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所表达的情感句子

1. 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感情

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作者便是用这样一种结构形式,如乐曲中主旋律的重复一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将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因此,评论家称这首诗极富结构美和音乐美。

2. 最能表现《余光中 乡愁》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所以《乡愁》中最能表现情感的句子是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 余光中的《乡愁》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用意 :诗人把自己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目的 :十分浓厚,从四个意象来借物抒情,更好地体现出了诗人的乡愁。思想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本文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大陆,非常渴望回到祖国大陆母亲怀抱,却始终不能如愿的忧伤、失望的思想感情.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4. 余光中的《乡愁》说说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先说一下,这是我最不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

因为怕误导楼主.

《乡愁》一首非常有内涵的诗.

从诗的格式而言,明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借用排比加强语势和表现力,

使那浓浓的乡愁流溢至每位读者的心中.

楼上的回答提出了比喻,但我却不敢很肯定这是比喻,

乡愁的不同形态,明显是一种移情,

将对家人,对母亲,对祖国大陆的感情转移但邮票,

船票,坟墓和浅浅的海峡.

前两者是联系彼此感情的物,而后两者则是隔断彼此的物,

在作者心中思念是无法被现实的距离,生死的距离和

统治政府的不同所阻隔.

如果说比喻,则是最后一句中的祖国大陆比做母亲.

其实学习好的诗文,重要的是在于了解文章的内涵.

太注重修辞辞格就成了唯辞格论者了.

那样对学习是没有好处的.

修辞在于引发感情,起积极效果,

着眼的重点仍然在作者的思想和读者所领悟的感情.

那孕育在文中.

以上回答或多有问题,但希望能对提问者有所帮助.

5. 余光中所写的诗中表达乡愁的

1.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 《布谷》

阴天的笛手,用叠句迭迭地吹奏,嘀咕嘀咕嘀咕。

苦苦呼来了清明,和满山满谷的雨雾。

那低回的永叹调里,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节气飞来。

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一声声苦催我归去。

不如归去吗,你是说,不如归去?归那里去呢,笛手,我问你?

小时候的田埂阡阡连陌陌,暮色里早已深深地陷落。

不能够从远处伸来,来接我回家去了。

扫暮的路上不见牧童,杏花村的小店改卖了啤酒。

你是水墨画也画不出来的,细雨背后的那种乡愁。

放下怀古的历书,我望着对面的荒山上。

礼拜天还在犁地的两匹,悍然牛吼的挖土机。

3.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4.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诞生台风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阳火车的单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驯鹿的白色王国,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5. 《新大陆之晨》

零度。七点半。古中国之梦死在新大陆的席梦思上。

摄氏表的静脉里,一九五八年的血液将流尽。

风,起自格陵兰岛上,意溜冰者的来势,滑下了五大湖的玻璃平原。

不久我们将收到,自这些信差的袋里,爱斯基摩人寄来的许多圣诞卡片。

早安,忧郁。早安,寂寞。

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夫人们,早安!

烤面包,冰牛奶,咖啡和生菜。

在早餐桌上等我们去争吵,

去想念燧人氏,以及豆浆与油条。

然后去陌生的报上寻吝啬的消息。

然后去信箱里寻希望的尸体。

然后去林荫道上招呼小松鼠们。

然后走进拥挤的课堂,在高鼻子与高鼻子,在金发与金发,在Hello与Good Morning之间,坐下。

坐下,且向冷如密歇根湖的碧瞳,碧瞳与碧瞳,照出吴玲少年的影子,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

然后踏着艺术馆后犹青的芳草地,穿过爱奥河畔的柳荫,向另一座摩天楼。

当千里目被困于地平线,我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火车来自芝加哥,驰向太平洋的蓝岸。

汽笛的长嘶,使我的思想出轨——我在想,一九五九年的初秋,旧金山的海湾里,有一只铁锚将为我升起,当它再潜水时,它会看见基隆港里的中国鱼。

而此刻,七点半,零度。摄氏表的静脉里,一九五八的血液还没有流尽。

早安,忧郁!早安,寂寞!

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

早安,黑眼圈的夫人们,早安,早安!

6. 余光中的乡愁所表达的内涵

乡愁》大获成功的原因,除了它的情感内涵具有“母题”性质之外,还取决于它在形式上所具有的“原型”意义。

实际上,仅凭情感内涵的母题性质,最多只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余光中本人或其他台湾诗人的乡愁诗,在情感内涵上都不乏与乡愁主题诗歌“母题”所涵盖的乡情、亲情、爱情、祖国情相吻合的作品。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就是既有乡情、亲情、爱情因素,又有故国江南情思,整首诗可说是风景、物产、建筑、习俗和历史、传说、诗词、人物等地域的和文化的内容的有机整合,在内涵的丰富性方面是远远超过《乡愁》的。高准《念故乡》的第一节:“是永恒的情人在梦里缥缈,/是生我的母亲却任我漂泊。/故乡啊,/我的故乡是中国。”仅四行诗就将乡情、爱情、亲情和祖国情全部写出。《春天,遂想起》和《念故乡》虽然也是台湾乡愁诗名篇,但显然均不足与这首《乡愁》相提并论,原因大约就在于它们形式上远不如《乡愁》讲究。

7.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8. 乡愁

乡 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

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情感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乡愁余光中所表达的情感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