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秋 ,乾隆与陈阁老宅
•浏览 230
思 秋
在一年四季里,我最喜爱的是秋天。因为秋天是成熟的、丰收的、绚丽的、热烈的、浪漫的、高远的、澄澈的。郁达夫説,他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用去留住秋天的一个零头。而我愿意用自己全部的情感融进这秋天的景色中去。秋天的脚步是由北而南的。因此,当岭南还是绿树红花的时候,北国应该是秋意很浓、秋色很深了。那北京香山的枫叶、天坛的银杏、北戴河的碧水、山海关的明月,都是秋的化身。前不久的一个夜晚,我在网络上看到了无数美丽的油画和照片,我觉得我的心是在和秋进行了一夜的对话。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面朝北方,我的目光和心灵全部用于关注秋天的脚步。盼望着她早日来到岭南粤海。我相信秋天会因我的真诚而加快行进速度的。到那时,我的心也就不再生长任何期盼,而是筑起一个暖巢,用心去欣赏她,用诗歌去赞美她。因有这种期盼和思念,我便经常情不自襟的到户外去散步,去观赏景色。天气,终于转凉了,偶尔也会下一场小雨。看来,秋天是要快来了。今天清早,我一起来就向公园走去。我想看公园里栽培的世界名贵月季还是否在盛开,想趁着花香再回忆一下春天的芳馨。但是,公园里的月季虽然含着蕾,但花儿一朵也没有放。这南国的秋意虽然是淡些,但毕竟是秋天啊!地气冷了,一切生命力都在减退了。一种淡淡的失望浮上我心头,我继续向前走。当我走过一座小桥,进到“菊苑”里的时候,眼前为之一亮。在我眼前,竟有几株“胭脂菊”开着金黄的花朵,吐着殷红的花蕊,高高的扬起粉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恰是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招手致意。我再抬眼望去,菊苑里栽种的各种菊花,绿叶凝露,枝头上都布满了花蕾,欲放还收,露娇含羞。仿佛这里就是一场万人舞会的后台,一个个美丽的舞女,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神情,在等待着台幕拉开,音乐响起,然后走上台去尽情表演。秋天,我想,这一苑菊花应该是在等待你的到来吧!你都没来,她开给谁看呢?这秋风秋雨全部渗进了大地,积蓄着养分,积蓄着温度,积蓄着热情,只要你一来到,她们就会立即为你蓬勃盛开。那么,秋天,你就快点来吧!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5pt;mso-bidi-font-size:11.0pt;font-family:等线;mso-ascii-font-family:等线;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等线;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等线;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font-kerning:1.0pt;}
乾隆与陈阁老宅
三月春天,阳光明媚。我去了浙江省海宁市观潮胜地。那天,观赏钱江潮,游览了陈阁老宅。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亲生儿子。凡是到海宁观潮的游客都要去陈阁老宅参观。 陈阁老宅坐落在盐官城内堰瓦坝,是陈元龙的故宅。 陈元龙为清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值南书房,累迁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雍正七年授额外大学士,寻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雍正十一年以老乞休,乾隆元年命在藉奉养,同年八月卒,年八十五岁。陈元龙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 ,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故其故宅俗称“陈阁老宅”。 老宅初建于明朝中期,今在“双清草堂”西傍所见的罗汉松已600多年,就是那时的遗物。