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佳句

1. 佛经经典名句

人不如我意,是我无有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有德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一件。

终日行善事,须防错一桩。 朗朗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己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个人的心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

心悟即是佛,心迷即是魔。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

所以应该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 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

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一个人不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有人梦中坠水,只思搏水,不知醒梦。搏水力尽,方知是梦。

空壶茶香味,茶壶常装茶.如没茶叶熏,何得茶香味?大道无为,清净一真。六道众生,皆因妄成。

缘妄造业,善恶攸分 。因果不爽,毫厘分明。

心念才动,业相已形。人虽不见,神鬼早明。

勿谓暗室,果报难遁。

2. 最精髓的经文是哪句

一、《楞严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二、该经字字珠玑,所谓“见性成佛”,所谓“直指本心”,所谓“明心见性”。..所以,修炼者当前修悟的一句就是最精髓的一句。

三、重要经文如下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是大妄语”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3. 佛经经典名句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觉悟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4. qiu佛经名句

南传法句经Dhammapada 白话文译本第一:双品1.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痛苦将跟随着他,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2.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6.除了智者之外,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智者明了这点,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

(注:他人是指愚者。)7.住于欲乐中的人,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怠惰与不事精进,他肯定被魔王制伏,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充满信心与精进力,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如狂风摇不动岩(上“山”下“狱”字)一般。(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

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9.未脱离烦恼之污染,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却身披橘色袈裟,那是他所不配的。

10.已弃除烦恼之污染*,戒行具足,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诸烦恼。)

11.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持此邪思惟的人,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视真实为真实,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持此正思惟的人,得以觉悟真实法。

13.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14.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

(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15.这一世他感到悲哀,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他感到悲哀与苦恼。16.这一世他感到喜悦,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17.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19.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然而并不依法实行,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指道果。)

5. 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觉悟世间无常。

国土危脆。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句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楞严经佳句》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