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游记》李仁启 ,最是书香能致远(之二)

《云台山游记》李仁启

  

  久慕云台山之名气,久仰云台山之风景,久闻云台山之诱人广告语,使我对河南云台山有了由来已久的弥深向往。今年五一假期,我有幸携妻和同窗好友夫妻一行四人前往云台山旅游。

  此时,我和妻子及同窗好友夫妇两人,放下冗务的压力,放飞思绪,怀揣美好心情,踏上了云台山旅游的征程。旅游大巴在一路飞驰,我们心情愉悦,欢歌笑语不绝于耳。一路上,我们谈天说地,回忆同窗时的美好,话忆同窗时的求学艰辛,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代。为消除旅游途中的寂寞,提高游客途中的兴趣,导游想出了一个和游客互动的游戏。单县是全国知名的青山羊之乡,每位游客说出自己喜欢吃的有关羊身体部位的名字,说不出来的,要游客表演节目。游客先后说出了“羊头”、“羊眼”、“羊血”等等。由于我的座位在后面,轮到我说的时候,挖空心思的我怎么都想不出羊身上可吃的东西了,就调侃说了一个“羊屎蛋子”。游客哗然,哄然大笑!不表演节目,就要落个吃“羊屎蛋子”的名声,表演节目是必须的!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在导游和游客的互动中很快消弭殆尽。

  来到云台山入口处,云台山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跃入眼帘,到处人流涌动。手持五颜六色旗帜的导游,操浓重的河南口音,随身携带的扩音器内发出嘶哑的呼喊声。

  我们坐上上山的大巴车,一路惊险连连,转弯处车身倾斜,身体在惯性的驱使下不时倒向一方。尽管游客不断惊呼,司机仍若无其事,有条不紊,娴熟的驾驶车辆,使人对其驾驶技术惊叹不已!大巴车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透过车窗,绿意盎然,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满山的松柏和葱茏的树木点缀在深山峡谷之中,壁立千仞,奇石怪峰,深幽阒然,烟雾缭绕,举目远眺,让人无限感慨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之壮丽,感到人之渺小。

  下车后,我们集体登山,沿着弯曲的山路,拾级而上,曲径通幽。人挨人,人挤人,慢慢移动,犹如如蜗牛一样的蠕动。无论熟悉的面孔还是陌生的面孔,心中都心存同一个念头,安全前行。有位四川口音的游客边走边吟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两句了,一旁的我接过话茬说道“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人颔首赞许,投来敬佩的目光。小寨沟是云台山的景点之一,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渐进小寨沟,潺潺的流水声,各种动物的嘶鸣交织在一起,山风吹来,水波荡漾,凉风习习,荫翳蔽日。不老泉是小寨沟的一道名泉,泉水清澈,瀑水从峰顶飞溅下来,经过山体的无数次碰跌后,形成点点雨星,散落在空谷幽兰之中,给人以清凉之感,丝丝细雨润入心田。上山之前导游已经作了讲解,不老泉富含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喝了后会使人长命百岁,延年益寿。尽管人对这样的传说半信半疑,还都是充满好奇之心,趋之若鹜,接泉水饮者络绎不绝。妻子太过于听从导游的话,多喝了几口,结果半山腰上闹了肚子。于是,妻子喝不老泉之水闹肚子的事也就成了我们这一路的笑柄和话题。通过和导游细聊才知道,所谓的不老泉都是人工打造的,并非真正的山泉水。

  泰山我曾两次攀爬,黄山我也去过一次,但这次云台山之行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没有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赶不上泰山的高峻和险要,没有黄山的松柏挺拔,超不过黄山石头的重量,是一个人为的打造景观。尽管是这样,能工巧匠们的精心设计,加上大自然的钟灵造化,让人心旷神怡。古往今来,赞美泰山、黄山、五台山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永远流传。杜甫有诗句云,“岱宗夫如何?齐鲁情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搜肠刮肚,查询资料,我都始终没有找到咏云台山的名人诗句,云台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同时也为河南人打造中原文化旅游高地的眼光和战略所惊叹。

  红石峡是云台山的另外一个必看景点,峡谷深达67米,长约2000多米,途中要经过一个人工挖掘的30米山洞。最难得是通过这30米的山洞,短短的30米竟然走了40多分钟,除非飞过去,别的没办法。我性子急,后悔来到了这个地方,这么多人,山势陡峭,万一发生闪失,殒命山崖也太不值得,不想也罢,越想越感觉害怕,不觉后背直冒冷汗。通过狭窄山洞,眼前一亮,宽阔的大山之间,一泓深潭,清澈见底,鱼儿俶尔远疏,悠然自得。泉水的轰鸣声像疾驰的列车,震撼山谷,飞溅起朵朵洁白的浪花。从山崖的甬道看谷底的人群犹如蚁群般大小,由衷的感叹,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善待大自然理应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一味的从大自然索取,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在不能承受人类带来的伤痕累累后,可能要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伤害。

  谷底登峰后,我内心感到无比敞亮,回眸走过的弯曲山路,依然有众人在蜂拥而上,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我和妻子手拉手,在峰顶尽情欣赏山的风光,山的宽阔情怀。慢慢想来,人生苦短,没有必要在锱铢利益上斤斤计较,要拥有像大山一样的宽阔情怀。我也手拉妻子,面对遥远的叠嶂山峰,大声呼喊,“山无陵,夏欲雪,冬雷阵阵,乃敢与妻绝!”

