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西口路——大同 ,海南的冬天
•浏览 324
漫漫西口路——大同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现在去过七次大同,几乎走遍了它的四面八方。曾经作为北魏首都辽金陪都的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4个),每去一次,就多出一个头衔,中国13个首批较大城市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等等。这次从晋南北上,沿走西口主干线一路采访。出雁门关,翻过馒头山,至山阴地势渐平。这里到代县地区,一直是兵争战斗之处,植被稀缺,土地屡荒,常无人烟。山阴黄花梁有岔路口,向东到张家口。向西北,就是我们走的这条,到大同——包头——宁夏——兰州,还可由河西走廊一路到敦煌一叶尔羌。也可至归化,再向库伦一乌里雅苏台一科布多—哈密—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两条都与东西大商道即张家口—大同—杀胡口—榆林—凉州—甘州—嘉峪关交叉。是干支线的重要连接点。到怀仁,司机祁瑞成已应战友之邀规划好路线,约定在华严寺门楼会面。我半仰后座靠背,望着空旷荒野,西风劲吹呼啸作响,仿佛就是旁边“金沙滩”古战场的冷兵器交响声。杨家将浴血奋战,八兄弟三死二俘仅存三。儿时连环画和《杨家将演义》场景与现场断续连结,又浮现老令公身处敌围,七郎遇害,外无援兵,碰李陵碑含恨殉国……感伤阵阵。过两狼山,进入大同盆地,将东、西山区高地抛过身后。比起山西其它五处盆地,大同地位最高,是怀仁、山阴、应县、朔县之间恒山口泉断层和内蒙古高原等断层形成的断层峡谷地带。这是我由晋南、晋中到晋北的明显影象。这种地理位置肯定导致它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你看,北有“外长城”,南有“内长城”、雁门关,西凭河朔之险,东为“京师门户”。地势起伏不平,高低崎岖错落,重山群恋、沟谷纵横。大同北部山地属阴山山脉,与内蒙古包头大青山一脉相承,由东向西横亘境北,双山、二郎山、云门山等异峰突起。东北采凉山、马铺山双峦雄距。西部属吕梁山脉,洪涛山、黑驼山连绵不断。正西是云岗石窟所占的武围山。驰名中外的大同煤矿所在地在西南的七峰山区。东南部山地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为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分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的桑干河从宁武管涔山天池发源,经大同出山西入河北。从内蒙古经丰镇流入的浑水(也叫御河),过大同东门外汇入桑干河。发源于左云的十里河是浑水支流,进大同经武周山云冈入御河。还有淤泥河、口泉河等分别从内蒙古凉城与左云流入。地质构造上,大同历经太古界到新生界,齐全丰富,且位处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东北端与阴、燕山构造相交连,是中朝古陆的南缘,华北地台山西中隆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其特征是发育形成于第四纪的黄土层,在桑干河流域呈现高原景观。大同的这种地理位置特征,自然也是走西口民众和晋商的重要集散路径。晋南、东南、东、东北和冀北等地区晋商和走西口的都要经过大同北上或向西、西北去往“口外”,在大同的山河谷川踏出古道,留下足迹。九边重镇 实际上,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破娄烦、林胡后,开辟雁北,设雁门、云中、代郡、并在阴山修筑长城开始,大同地区就有了军事商客迁徒活动。那时为雁门郡平城县。到北魏由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来大同,开始大兴土木,建城池,筑宫殿,形成都市。之后北周改大同为云中。后晋石敬瑭篡夺政权后将燕云16州割给契丹,同时也把大同割给辽国。辽升云州为西京后,府治始称大同。金人取大同后,又称西京。经历辽、金、元三朝至明洪武二年,常遇春攻大同收复,长达430多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才告结束。