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家》 ,张安邦蜡染书法赏析七十八
《战斗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家》
? 正如杜甫诗“明曰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云天渺茫,人事无常。从医院回家,得知震遐驾鹤仙去,念及往昔情谊,不由悲从衷来,腸迴九曲,悲痛不已。和震遐认识还是上世纪8O年代底,《上海小说家联谊会》成立会上。在讨论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如何深入生活。坐在我对面,是一位身着咖啡色夾克衫,仪表儒雅,英俊萧洒的作家。他发言时,脸上轻漾微笑的神情,不紧不慢的谈吐,机智幽默风趣;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蕴藏睿智。原来他就是我心仪已久的边震遐。报纸副刊,文学期刊经常读到他的作品。他的小说,散文,行文自然,流畅,气势如江河,情节既有迂迴曲折,波涛汹涌,又有微波荡漾,碧水粼粼;既像铝一样沉,也如井一般深;它像花蕾那样夺目,也像清风那样和熙。会后,相互自我介绍,我真诚地说:“我早就是你的粉絲”。他眉宇间蔚然映着谦恭和温润:“吓说!我才是你的粉絲。我就是喜欢读你的连载小说,那么多情节曲折,构思精巧的故事。还总想親眼见到这位警令很高的高级警官。太意外,原耒还是位教书先生!哈哈”我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9O年代初,,8o岁高令的老作家吳強同志,亲自带领小说界联谊会26位作家下生活,到市农场局所辖奉贤,崇明,长兴岛,大丰zo多个农场采风,我和震遐同行。白天:一起到田头,工厂,畜牧业基地,食品基地,农产品基地,农场商市集镇,职工居民区采访。农场职工和干部,他们不分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的曰子,大围垦,建农场。使东海滨海辽阔的大片芦苇沙汰变了样。发展成工业,农业生产基地,形成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城市功能的集镇。采风中被他们的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感动。晚上:在农场简陋的招待所,抵足談心,交流体会心得。紧张而愉快地相处半个月之久,我们的任务也完成了,震遐撰写了报告文学《人,牛,乳》,我撰写了《命运,爱情,事业》。不久《江海奉献的土地》报告文学集出版了,得到吴强同志高度评价,他说这本集子,反映描绘了东海海滨大平原,变白茫茫一片荒原盐碱地,由荒漠变为繁荣,由贫困变为富裕的过程。集子包容着诸家的作品25篇,是生动翔实的新型报告文学,出自诸家之手,因而篇篇有它自已的特色,蕴含着作家自已的个性,因而可读性,真实性很強,也很感人。
小说家联谊会经常按排各种文学活动,还有作协举办的各种笔会,频繁的交往,我和震遐成了无話不談的挚友。震遐为人玄澹而温润,一派谦谦君子,对朋友诚恳,真挚,尊重,守信。他的文章也真是文如其人,不矫揉造作,不光遒劲老到、且舒朗洞达,才气横溢,给人印像,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才华,和奔放刚健的性格。1903年作协举办的《泰安笔会》,笔会期间作家们同游泰山。已是深秋季节,一路上满山红叶,深深淺淺,层林尽染,秋色缤纷艳丽令人淘醉。我们乘汽车直达中天门。修晓林,张重光,管新生,姚克明等几位身強力壮的老作家和年轻作家,为亲身体验一下泰山一路风光,步行攀登泰山玉皇顶;我和震遐,曹阳,于炳坤等乘缆车,1545米的“泰山绝顶”,只需1o分钟。登玉皇顶,才真正感到:“会当凌极顶,一览众山小”。玉皇顶石壁上很多唐、宋、清流传下来的,古,今名人题词,有如13o0年唐朝李隆基的“天下大观”的“青壁丹崖”。还有更多近代名人所题的诗词。我和震遐在玉王庙前休息。四顾雄伟壮丽朴面而来的险峰峻岩,奇松怪石,云海烟波,巍巍崇山峻岭,已被皑皑白雪披盖,成了琼搂玉宇。震遐見景生情,无限感慨说:“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流水常在,人生多么短暂”。我们畅开心扉喁喁谈心,出于我意料的是:震遐还经历一段“炼狱”般的人生坎坷。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特定社会里知识分子遭受的苦难缩影。
