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乡—曲阜之秋思 ,《父亲的扁担》郝洪喜

孔子故乡—曲阜之秋思

很久没有沉下心来写东西了,网友和文友们一直催着让互相之间写点东西看,可是,一直没有心情也没有灵感,在这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苍白乏味的,所以,无味,就不如不写,是夜,漫步于孔子故里的大沂河岸边,油然而生了想书写一点情思的念想。是夜,我孤独地走在大沂河的岸边,岸边的夜黑黑的,很好地静谧着,空灵地淡静着人的心灵之海。小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一人多高的蒿草,在秋虫唧唧的相伴中,散发着自然而原始的草莽的苦香,这种久违的气息,是在那遥远的童年才闻过的那种,这种难忘的气息,把我的记忆和思绪,瞬间引领到那个仿佛已经久远的年代里,那流金的岁月、那泥土的芬芳、那悦耳的童音、那可是,在现实的忙碌中,心为形役的我都得到了些什么、失去了些什么呢?心中油然飘出蔚蓝的天空、那朴实的人们、那美好的情感、那.......,这些都是我的灵魂所多么渴望的,那首熟悉的歌曲“多么希望回到最初,走我自己该走的路”,从开始参加工作、从步入这个喧嚣的社会,就期盼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就想回归自由清净的天地之间,并非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性格和灵魂的特质之所爱。秋天的夜晚,已经很凉了,没有了夏的暑热,秋凉令人的心绪很是平静淡定,有一些返璞归真的感受,然而,在大沂河岸远处的小吃夜市上,却是一派灯火通明、豪言壮语不绝于耳的热烈景象,想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诸多这种热烈场合,那些热烈的场景,和现在岸边这种静谧的夜境,真的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作为人生来讲,也无所谓哪个更好、哪个不好,人,既无需自命清高,也无需自豪于热烈,在人生的路上,如果,人们之间互相给予的,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间天堂;而令人遗憾的是,漫漫岁月中,在人生中的很多时候,人们却由于对人类和社会环境的无奈,只能和先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中所描述的那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天凉好个秋”,囊括了世间多少人的人生体验和人生状态,古人与今人相比,人生体验之深刻和文学表达方式之优异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对人间多一些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具有着同样热切的期盼和渴望。 今夜,孔子家乡曲阜的大沂河畔,和遥远的古代秋夜一样的清凉,只是不远处的孔府那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夜景提醒我,这已经是公元二十一世纪的秋。

《父亲的扁担》郝洪喜

?  父亲的扁担,与其说是一种劳动工具,倒不如说,是一部记载父亲别样风采和高尚人生的史书更为确切。

  只要打开这部“史书”,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父亲的“美文佳作”和“动人的故事”。而且每篇的品位,都是那么高,高得出乎人们意料,高得令人肃然起敬。

  十年前,父亲撒手人寰时,我曾下气力对这部“扁担史书”做过一番研究和探索,力图将其全部精髓和内含,都挖掘出来,继承下去。

  可惜,我难以做到。因为,这部书的原创是父亲。要彻悟其深厚含义,看来只有他自己。不过,只要尽心去解读,收获还是有的。

  表面看,父亲的扁担也没啥特殊,普通得很,家槐木质,扁扁的,椭圆形,两米来长,三指多宽。只有用大眼光去考究,才会发现,父亲这根扁担,确有很多独到之处。

  解放战争时期,这根扁担,曾借助父亲的肩膀,挑着军用物资,跟随解放大军,翻沂蒙,跨淮海,渡长江,立过不朽功勋。

  听奶奶说,父亲当年完成支前任务回家时,和扁担一起各戴一朵大红花凯旋而归的。从那以后,父亲一直把扁担视为珍宝。在父亲看来,这根扁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骑的那匹赤兔马。

  父亲在时,隔些日子,总要拿出来用湿抹布擦拭一番,晾干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工具屋。

  父亲不识字,但看起扁担来很像在读书,总是那么全神贯注,带着很深的感情认真默读。

  从支前归来到成立人民公社这段时间,父亲一直把扁担当作宝贝珍藏着,即使拿出来,也只是看看或擦拭而已,轻易不忍心再让它负重效劳。

  整个那些年里,只有一次例外,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例外。也幸亏有那次例外,才使我有机会亲眼目睹父亲和那根扁担的大爱所在。

  那是一九五六年夏天,七岁的我突然病倒不起。父亲急了,牙一咬,把家里养的那只大山羊卖掉,带上钱,扛起扁担,这头挑着我,那头坠着一层小磨,翻过六座岭,趟过五条河,行程三十多里,找到大夫给我看了病,取了药,接着又用扁担把我挑回了家。

  当时,正值三伏天,热得很,父亲光着膀子,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多会,脸上,身上,汗就顺着往下淌。我曾几次提出自己走,父亲说啥也不肯。父亲流了一路子汗,我则流了一路子泪。

  生产队时,为了集体利益,父亲这才舍得让扁担重返“战场”。夏收,从坡下往生产队场里挑麦个子;秋后,从野外往庄里担棉花柴……。

  说来还真有些神,只要用这根扁担挑东西,父亲的劲头就格外足。别人一次挑百拉十斤,而父亲一挑就是一百五六。

  有一次,因挑的棉柴太多,刚进村,扁担咔嚓一声压折了,父亲心疼得蹲在地上半天没起来。队长让会记就地将这些棉花柴分给俺家,用镑一称,哇!226斤。在场的人顿时都惊得张大了嘴。

  扁担一断,如同大侠废了武功。但父亲依然很看重这根扁担,难过之余,立马找木匠修好,一如既往地珍藏了起来。

  不幸的是,一天,我们全家去了亲戚家,不曾想东邻失火殃及俺家工具房,父亲的扁担随之化为灰烬。为此,父亲心痛得两顿没吃饭。

  一年以后,75岁的父亲抱病归阴。母亲哭着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您大大去找他那根扁担去了。”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孔子故乡—曲阜之秋思 ,《父亲的扁担》郝洪喜 》评论列表(3)

  • 匿名用户 2021-04-17 12:17
    生活随笔
  • 匿名用户 2021-04-17 19:34
    经典语录
  • 匿名用户 2021-04-17 23:13
    表示爱情甜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