明成祖永乐年间,置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设总兵官驻守,称大同镇。所谓九边重镇,先后为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明朝开国后,命大将徐达修筑长城。天顺三年,又增修“大同两翼”,东为聚乐堡、西为高山堡。嘉靖18年又加筑“边墙五堡”。“九边重镇”东起天城(天镇)抵宣府,西界阳河县至井坪,在300多公里内有数百处城堡、敌台、烽燧,驻兵13万多。同时是蒙古“入贡”必经之路,蒙汉族交易重地。确定“茶马贡道后”,贡使络绎,商队接踵,成为连结欧洲的枢纽。开放西北长城上的新荣马市后,繁盛兴旺。 大同古城(平城)故址在今御河东,我前几年去时,想看过去兴云桥遗迹和古城遗址。结果一无所获。好在资料中见到李贺诗《平城下》:“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塞上连白空,遥见汉旗红。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枯逢起,城中嘶瘦马。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上华严寺 进大同城到大西街上寺巷,便见一处坐西向东的宏大高耸寺殿、歇山顶崛起,飞檐突脊,出类拔萃。到寺门前,祁师傅战友吕秉、冯建春、张永春已迎上前来。直坎笑骂中有率性真情,幽默逗乐里显密切关系,行伍战友的特征与众不同,介绍认识后,便乘车到饭店,是大同城最具特色的菜肴。因为下午还要游览,少酌几杯就到上华严寺。进山门,感到与其它寺院截然不同,殿宇宏伟、院落宽阔。虽历近千年,但给人稳固如山的威风庄重。据说上寺为国内最大的佛殿之一,辽代始建金代重修,型制独特、台阶高升。向西而上,是“宗庙之祭,参太庙众神”也。其中建筑风格有当时契丹,女贞人手法。 上寺主要供奉辽代帝王铜像、石像。早先是专供皇室亲王参拜的祖族太庙。辽末期,因兵火毁坏,金初重修时,分开上下寺,各自为局;上寺变成一般佛寺。他们几人已来过几次而未入,我单独周游各院各殿。 大雄宝殿非同一般,朱墙绿瓦配上浑厚质朴斗拱,古老厚实,斑斓典雅,有特殊的魅力。在一丈五尺的地基上高拔隆起。单檐五脊顶,正脊高一米多,鸱吻高约10米,比过去城墙还高出一米,因而在城外就可看到琉璃鸱吻。殿前有陀罗尼石幢,大殿外壁北面嵌有朱熹石刻四块,上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麻。八卦相错,数往者顺,和成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我很喜欢这段话,道出天地人事大理数,从未于别处寺庙见过,特抄录于上。 步入殿内,有五尊主像,中间三尊木刻,两边两尊并28诸天皆泥塑。主像刻制精美,面容慈祥庄重,眉宇间含蓄无限生机。金装彩绘,衣纹流利。殿内四壁为清代重绘、色着还清晰。殿内还存放大同西北城楼“乾楼”——也叫镇楼模型一座。 南阁檐下,有明代宦官带来的文徵明律诗刻石。一本画册上载清代进土冯云骧《游华严寺》诗云:“散步入招提,茸茸碧草齐。初春寒未减,旧雪踏成泥。河抱龙沙曲,山衔雉堞低。梵声听未已,残日下林西。” 由上寺出来,天色向晚。祁师傅两位战友请到 雁北大酒店共进晚餐。又传来张永春,席间畅叙。韩文也为间接战友,谈军旅生涯,叙转业后情况。然后话题转到我们的“漫漫西口路”,引出很多故事。吕秉、冯建春并为我们策划好日程与路线图。虽按原计划要超过两日,怎奈盛情难却,只得依允。云岗石窟 去了三次,总有维修的。也好,可以看工匠们怎样做防水渗漏,补缺填缝、钉固上彩等。最近的一回是2012年,周游武周山一圈。那时云岗石窟早已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洛阳龙门、甘肃敦煌莫高窟齐名。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漯水条》记:“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袛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长城要塞驻马堡就在石窟顶上。可见当年胜境盛况。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北魏全盛。高僧昙曜游武周山,始于石崖镶刻,称“灵岩。”北魏第二代皇帝明元帝继父皇道武帝业,数次朝拜武周山,封为最高规格的“常祀之山”。