震遐是一位热愛生活,对事业执着,有着十分強烈责任感的人。还是青涩少年就 “小荷才露尖尖角”,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在那个激情燃烧,放飞理想的年代,震遐就参加抗美援朝,在冰天雪地中,浴血战斗。尔后,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正当他学问,事业,如曰中天。然而,政治风云骤变,就在蜜月刚过,回到原單位, “文革”的災难却降落到他的头顶。因为“反右”时发表过“右派言论”,属“漏网右派”;“文革”中又沒能跟“伟大战略部署”,于是被“隔离审查”,成了“现行反革命”。漫长的七年, 转辗囹圄,流放,做苦工,过着炼獄般生活。“文革”结束,终于徼底平反,使他告别低谷,又像牛虻一样悄然消失,又像牛虹一样出现。然而,在那是非颠倒狂飚般的年代,他得到不公平的待迂。政治的压力,给人像染上了瘟疫,人们違避他,在这比死还难过的不信任感的折磨下,他痛苦过。但红尘中人不泯的是热血年轮里的記忆:上甘岭战场上,他亲眼见过像露天煤矿般层层叠叠的尸体,对生死早就看淡了;可是,他激愤无法理解,为什么内部斗争也会这样残酷无情,而且无休止地延续。他毅然写下以表达自已心志的诗:“人微胆赤志须奇,岂可苟安悲别离;此身既已许革命,红烧清沌皆相宜”。在人生最困难时期,是老丈人著名作家罗蓀,给他鼓励,安慰,力量,成了“他苦难年代的乐章。”因此,他虽经历过炼獄般坎坷生活,对文学事业仍一如既往,意志弥坚。他正在蕴酿多部长篇小说。从他脸上急迫的神情流露,逆境中过来的人,最痛惜的是时光的流逝。
古谚“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辉”。一个道德不张扬,自谦的人总是为人低倜,淡泊,中肯而实在的态度,令人从心底蕩起崇敬的涟漪,震遐就是这样,从他身上就像明月秋水,幽雅澄澈。岁月无情,转眼我巳进入耄耋之年,作协组织的活动参加少了,和震遐见面机会也少了,但友谊是一种平静依恋,是会心的精绅交流,知心朋友对自已在精神的慰藉。和震遐的友谊就像一条沒有波浪平静的小河,差不多每天E一amail往来,並络绎收到寄给我他刚出版的新书《"紫石英"号事件之谜》,《罗蓀,播种的人》,我为他的创作旺盛高兴祝贺。
2oo7年初秋,作协《青浦文学营》举办小说组筆会。这次参加笔会的,有曹阳,李倫新,于炳坤,费爱能,罗起平,孫修文夫妇等20多位作家。我和震遐又見面了,他己显老了,鬓边的丝丝白髮,显示他的年华老去,面容却比前更显清癯,隐隐带着病容,但举手投足仍从容不迫,只略微少了些那种阳光般的明朗,多了世事沧桑之后的低调和沉郁。与会期间,筆会按排到古镇锦溪采风。我们在莲池下了船,小船犁开了波光潋滟的水波,穿过跨河的石拱桥,再向前进入幽深的水巷。临水粉墙黛瓦,杨柳拂岸,花影婆姿,让人像置身在画图之中,这里的秋也象春。我是初次来锦溪,震遐是再度。震遐知识渊博,竟成了大家的导游。他指着远处水光潋滟中的石坊,告诉大家这就是陈墓。接着给大家讲了900多年前,南宋偏安江南,建都临安(杭州),宋孝宗和爱妃陈玉的美艳爱情故事。传说宋孝宗太子时,路过锦溪,邂后民女陈玉,两人恋爰。陈玉明眸皓齿,螓首蛾眉,貌若天仙,老皇帝顾虑红颜祸水,不同意陈玉进宫为太子妃,将两个年轻人生生分离。陈玉因此悒郁成疾,等到老皇帝归天,宋孝宗登上皇位,派专使到锦溪接陈玉进宫,却不料陈玉在一个月前已香消玉殒。宋孝宗十分悲伤,封陈玉为陈妃,并将古镇改为陈墓。这个缠绵悱恻、美艳的宫廷爱情故事,流传近千年到今天。可是莲池中被萋萋衰草,枯树围绕的陈妃水冢,在飒飒西风的夕照里,只给人平添悲凉和凄婉。震遐丰富的历史知识,再加上他的文学才华,听众无不动容。这天他情绪特别好,在回文学营的车上,他悄悄告诉我他正在构思第三部长篇小说。想不到这次愉快笔会,竟是我与震遐最后一次相聚。
张安邦蜡染书法赏析七十八
蜡染书画妙绝伦,
与众不同耐保存。
布载美图着新色,
字融妙境撰奇文。
时光渐长增柔感,
年代越久透精神。
非同宣纸泼翰墨,
艺苑奇葩铸书魂。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战斗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家》 ,张安邦蜡染书法赏析七十八 》评论列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