妆扮下,宛如人间仙境,璀璨多姿,令人赞叹不已。吃过晚餐,已是莫斯科时间9点多了。我躺在床上,我的灵魂却在夏宫和冬宫里久久徜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谒殷墟遗址
谒殷墟遗址阳春三月,春寒料峭,我随潮阳十来位退休老同志组团到河南省旅游观光,这次选择的旅游景点大多是较有文化内涵的,特别是举世闻名的殷墟遗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虚此行。我们将接触到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时代,这是一个凝重的时代,它曾经辉煌过,又曾经沉寂过,它被历史尘封淹没得太多了,在《尚书》里只有片语只言,在司马迁鸿篇巨著《史记》中,只留下了二千余字的梗概描述。史海茫茫,历史钩沉,自清末光绪年间,学者王懿荣发现殷代甲骨文至今,人们把商殷这段可歌可泣,又充满着血腥,闪耀着人类文明结晶的历史面纱,逐渐地揭开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段中华祖先的光辉历史。这是汉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殷墟遗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委员会考证确认,于2006年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遗址的发现到保护,到继续地发掘,展示了它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我们随着导游,怀着凝重的心情,走在殷墟遗址地下博物馆斜向下之甬道上,左方的路边上用文字标明,我们已经进入中华民国时空,再走下去是清、明、元、宋、五代,唐……,一直到东周年代,西周年代。至此有一个特制的门,上面的文字告知,你已随着时光的倒流,溯回到了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殷时代了,这就是殷墟博物馆的地下馆藏。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地下博物馆,它是用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现代管理、恒温、恒湿、安全措施一流的馆藏。我欣喜地、专注地、逐一地细细品味着每一件展品,导游不停地讲解着,不时地催促着旅客们往前面展橱移动,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而离开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的甲骨文展橱,甲骨文于一百多年前被清末人发现,举世皆震惊,经考证甲骨文就是商殷历史的切实印记,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代,我们的先人通过甲骨用刀刻下卜辞,记载着卜辞整个过程,里面有求卜者名字,巫师名字,占卜的内容,占卜的结果。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影像。经考古学家考证,把这段历史基本复原出来,印证了司马迁在二千年前(汉武帝时代)所写的《殷本纪》基本属实,把我中华史载年代溯至三千三百多年前,也证明了先人用六十甲子干支纪年的实用性。甲骨文,用龟腹甲、牛头顶骨、牛肩胛骨,都是用利刀刻着清晰的象形文字的,看了这些展品,它静静地陈列在密封的玻璃橱中,里面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让人们去细细地品读。确实三千多年的历史是那么漫长,也是那么遥远,以前我们对它还很陌生,今天它正向我们一步步地走来。在世界历史上有过三种象形古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楔形文字,这二种古文字早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消失,就只有我国甲骨文能传承和演变下来,演变成今天我们通用之现代汉语。我们汉文化正以其特点和优势继续向前发展着,并向外扩大影响,许多外国人不远万里到中国来,学习汉文化,这使我们感到无限地自豪与光荣。我们又被导游带到青铜器展区,首先抢住我的眼光的是司马戊大鼎,它摆在一个平台上,威武雄壮、端庄厚重、古铜颜色很凝重。它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公斤。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外壳布着精美的阳铭纹饰,以增加其壮观。经测定,它的铜、锡、铅的配比与现代青铜器的配比基本上一致,说明殷人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且在那生产力落后,技术设备差,材料来源缺乏的情况下,要铸这么大、重的铸件,其铸造工艺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可想象,不知道殷代的工匠们须经过多少次失败与教训,还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来换取这铸件的完整成功。