第三位皇帝太武帝功绩最大,却搞了“灭佛”运动,使“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他的孙子文成帝继位后,恢复信佛。在昙曜开窟五所基础上,开凿云岗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昙曜五窟”所供为北魏王朝的五个皇帝,是政教合一的帝王象征。后来冯太后扶幼主孝文帝,对云岗开窟造像进行改革。石窟开造由帝王转向王公贵族,技法上出了“秀骨清像”,承前启后,达至成熟期。所凿石窟多呈正方形,设前后室,开诵经道、明窗长拱门,结构紧凑,四壁对称。佛龛形制多样,风格古朴,布局合理,雕刻精堪,刀法娴巧、神工鬼斧、妙夺天工。造像栩栩如生、面丰满且清秀,脖颈细长溜肩,近于人体。佛陀庄严,菩萨清秀,力士、护法天神威武雄壮,飞天盘旋而上,翩翩起舞,静中似动,飘然隽逸。服饰装饰有通肩的,褒衣博带的,阶梯式衣纹代替了繁琐的西域式,衣饰飘带流畅自然。题材内容既富人间气息,又有希望憧憬。佛神菩萨等千姿百态,佛传故事生动感人。 洞窟外观也不雷同、各有形状、大小不同。 北魏灭亡后,平城(大同)先后归东魏、北齐。唐初为云中郡恒安镇治。云岗石窟仍有开凿雕刻。唐代宋昱《题云岗石窟寺》诗曰:“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蒋勋在《美的沉思》一书中写道:“这种巨大的石刻作品,连接着大自然的山脉石壁,在岁月中斑驳漫漶,成为人抵抗时间灾难的一种悲情暗示。”“成为中国人心灵上审视的对象。” 我访问工作人员,说周恩来总理来过,提出“强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护文物”方针,并指示3年一定修好(1973年之后)。但77年之后,又进行多次维修。我先后看了东部、中部、西部三部分不到50个洞窟。了解了佛母洞、五华洞的佛传故事。拍下了文成帝、释迦飞天、壁画、立坐佛等塑像和一些外景。武周山下,有悠久古道,过去晋商和走西口的也有上云岗石窟拜佛求保佑的。九龙壁 由东街南拐,到皇城街口,就可以看到与北京故宫和北海齐名的大同九龙壁了。 这是原明朝代王府的前照壁。建筑年代早于北京那两座九龙壁。体量也大。其含意无非是“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九龙腾飞吧。它映证了一个朝代的漫长历史。见证了“代王府”的浮沉。朱元璋的第13子朱桂被封治大同为代王,明史说“洪武11年封豫王,24年改封代王。是年就藩大同”。为“控御漠南,唇齿幽冀”,也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农牧两大文明之分野——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于此天然分界……(《大同风》)。就藩大同前一年,朱桂(17岁)与“中山王”徐达次女完婚。不久朱桂上任,父皇为他安排了左、中、右三护卫队,有二万兵力。朱桂开始策划建王府。他选择城中心编东北,和阳街东段北部,即八卦之“艮方”为风水宝地。坐北朝南,左祖右庙。四周建高大围墙,如同一座小紫禁城。特别于大门外过街建筑了“九龙壁”,矗立于正门前方。后朱桂被“削藩”闲坐。李自成进大同后,斩杀朱桂及亲族,除去大同人恨之入骨的恶霸。代王府为军事驻扎地。闯王撤兵后,焚烧代王府,九龙壁幸免于难保留下来。九龙壁东西长45.5米,宽2.02米,高8米。壁上均匀分布九条飞龙,两侧是日月图案。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填充,互相映照、烘托。琉璃瓦盖顶,琉璃斗拱支撑整体。壁底为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牛、马、羊、狗、兔、等动物浮雕形象。主体用400多块特别五彩琉璃砖砌嵌而成,龙飞腾云,形态如生、鳞爪逼真、神气活现,色彩鲜明、缤纷曜目。传说前有活泉,逢旱以水浇龙身可得大雨。清代方坦《九龙壁歌》赞道:“琉璃照壁盘九龙,之而恍惚腾云中。传是前明代王府,规模直似皇居崇。远斤无极大匠巧,陶植更费官窑工。殿阁已随劫灰烬,空余此壁前街东。遥想天潢势煊赫,意气往往凌三公。”现在看到的是1954年因局部倾斜而依原样向后移动28米重建的。“落陈营”古村落 祁师傅战友吕秉带我们去看吕家大院,是他祖上居住建筑的传统古村落。我们驱车出大同城,在同浑公路行驶,到杜庄乡西拐进入村道。土地平展展堆放着刚刚收割集堆的玉米。村口建一座彩色牌楼,上书“落阵营”三个金黄大字。