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刘向的名句是什么
《说苑》有称为《新苑》,是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纂,成书于鸿嘉四年,原20卷。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1、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建本》。讯问,询问。道,途径。经常请教询问,是保持聪明的根本;经常思考问题,是取得智慧的途径。
2、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愈,医治。人们都知道用食物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改变愚昧。
3、智莫大于阙疑。行莫大于无悔。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阙疑,有疑难时不作主观臆断,宁可暂置不论。智慧中没有比有疑问而不妄作判断更好的了;行为中没有比不后悔更伟大的了。
4、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说丛》。驷马: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错了,就算用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
5、以人之长补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吸取别人所具备的来弥补自己所缺少的。
6、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想要避免窘迫困顿的处境,关键在于事先谋划并做好准备。
7、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说丛》。有的人虽然天资很高,但如果不努力学习,最后也不能成才。
8、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财富比不上道义崇高,地位比不上品德高贵。
9、心之得,万物不足为也;心之失,独心不能守也。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自信充足,做任何事情都算不了什么;自信丧失,就是自己的意志也不能维护。
10、一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而制开阖,岂材足任哉?盖所居要也。
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仅仅一围粗的木头,却能支持千钧重的房屋;只有五寸长的门闩,却能操纵着大门的开合。哪里是这些材料足以胜任啊,而是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要害的地方。
汉代隶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隶书主要特征:字形方扁,上下收紧,左右舒展,有折无转,并有波挑,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运笔短速,字形活泼、风格多样。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边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初学隶书建议学曹全,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空间有单字视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汉代所谓的”黄肠题凑“是什么
在电视剧或纪录片中,经常能听到黄肠题凑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黄肠题凑呢?纠正一下,题主问的汉代黄肠题凑是什么不准确,黄肠题凑兴盛于汉代,但是在汉代之前就有了。
黄肠题凑,又名石材题凑、题凑石墙,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起源于周秦,兴盛于西汉,是帝王、后妃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在传统土法葬式中等级最高。
黄肠题凑葬制乃厚葬之风所催动,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大型砖石墓的兴起,而趋于消弭。黄肠题凑墓葬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以上三者最为宏大。
题凑葬法作为一种葬具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见诸许多文献记载。如《史记·滑稽列传》记楚人优孟说楚庄王: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撑,梗枫豫章为题凑,以葬王之爱马,并说这是人君之礼。黄肠题凑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中: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解释该词时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即就是黄肠是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柏木黄心), 题凑是指墓葬的形式和结构(木头皆内向)。
黄肠题凑不仅是一种礼制和等级体现,而且选材也是优良的黄心柏木,题凑这种结构更是极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土对棺椁的压力问题。柏木的长度和横断面积之大小不是区别墓主身份地位之尊卑的主要标志,用以体现尊卑关系的,当是用材总量和堆砌层次之多寡。据古代典籍《皇览》中记载:符节令宋元上言,臣闻秦昭王与吕不韦好书,皆以书葬。王至尊,不韦久贵,家皆以黄肠题凑,处地高燥不坏。根据汉代礼制,事死如事生,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这种葬式。
黄肠题凑这种高规格葬制的出现是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有着一种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政治考虑。周正义在《大葆台西汉墓及刘建其人》一文中曾认为黄肠题凑葬制是一种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的表现。黄肠题凑葬制的出现到兴盛,除了前期是诸侯心系“春秋天子之制”外,后期可以说很大程度是受这种政治策略的影响。