这司马戊大鼎是一代殷王武丁(武丁在位58年,武力征讨无数次,战功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掌权相当久且稳固。)之儿子祖庚为纪念去世之母亲妣戊(武丁王之元配),特制作司母戊鼎作为陪葬品的。在后来文献中,常提到的商鼎就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司母戊的意思就是伟大与崇高的母亲戊。还有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铜铸工艺品,玉制工艺品,真是目不暇接,这些都让我们惊叹先人的聪明与才智。特别要提到的是,看了几个三足圆铜小鼎,每个里面都各盛着一个人头颅骨,面孔朝上,这是被杀之战俘的头颅,砍掉头颅后把它放在锅里煮熟、煮烂。据说商殷之人这种做法习以为常,是报复性的行为,我们现在不便谈论它,它是历史的产物。时逢晴天,阳光和煦,太行山之东,洹河之滨,一排排的杨柳枝已吐新绿,随风飘荡。我们正朝着另一个展区走去,一尊英姿飒爽的汉白玉石雕像身披戎装,头戴顶盔,耸立在我们面前,约有三米多高。“她”美艳绝伦,又矫健无比,石像神情高贵,凝视着正前方,迎接着三千多年后我们这批专程造访的人们。我们在汉白玉像前驻足,抬头瞻仰这位在历史记载缺失的伟大的中华女性。1976年这位非凡的女性在地下长眠三千多年后,再一次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她名叫“妇好”,是殷代一代名王武丁之宠王妃。这是一位美丽、干练、高大且又武功高强的女性。我们不可能想像到她是一支1万3千多人军队的统帅,在战车上,她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杀戮无数,浑身溅血而征服四方的女子,竟然这样的美艳可爱,可惜她过多地透支了体能,促使她的不幸早逝(约三十多岁去世,死后追认为妣司母辛)。她的死使武丁王极度地伤心与悲痛,他不忍心将她葬到宫外王陵中,而是特别优待葬在王宫内地下,其上面有楼阁盖住,故它历来不曾被人发现盗窃过,保存得非常完整。直至1976年,妇好墓葬才被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里有一个非常巧合的地方,有趣的是,主持妇好墓发掘的郑振香先生是一位女考古学家,正是这一楸一楸的发掘,一把毛刷轻轻地清扫,导致了两名相隔三千余年的中华女性在此邂逅相遇。踏入妇好墓博物馆,妇好墓葬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5.6米、宽4米、深7.5米,投影面积22.4平方米。墓中共殉葬有16人,其中有小孩尸骨,狗尸骨6付。由于妇好生前深得武丁王宠爱的缘故,伴随她的香躯埋入地下的仅青铜器就重达1.6吨,其中司母辛鼎重128公斤,青铜容器200余件,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二件象征手握兵权的青铜大钺(yuè)。参观了妇好墓葬馆,感到商殷时代将活人作为陪葬的习俗是极其残酷的,但那时是一种贯例,只有相当高地位的人才有这种“殊荣”。妇好是一位中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统帅,手握重兵,横扫疆场,征讨过羌方、土方、巴方和夷方等一系列部落的战争。三千多年后妇好墓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了更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中国妇女的骄傲。中华历史上有过不少女英雄的记述,象南北朝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南宋击鼓退金兵的梁红玉,明末征伐贼寇、进京勤王的四川奇女子秦良玉……妇好辞世三千多年后,殷墟遗址所在地安阳市小屯村自发组织艺术团,演出了歌舞剧《妇好出征》, 对妇好加以艺术解读和润色,让这个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起来。殷墟的车马墓葬的发掘也很奇特,考古工作者在原地不动,去其上面泥土,再在上面建屋盖,以防风沙、冰、雪、雨浸蚀,让人们随时可自如地参观、研究。那些陪葬之马骨架躺在马车轩辕杆下,也有陪葬的驾车人骨架,陪葬的卫士骨架在展馆外面,它们在土坑里是坐着姿势,手执戈、钺,上面盖着有机玻璃,以供人们参观,他们从开始至今将永远地保护着他的主人墓地。参观殷墟遗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段商殷历史的印记,三千多年的历史很漫长和遥远,我们今天追怀它,欣赏它,思考它,三千年后的人们会怎样地看待我们今天这个文明社会呢?三千年后肯定与今天超然不同,人类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昌盛。作者:周文广字数:45002010年6月16日端午节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俄罗斯迷情之旅日记(四) ,谒殷墟遗址 》评论列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