据说,这个村在明末就有吕家居住,李自成占领大同后,派侄子驻守,以为大同护卫。后来李自成兵败西辙被追剿,其侄子带亲随数十人潜回该村,脱去军服换上民装,改“李”姓为“吕”姓,开荒种田、生存下来。以后人们便叫此村“落阵营”。吕家是土著老户、李自成侄子改姓吕后与其通婚结亲,反而壮大了吕氏家族。吕秉家其实就是李家后裔。我们进村,正遇施工维修;有部分修整的,也有推倒改建的,还有在坍塌废墟上重建的。满村旧石料砖瓦门窗 檁椽,很多是旧居拆下来的雕刻件。将古民居建筑材料巨细靡遗呈现出来。我凑近详细观察,看那图案刻工榫卯技法。靠路边一家正把这些较完好的雕刻砖瓦、木构件装配在新起的门面上,新工旧料,仿古复古。我随吕秉到他家老院,大门还是斑剥皱疤的实木铁门环,院内只存两间旧居、青砖青瓦、起脊飞檐、满面门窗,雕刻装饰精细,虽彩绘褪色,犹见清初民居北方建筑风貌。吕秉也有重新修建的打算。我转村一圈,想进一步看看村子选址、风水、布局,体会吕秉的一些传说和中国民居建筑文化背景。大同把村落保护纳入城镇化,叫停传承人因商业化功利化旅游化而扭曲遗产保护的本质。“落阵营”就是按新的方针拆、改、建的,已获得有关项目一定补偿。他们避免了大拆大毁的“破旧立新”,而是以“修缮”、“维修”、“仿造”、“重建”为方针,才有我们看到的情形。这样,古村落作为生态文化的历史积淀之珍贵遗产、方可一脉传承,与时俱进。晚上,吕秉、冯建春、张永春又换酒店安排饭局,并领来三位夫人作陪。这种连续的招待和持久的热情真让人不好意思。得胜堡驱车向北,走在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道上,前方就是明长城大同镇得胜口。约行40多公里,我们向 西拐到得胜堡。这是大同最北端的新荣区堡子湾乡。过去是大同北的重要战略要地,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和北面长城得胜口组成紧密严实的防御体系。北面的得胜口关建在长城上,镇姜堡在它的东北二里处饮马河西的同名村。北面是四城堡,也叫市场堡,都是过去长城内外有名的马市。西北还有拒墙堡。往东过饮马河通往镇川口。得胜堡东南饮马河西岸是长城第一个敌台,旁边有筑起墙壁的土围子羊马城,比城堡 小,为堡口配套建筑之一。辽代,西京大同设市,贸易货物。与北宋、女真、丁厥、焉舍、波斯鲁、高丽等国通商往来,茶马互市。元朝统一后,大同通往蒙古、俄罗斯的商路拓展延伸,西方多国使节、商人、行旅、传教士接踵而来,大同成为北方商都之一。清代大同虽不属边关,但位于东西口之间,仍为抚民同治厅,屯重兵。为内地与蒙古交易货物中转集散之地,商贾行旅来往多于西口。是万里荣路,茶驼古道东西南北汇聚必经之路。民国初年,市面票号30余家,包含晋南、祁太平三县、太原等主要票商。当时大同留少部分商品分散周边,大部分运出西口东口,进入内蒙古张家口,然后再向西北东北行销。车停堡前,首先看到的是正门高大厚实的新建砖堡门楼连接黄土城墙,向东西延伸约数里,东墙比西墙整齐,还保存边道棱角。门楼用砖补修了下边拐角,门洞上方有砖雕麒麟、云纹、莲花、人物等图案,门楣上额匾阴刻“保障”二字,门里匾额阴刻“得胜”字样。踏着地面铺的石块凹陷处,仿佛穿越时光洞门,旧木大门敞开,上有木杠穿孔。得胜堡主体土筑砖包,砖陆续被人拆走留下土墙。南关门还有砖券拱门。我从西绕登土城墙上,放眼四方,田地广阔。秋收后大地灰黄片片,偶见一些黄叶飘零的杨柳迎风摇曳。看到被战争、迁徙、驱逐的人民和野生植物重新占据过去的土地,一路上又新生很多树木人工造林,心甚快慰,犹如重返故里,温暖乡愁。堡内是成片的房屋。南北大街穿过一座砖方墩门,下面是堵封的门洞。据说过去堡上有四座阁楼:南城阁、日菩萨阁、玉皇阁、神武阁。外面有瓮城,出去是月城,现已不存。过去还有敌台、安置铜炮,四角建角楼,东墙中间是钟楼。得胜堡既是长城的重要军事边堡,也是口里口外,农耕汉民与游牧蒙古民族互市贸易,文化交流的关塞。明王朝还在堡上举行隆重敕封仪式,封土默特部蒙古首领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封其夫人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开放大同等内地“立互市”,在长城沿线各堡设互市点,以马市带动贸易通商,为晋商繁荣做出大贡献。清代设卡收贸易税。由此也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一时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盛况。