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句楷书精解

1. 田英章在书法界声望高吗

他的欧楷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吧. 他的出的书也不少. 字帖类: 序号1 田英章墨迹选 (最新出版,内有田英章160余幅最新作品,邮购价:220元,赠原版九成宫技法精解VCD光盘一碟) 序号2 田荫亭墨迹选 (最新出版,内有田起山、田蕴章、田英章、田中荃、田雪松三代兄弟作品若干幅,邮购价:185元,附赠原版九成宫技法精解VCD光盘一碟) 序号3 田蕴章墨迹选 (暂无货) (最新出版,内有田蕴章70余幅最新作品,邮购价:115元) 序号4 田雪松古今名句楷法精解 (最新出版,内有田雪松、田英章170余幅最新古今名句和作品,并有逐字技法讲解,邮购价:26元) 序号5 田英章九成宫碑技法精解 (最新出版,内容为田英章对九成宫碑全碑、岳阳楼记全文进行了示范书写和技法讲解,并附有最新书法作品,邮购价:37元,附原版九成宫技法精解VCD光盘一碟) 序号6 田英章兰亭序技法精解 (最新出版,内容为田英章用楷书、行书对兰亭序全文进行了示范书写和技法讲解,并附有最新书法作品和欧阳询赵孟府的兰亭序影印件,邮购价:36元,附原版兰亭序技法精解VCD光盘一碟) 序号7 田英章最新书法专业教程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邮购价:35元,附原版田英章最新书法专业教程VCD光盘一碟 序号8 田英章毛笔楷书章法教程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以章法技法教学为主,邮购价:28元) 序号9 田英章毛笔楷书结构教程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以间架结构技法教学为主,邮购价:27元) 序号10 田英章毛笔楷书笔法教程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以笔法技法教学为主,邮购价:25元) 序号11 田英章欧体毛笔楷书笔法与临写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以九成宫碑为教材,以笔法和偏旁部首技法讲解为主干,附录田英章多幅作品和九成宫碑折页小全张一帧,邮购价:29元,附田英章欧体毛笔楷书教学VCD光盘一碟) 序号12 田英章欧体毛笔楷书结构与章法 (欧体毛笔楷书系列教材,以九成宫碑为教材,以间架结构和章法技法讲解为主干,附录田英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多幅作品,邮购价:30元,附田英章欧体毛笔楷书教学VCD光盘一碟) 序号13 田英章毛笔行书笔法标准教程 (毛笔行书系列教学,以行书笔法的技法和诗词技法讲解为主,邮购价:31元) 序号14 田英章毛笔行书章法标准教程 (毛笔行书系列教学,以行书笔法的技法和诗词技法讲解为主,邮购价:32元) 序号15 田英章硬笔间架结构28法 (毛笔、硬笔系列教学,早期字帖,2本一套,内容主要是对间架结构28条法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示范和讲解,邮购价:17元) 序号16 田英章书毛笔描摹临字帖3200字 (系列毛笔楷书教材,4本一套,内容主要是由田英章以毛笔楷书,书写了3200个规范简化字,邮购价:42元) 序号17 田英章毛笔行书水写字帖 (系列毛笔行书教材,内容主要是在高级的水写纸上印制了田英章的毛笔行书作品,以及行书笔顺、笔锋的技法要领和走势图,邮购价41元) 序号18 田蕴章、田英章书法作品集 (内容主要是田氏兄弟早年的60余幅书法作品,邮购价:34元) 序号19 田英章毛笔行书标准教程 (毛笔行书系列教学,内部教材,邮购价:24元) 序号20 田英章硬笔楷书标准教程 (硬笔楷书系列教学,邮购价:22元) 序号21 田英章硬笔行书标准教程 (硬笔行书系列教学,邮购价:23元) 序号22 欧体变异字典 (字典类工具书,内容主要是收录了自欧阳询至田英章,历代欧楷名家的法书和例字,字数大约1万500多个,适用于书写创作时参照、临写、查找和核对,邮购价:85元) 序号23 田英章硬笔楷书、行书技法系列字帖 (田英章硬笔楷书、行书技法系列字帖200余种,10本为一套,一套邮购价:100元,具体事宜可电话联系) VCD光盘类 序号28 田英章毛笔书法专业教程光盘 (毛笔楷书系列教学,6碟装,6个小时,内容主要是田英章从笔法、偏旁、结构、章法、杂识、各种要领和书写常识,对欧体楷书进行了全面的示范和讲解,邮购价:135元) 序号29 田英章硬笔楷书专业教程光盘 (硬笔楷书系列教学,3碟装,3个小时,内容主要是田英章从笔法、偏旁、结构、章法、杂识、各种要领和书写常识,对硬笔楷书进行了全面的示范和讲解,邮购价:76元) 序号30 田英章硬笔行书专业教程光盘 (硬笔行书书系列教学,3碟装,3个小时,内容主要是田英章从笔法、偏旁、结构、章法、杂识、各种要领和书写常识,对硬笔行书书进行了全面的示范和讲解,邮购价:75元)。

2.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

3. 古人关于论述书法的格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

4. 紫砂壶起源于哪里

1. 紫砂壶的发源地和起源时间具体已无法考究2.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

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

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3.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4.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

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

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5.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

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5. 研究陆游的材料,到哪里找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荫补登仕郎。

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

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注视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

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

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

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

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

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在抚州度过了一年时间。

政事之余,他向临川的藏书家借抄大量书籍,共创作诗歌174首,旧《抚州府志》存其诗12首,文1篇。 陆游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

6.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

——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

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

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

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

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

--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原创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古今名句楷书精解》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