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政字有关的名句

有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他的品性去评判他,而只是看他的能力来断定他的人格。仿佛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人足够有能力的话,那他的人格上的那些缺点就可以被定义为完美之中的一点不足而已,而他的这点不足,如果放在一个很平凡的人身上的话,那可能就会受到所有人的讨伐和鄙视。不得不说这是由于偏见所造成的一种评判标准的差别,但是这是所有人在潜意识里的一种认知,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比自己能力高的人总是受的那些平凡人的崇敬和羡慕。对于自己羡慕的目标,一般人都不允许去诋毁。

因为这些人代表的不仅仅是那些平凡人的一个羡慕对象,还是他们想象中自己最完美的那个样子。他们把自己代入这些自己羡慕的对象,把他们当做自己,试想一下,没有任何人能够允许别人来肆意的说自己的缺点吧。虽然这种想法在我们看来比较荒谬,但是事实上,这些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们看来自己所想象出来的最完美的自己是不可能存在缺陷的。而且即使是有缺陷,这也是为了让他显得平凡一些所造就的。其实这种心态我们也会出现在对过去那些名人的理解上, 比如,我们认为以前那些文采出众的诗人,他们的那些缺点都是对照着他们的才华来的。

就像我们都很认同一个出名的艺术家,就必然有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怪癖一样。刘禹锡作为一个能够写出陋室铭的诗人,他的才华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他真的就像他这个作品里写的那样豁达吗?他真的就那么不在乎名利,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环境究竟是好是坏吗?我想应该不是吧,正常的人身处一个恶劣的环境的时候,心情应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年刘禹锡在那个陋室里面的心情,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了,不能改变环境,所以他必须要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情。

他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就深受皇帝重用的大官,落到那种地步,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年纪轻轻的他其实就看惯了当时唐朝的落败景象,因为当年的一场动乱,让皇帝借用了外族人的势力,才平反下来。虽然最后保住了李唐的江山,但是却留下了一个祸患,那就是这些外族人在中原的得不到约束了。他们没有理由再用过了人家的军队之后,在到处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些外族人在中原地区肆意的抢掠妇女欺负百姓,但是却没有任何人敢管他们。到时刘禹锡就看过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场景,年幼的他心中就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抱负。

他想要恢复人们口中说的曾经的盛唐的繁华,治理好国家把这些外族人彻底的打压下去。而这个抱负他自己一个人显然完不成,他需要依靠皇帝这个最大的掌权者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应该是他后来考取进士的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想要功名利禄也是他做这个事情的另一部分原因。在他成为太子身边的一个心腹之后,他和许许多多与他志同道合的官员结成了一个算是联盟的组织。他们想跟随太子,在以后的日子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本来如果一切都顺利的发展下去的话,太子成为下一任皇帝自然就能实现他们的目标。

但是事情就出然发生了变化,太子突然中风,根本不能开口说话了。原本皇帝身体就不怎么好年纪也大了,听到了自己的继承人生了这样的大病之后,心中更加焦急,心情太过激动的他竟然在短时间内就死去了。这样一来,即使太子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但还是当上了皇帝。成为皇帝之后的他虽然有很多的不便,但是内心的抱负还是没有改变的,更何况他的身边还存在着,刘禹锡这样一批力图使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志之士。

他们掌握了大权之后,首先要处理了这些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宦官的权力太大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做一些贪腐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实,唐朝的这个宦官当政的问题,还和明朝有很大的不同。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力很大,但是他权利再大,也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奴才罢了,一旦皇帝不想任用他的时候,他也就去离死亡不远了。而唐朝的太监却没有这样一个软肋存在,他们的权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选。在唐朝这个时代里有好几个皇帝都是被太监暗中害死的,也有很多个皇帝,是太监暗中扶持起来的。他们的权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比那些法制得到承认的大臣们的权利少。

而且治理贪官和削减太监的权力其实都是在对这些既得利益集团下手,这其实都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这些人也不是傻子,如果她们知道自己的权益,只要要得到破坏的话,肯定会奋起反抗的。我们读过很多历史故事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政策其实是最难执行的。那么当时的刘禹锡等人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办成的吗?他们其实比我们聪明得多,他们也读过在他们之前发生的那些事情。他们当然知道,如果一旦实行的话,就会得罪大部分的人,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他们当然想象到了各种可能性,也想像到了这些人会反抗的这样一个情况。

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人的反扑力量竟然这样的大,这些太监和那些贪污成风的官员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一次政变。就是这次动乱使得他们的改革计划彻底的失败了,他们甚至用皇帝根本不能说话,无法处理朝政这样的一个理由,把皇帝推下了台,重新立了一个新的皇帝,这位可怜的皇帝在位只有六个月,最后更是抑郁而死。

跟“淮生”两个字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出宁汝城南,应多恋阙情。

地遥人久望,风起旆初行。

楚庙繁蝉断,淮田细雨生。

赏心知有处,蒋宅古津平。

一一唐、无可。一一唐、李端青草隔淮上。一一宋、毛滂淮口潮生催晓渡。一一宋、陆游我生急雨暗淮天。一一宋、苏辙过淮今日似前生。……

谢邀!

跟秋天有关的诗句

谢邀;试作……

秋风吹落叶飘荡;

黄菊满山金灿灿;

秋意已深梦思悠;

雁南飞去寂寥静。

“政”字的真实含义该如何理解

「政」的造字本义是「攻击、征战」,引申表示「政治、政事」。

「政」、「征」都是从「正」字中分化出来的。

「政」的古今字形演变脉络图:

引《字源》,页250

详细讲一下演变、分化过程,「政」字的真实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正」字从「止」从「丁(口)」:

止——「止」也即「趾」的初文,「脚」的象形字。有的古文字字形是一双脚。

丁(口)——像「城邑」之形,上古无卷舌音,所以,「正、丁」发音一样,「丁」也是声符。

要注意的是:古文字中的「丁(口)」——在金文中写作「肥点」,在甲骨文中写成「口」形,是个抽象符号,不同的情况下代表不同的意思,也经常用作声符,隶楷书都演变成「一」横划。

所以,「正」的造字意图——人向目标城邑前进,本义是远行、远征、征伐。

比如:甲骨文中最有名的【王征土方】卜辞,用的就是「正」字——

《甲骨文合集》6441:戊午卜,㱿貞,今者王正(征)土方。

这片卜辞的甲骨文写得非常漂亮,等于甲骨中的《兰亭帖》,而且「征土方」能与传世文献互证。

商代晚期的金文《邐方鼎》,也叫《尹光方鼎》( 集成2709 )中的「唯王征井方」也是用的初文「正」:

最后一个像鱼尾一样字,是族徽字「丙」,今天学界认为「井方」就是后来周代的邢国。详情参考历史地理学的博士论文《商周之邢综合研究》(庞小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甲骨文中也假借「正」表示「正月」:

如《甲骨文合集》24361、24362「才(在)正月。」

「正」在先秦也可以指掌握权力施政的官员:

毛公鼎:「無唯正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哲理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跟政字有关的名句》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