诗人李杜曾作《德胜堡市场》一诗:吹笛关山落日隈,几年曾此得登台?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市马开。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一从舆版归疆索,幕下空余草檄才。北榆界村由得胜堡往北约20公里到北榆界村。长城土墙、残堡与民房混合起来,呈现一幅古村画面。村东南的山丘上可见高大的烽燧台。我问村头几位老农:“这是哪朝的长城?”。他们浑然摇头。我们徒步进村,我沿长城向西走去,找了个缺口登上城墙。杂草丛生,坑凹不平,背阴面绿苔斑驳。一直向西到黄土墙断口,望远处隐约有城墙痕迹,中间被农田隔开。我绕下来,是一片林地。生长着卫茅、白榆、油松、枣树、国槐等。一农民正修整一块苗圃,我上前问讯,他只知道是“明朝的长城”。与他攀谈中,又来了几位,看样子身份不同。从他们的语言描述中,我汲取滋养,同时在自己过去的行走跋涉回忆中吸取营养。村子已有好几百年历史,旧房子倒塌了,新盖的不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20来户老弱病残。林地外面是蒿草、白茅、菅草,一尺多高灰黄延漫到远处。我们仅找到一处老院落,残存两间正房,看样子是民国年间建造,砖雕墙檐,起脊青瓦,门窗雕刻花纹,面旧色衰。大门用石头垒封,只能从外面半截子城墙上观察,看来多年无人居住失修了。这里的长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有的地方在墙体上挖了窑洞,有的推平建了房屋。与“落阵营”村截然不同。长城沧桑万里长城从燕山西岭南到张家口西北行,经洗马林堡转向西南,至冀、蒙、晋交界之地马市口,再向南与京包线平行向西,成为晋、蒙分界线。大同正位于得胜口南内边墙东端南面30公里处。因大同重要的地理位置,明朝设为“九边重镇”之一,扼边塞要冲,为京师藩屏。大同总兵管辖西起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南口子上村),至东镇口台(今山西天镇东北),全长320多公里。明长城在大同境内分两条,一是外长城“边墙”,位于大同北40公里,东起镇川乡元墩子东北1公里,向西曲折到破鲁乡粟恒村1.5公里处,长67公里。黄土夯筑。除城堡重要处外,整体全不包砖。另一条是“内边墙”,位于大同市北30公里处。东起宏赐堡,向西到破鲁堡之西的吴施窑,长约28公里,多为残墙。吴施窑至大同市界经西黄土口至黑土台段保存较好。有的专家考证,大同境内长城没有秦始皇时修的,而靠近的是内蒙古察右前旗经过兴和进入河北的一段。大同内长城沿线,修筑众多城堡,有镇川、宏赐、镇羌、市场、得胜、拒墙、拒门、拒马、破鲁、高山、驻马、镇河、镇鲁等十三座。多为明代嘉靖年间修筑,后增修,全部包砖。都驻兵守把。大同长城学会副会长刘志尧,带领左云三晋文化研究会考察明史记录的大同沿边72座军事设施城堡。从2013冬开始,写出了40万字的笔记。2017年,受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之托,撰写成25万字的《大同长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著作《行囊诵声》载有写72堡(四道九牧)的诗。与我去过的一些实地对照,形象典型,高览概括。
海南的冬天
其实海南也有冬天
只是来得无影去得无踪
海南的冬天
是用春天的气息做的
有人穿着棉衣溜达
是在酝酿春的诗意
更多的人穿着短袖跳舞
那是炫耀春的旋律
白天的阳光笑着作画
黑夜的灯火跳着暖心
百花二十四小时比赛绽放
椰酒从南到北处处飘香
海风是个按摩师
把海南的冬天按出了音乐
海南的冬天是个皇后
她笑着让春天坐着龙椅
2019.01.18.作
只是来得无影去得无踪
海南的冬天
是用春天的气息做的
有人穿着棉衣溜达
是在酝酿春的诗意
更多的人穿着短袖跳舞
那是炫耀春的旋律
白天的阳光笑着作画
黑夜的灯火跳着暖心
百花二十四小时比赛绽放
椰酒从南到北处处飘香
海风是个按摩师
把海南的冬天按出了音乐
海南的冬天是个皇后
她笑着让春天坐着龙椅
2019.01.18.作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名家散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漫漫西口路——大同 ,海南的冬天 》评论列表(2)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