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句子表达作用
1. 语文答题中的表达效果,作用,含义,怎么答
1、词语理解型
【答题方略】
词语理解是历年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主要考查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一般来说,此类题型会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其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2、句子理解型
【答题方略】
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其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理解句子的含义,也像理解词语一样,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对此类命题,需要先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句子的含义。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表达效果作用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 高中语文阅读题中,"某某句话在文中所起作用"
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主要作用有: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多居于段首的文眼句和主旨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思想感情的常居于段尾或文尾的总结句;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的点睛句;有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等。
1.从内容上看,不同的文体,重要句子有不同的侧重。记叙性文章中应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的作用;议论性文章中要注意段首句与段尾句,这些句子往往能提出观点或得出结论;说明性文章中应注意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句子;文学作品中应注意绘景写人、浸染情感、遣词精妙的句子。
2.从结构上看,句子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在文章的开头,有总提或总括作用,段首句往往具有提示、衔接过渡的作用;在文章中,有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尾句常常是:或概括总结、或照应开头、或留有余地、或抒发感情。
3.从表达方式上看,抒情、议论句往往画龙点睛;描写句分刻画人物句和描写环境句,它们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说明文要求客观准确,主要考察“大约”、“估计”“大概”、“可能”等副词的作用。
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察描写人物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它一般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议论文要求概括、严密,一般会考察“大多数”、“一小部分”等副词。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文体中的作用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4.从表达效果看,有些句子还有深化中心、渲染气氛或烘托心情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收到更形象传神,或者更含蓄深刻的作用。总之,在阅读类的试题中,分析词语、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时依据以上规律,多读选文和问题,做到仔细认真,一般就会得出最佳答案。
3. 高中语文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1.先体会出全文或全段的大意或表达的情感。
2.再找出所要理解的句子在哪。3.然后明确这句话所写的对象是什么。
4.接着看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5.最后结合整体写出答案。格式:这句话用了。
.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体现出。
的。还有一点建议1.一定要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理解2.对各种艺术手法和文体特点充分了解3.多读读诗词,有助于提高语文思维,对理解文章有好处4.回答的格式看个人习惯了,但是其中的元素最好不要少,高考的时候是按点给分的。
4. 语文上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作用是指什么
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一、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二、掌握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
5.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
高考专项复习 ——成语、熟语练习精编 2004年4月 1。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紧要关头,有极少数干部,或无动于衷,或畏葸不前,其所作所为,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身份极不相称。
B。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数学老师告诫大家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解题时应多想几种方法。
”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B。这篇文章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C。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D。 他的父亲整天沉湎于麻将当中,他对父亲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C。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D。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B。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C。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
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D。
日本首相于4月21日突然参拜了供奉包括二战甲级战犯牌位在内的靖国神社,他这一恣意妄为的举动再次激怒了亚洲的国家和人民。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B。
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C。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B.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C.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D.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异想天开,这才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B.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
C.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D.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8、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B.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
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C.人世五年后,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他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平均增加30%;届时,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
D.舞蹈家在《梁祝》化蝶一场中,翩翩起舞,轻盈飘逸,把观众带进了飘飘欲仙的境界。 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
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D。
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B。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C。 文理科不仅应该知识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D。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
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6. 怎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不用修辞,属语言质朴,平实感人;
二、使用修辞,主要是8种修辞。
1.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 夸张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 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高考语文句子表达作用》评论列表(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