以后随着陈氏家业渐隆,便不断扩展,尤其到了陈元龙这代,更增修新筑,规模极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除正路轿厅和东路的祠堂、寝楼、“筠香馆”、“双清草堂”外,其余如“ 百桌厅”等主体建筑均已废毁,尚存占地面积4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目前,已重建“百桌厅”和修建碑廊。 轿厅是该宅正路建筑的“幸存者”,是客人来访停轿处,它的四扇大竹扉门,标志着这座讳莫如深的宰相府第的显赫地位。据说当时这门设而不开,尤以陈元龙因儿子被皇室“调换”,忧郁于心,发誓家中大门一定要等儿子回家时能开,故唯乾隆驾临时才开过一次的传 闻最广泛而神秘,并为“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亲生儿子”一说增添了不少“依据”。特别是《书剑恩优录》整部书,以民间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驻海宁的故事为主线,通过金庸笔下的陈阁老的次子陈家洛为乾隆胞弟的描述,更为今天游览增添了许多神奇浪漫色彩。 海宁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的故事:一次乾隆来海宁,陈阁老虽不敢当面相认,却特意为儿子做了一碗汤团(有地方称“汤圆”)给乾隆吃。这汤团用砂仁和白糖做内馅,乾隆好不欢心,便喜滋滋地捧过汤团就吃。但一口到嘴里,突觉似甜如苦,味道不对,再也咽不下去 。于是他将汤团吐到地上,很不高兴。陈阁老见状,惊慌万分,忙跪在皇上面前连连请罪,奏明砂仁是开胃、通气的好食品。乾隆恍然大悟:味辛乃砂仁之故,自己怎么错怪了阁老。于是他转怒为喜,连忙把阁老扶起来,欣然把这碗汤团全吃了,以谢“双亲”之恩。 轿厅是陈阁老宅的大门,北向临河,气势森严,而走进大门内所见的建筑,皆倒置为南向。东路第一进是陈氏家族祭祖的祠堂,其南有寝楼三间,寝楼前昔有高墙如屏,今墙圮已复,可见小厅三间,安澜园废后,园内有“筠香馆”匾曾移置此厅,故今以筠香馆称之。厅 前有假山数叠,名木几株,流水一脉,并有曲桥南通“双清草堂”,据说“双清草堂”是乾隆亲笔题字。意为惦记父母“双亲”。园虽小而曲桥流水,山石卉木各俱,环境颇幽雅。“双清草堂”面阔三间,用四个大翻轩构成,为江浙首例。这里是陈元龙当年告老退居之 处,今有“安澜园模型”陈列于此。 在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中,安澜园的地位相当突出。它是由陈元龙曾伯祖,明太常寺少卿陈与郊在南宋王沆家园故址上建造起来的,初建时,南宋的遗物尚剩有池塘、高坡及一些参天古木。陈与郊便因势而筑,占地三十亩。因园居城内西北隅,陈与郊又号隅阳,故 取名“隅园”。待陈元龙收为别业时,隅园已荒废很久,唯南宋古木及明池塘曲桥等物依旧。陈元龙便扩至六十余亩,并广栽竹木,整修新茸,希冀着告老回乡后能颐养林泉,寄情山水,安享晚年,至八十二岁时终于以大学士乞休归里,心遂初愿,于是将此园命为“遂 初园”。至陈元龙儿子陈邦直时,便踵事增华,地占百亩,有楼台亭榭三十余所,几达鼎盛。其间,更以乾隆六次南巡,有四次驻跸园中,并广为题咏,赐园名“安澜”,后又将此园仿造于圆明园内,而更使安澜园名噪于世。 安澜园俗称陈园,园内池水过半,卉木古茂,泉石幽邃,深得野趣。袁牧有诗“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牙,调羹梅也如松古,相见三朝宰相家”足政。陈元龙也自称园中“无雕绘、无粉饰”。安澜园正是以幽雅古朴摘取了当时浙西园林的桂冠。可惜清咸丰 以后园渐倾废,千年老树亦被砍伐殆尽,至今仅存荷花池及一座明代曲桥可供忆旧。昔日的名园风采在陈阁老宅“双清草堂”陈列的安澜园模型中尚可窥一斑。 今陈列于陈阁老宅内的“九龙匾”便是雍正元年十一月御赐礼部尚书陈诜妻诰封一品夫人查氏的“躬劳著训”九龙匾一块,长3米,宽1米,匾上9条龙姿态各异,雕刻细腻,上边居中有一大方印:“雍正御书”。 在陈阁老宅内,展出的陈氏《烟海余珍》石刻包括陈氏《渤海藏真》和《玉烟堂》两部分石刻,是陈元龙的伯祖父陈献集刻的。展出的一百七十余块,每块长八十厘米,宽三十五厘米,厚十二厘米,都是用质地优良的太湖石细刻而成。真迹体裁多样,笔锋优美,集刻自 汉魏八朝至唐宋元的王羲之等历代著名书法家作品二十四卷。此外还刻了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妙法莲花经》等十卷。这些石刻珍品,在书法界享有较大声誉,成为“国宝”。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思 秋 ,乾隆与陈阁老宅 》评论列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