最是书香能致远(之二)

一、立命何须神仙助,读书幸有祖辈传我的童年时代,大部份时光是在外公家度过的,说到读书,不光父亲对我产生过积极影响,外公和母亲首先在我幼稚的心灵中播下读书的种子。他们尊崇读书和读书之人。外公从不“教育”我,他只是讲故事。许多读书佳话从他的胡子下像泉水般汩汩流出。日常生活中,他会兴味盎然地即景念出许多民间趣联,诸如“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之类。油灯下,炉火边,他津津有味地讲着从前秀才的故事。还说他自己的外公在清朝是中过举的,家有私塾,他小时候读书很上进,志愿读“大书”(读书级别高)。后来改朝换代,实行新学,家人以为不兴考状元了,再读书没有用,就没有送他上“新学”。他最惋惜收藏的几箱子书,在“走日本”时被毁了。还把他读过的书背给我听:学而时习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又说我的八字中带有两座文昌,将来读书一定会考头名,中状元,是读“大书”的。外公说这话时,我分明看见(就是现在也还清楚地看见),他眯缝着眼,眼里充满无限期待和信心。我七岁开蒙,上学前,外公教我写名字。他托人向村里的老师要来几支粉笔,我用粉笔在地上一横一竖的画着,外公看了连连说:“写得好,看这姿势就是读书的料。”9月1日开学那天,母亲郑重其事地杀了鸡敬了孔夫子,然后带我去报名。终于读书了,只觉老师教的每一句每一字我都感兴趣,都能懂,都记得,得了许多夸奖。等到父亲拿古圣贤的话来教导我,说什么“座对琴书百虑清”、“书山有路勤为径”时,我在心中早已认定了读书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了。真正读书的甜头,我还是从课外书中尝到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视,能识字的人还真的把读书作为消遣。我对于书的兴趣也得益于这个时代氛围。那时候流行一种小人书连环画,我们叫它图书,只有手掌大小,却是图文并美;虽是黑白图画,却很传神。我刚能识字读的第一本图书,是妈妈在油灯下带着我读的,是一本从邻居家借来的《鸡毛信》,只十多分钟就读完了,还给人家了,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从此就爱上这类书。那时候村里的儿童互相传阅这种图书。我在小学阶段,几乎天天都有这种书看,一天不看书心里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大部分书是借阅的,只有少数是自己省下零花钱买的,用来与人交换。爸爸特为我买过一本图书是《女驸马》。拥有一本书可以与很多人交换,换很多本书看。我们家有收藏书的习惯,弟弟说,从两位姐姐到他手上大约集有五六十本这样的连环画。可惜后来他也读“大书”了,离开老家,这些小人书就散失了。这种连环画具有故事性和形象性,颇能吸引儿童。大多是节选文学名著独立成“本”,或形成系列,内容丰富,各类俱备。如神话、历史、小说类有四大名著系列,《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系列,说岳、说唐系列等,戏曲电影类有《刘海砍樵》《天仙配》,《海瑞罢官》《包青天》,《西厢记》《桃花扇》等,还有长征、抗日、游击队、地下共产党等战争故事,以及外国名著《威尼斯商人》《茶花女》等,应有尽有。图书中文字大都来自原文,具有艺术性。我清楚地记得《尤三姐》一书中,画到尤三姐自刎那个情节时,图下的文字有一句诗: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文字优美,给人以想象,读到此处,令人回肠荡气,久久不忘。那些连环画决不同于现代的“快餐文化”,它传播的是经典,有真正的营养在里面。它给予我们最初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增长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我们读书的兴趣。在我即将小学毕业的那段时间,家中发生了不幸,爸妈闹离婚!我突然有种大厦将倾无家可归的感觉,心里很空,我在晒谷坪里一圈一圈地绕着,不停地想:我能做什么呢?这时,我想到了读书。我想只要我能读书,我就一定能过下去。这个信念,使我的心像在洪水中抱住了一棵大树一样踏实了下来。小学毕业后的那年暑假,我一个人在家。大约图书都看得尽兴了,妈妈拿来盖石灰坛子的一本残破的生物书也被我看完了。没有别的书看,我就把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成语词典从头读到尾。在痛苦的童年,是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希望。到了初中,我就开始读“大人书”了。那段时间,爸爸每次从厂里回家都要带一两本书,然后就落在家里“忘记”带去了,我就一本一本地捡着读。什么古代白话小说,古今全像小说,《儒林外史》《封神演义》等都有。的确是大人读的书,繁体字,文言文,书向右翻,有的还很破旧了。因为那时候书很难得到,我是见书就看,不懂就猜,好比冬天里的牛,见到干草也吃得开心。这个时期,有三本书对我影响最大。一是爸爸带回的清代弹词《再生缘》,全书用韵文写成,词藻华丽,娓娓动听。书中的主人公是有胆有识才华横溢的女子,使我心仪。二是同学王秀珍送给我的《唐诗故事》,以及我缠着王建蓉要她卖给我的《少儿古诗读本》,给了我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我那时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三本书,如饮甘泉,如对明月。真可谓“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我经常手不释卷,许多大人都说我读书刻苦。其实,读书对我来说根本不是“苦”,而是乐,我觉得甘之如饴,一天也不可缺少。童年时期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使我对人世间的真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似乎并没有专为考试而读书,但我在几次重大考试中没有发挥不好的,只有超常发挥的,仿佛真有神仙相助似的。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经典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云台山游记》李仁启 ,最是书香能致远(之二)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