黄肠题凑墓葬现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视为汉代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是考古断代的重要依据。黄肠题凑葬制在北方比较罕见,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目前已发掘的考古界认为是“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有 14余座。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燕王旦和华容夫人合葬的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到了东汉之后黄肠题凑葬制消失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东汉生产力提高,垦田日广,但由于伐木而树谷,再加之修建宫室、桥梁,制造车船以及营建陵墓等的砍伐,木材大量减少,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已明显地感到了木材的匾乏。而且,营造一具黄肠题凑耗费木材极多,如北京大葆台一号墓中的“黄肠题凑”木多达一万五千八百八十根,耗费之巨,可见一斑;
第二,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椁墓这种汉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渐被取代。这些对最高统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层贵族也开始倾向于石质的崖洞墓或石室墓。以此,黄肠题凑葬制开始式微。
描写李白和朋友的友谊名句是什么
描写李白和朋友友谊的名句:
最出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最深刻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君马黄》
最骗人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
最浪漫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最期望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樱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林陵》
最醉人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最遥远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最伤感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郭德纲相声“名句”是什么
郭德刚场场都挂在嘴上一句话是:大家都爱玩耍,陪大家玩玩。
汉代名将霍去病的死因是什么?如何评价霍去病
谢邀。
霍去病,西汉名将,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任大司马。
武帝时期,匈奴攻扰北方诸郡,霍去病于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率军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元狩四年,霍去病与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控制了河套地区。
汉武帝曾为他建筑府邸,他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霍去病一生曾先后六次出击匈奴,17岁时第一次出征,就独自率领800精骑斩杀匈奴2000余人,一战被封冠军侯。之后他席卷千军、横扫大漠,杀敌无数,成为让匈奴闻风丧胆之战神,其率大军一直打到贝加尔湖畔,将匈奴彻底扫出了漠南。
他是为战而生,在扫除匈奴后,好像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4岁就暴毙身亡。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正史中称之为病亡,病因也语焉不详,从而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至使留下一历史谜团。
汉武帝对霍去病英年早逝,非常伤心,厚葬了霍去病后,让其儿子霍嬗承袭了冠军侯爵位。6年后,霍嬗随武帝登泰山封禅,回来不久暴卒。命运多舛之英雄父子如此短命,令人扼腕叹息!冠军侯的爵位无人继承,自此废除。
霍去病自此绝后,(霍光曾过继给霍去病一个孙子,后也自杀)他用自己家族之命运和无数将士的鲜血生命换来了大汉边疆400多年的稳固安宁!
汉代书体演变的历程是什么
谢谢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汉代是我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从篆书向隶书发展的主要时代,经历了前后400年时间。
对书法,我们有汉隶唐楷之说。说明汉代是以隶书为主的。
但是,汉代书法的发展也有一些阶段性特点。西汉二百年是隶书地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巩固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的文字为主题,整理了六国文字,后世为了区别秦代以前的书法,就把秦篆,叫做“小篆”,把秦代以前的篆书叫做大篆。
石鼓文是秦国的古文字。秦始皇就是在这种文字的基本上推行“书同文”产生了“小篆”的。《石鼓文》属于大篆。秦代的小篆为标准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汉字书法规范。但是,秦代的下级官吏已经在使用篆书的草写隶书了。
汉代推翻秦朝以后,官方的正式文件是用篆书来写的,标准字也是以小篆为准的。但是下级官吏还是用隶书。
汉武帝时代,隶书已经比较广泛使用。
东汉时代是隶书发展的高峰和鼎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汉代隶书有《曹全碑》、《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等等。
同时,汉代也产生了隶书的草写,据说是汉章帝时期有的,就叫章草。章草也是比较规范的书法,是隶书的快速写法,不过,章草是一个一个单独的草书。
东汉晚期出现楷书,三国时写楷书的人也多起来了。
钟繇是楷书的大家。他的楷书,还保留着隶书比较扁的体形。
汉代的书法是以篆书为标准字,以隶书为通行书法,同时有章草和楷书。
汉代的书法已经比较接近汉字的现代化了。
在魏晋时代,王羲之发展了楷书和行书,也创造了与章草不同的草书,叫今草。
徐州的汉代三绝指的是什么
谢邀。
徐州是江苏的一个地级市,属于苏北,名气远远没有苏州、南京等城市那么响亮。
不过,历史上的徐州,可是一个不得了的地方,她是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拥有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和文物。
那么,徐州的汉代三绝指的是什么呢?
那当然都是与“汉”有关了: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
秦始皇兵马俑家喻户晓,但说起徐州的汉兵马俑,估计很多人都要摇头。
实际上,在徐州东郊狮子山附近,有分布于六条俑坑,总数四千多件的陶俑群。
而这些汉代兵马俑,正是西汉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国军队。
徐州汉墓也很宏伟,现在已经发掘的有三百余座,其中,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在龟山的夫妻合葬墓,俨然就是一座地下宫殿。
汉画像石是徐州汉墓里的装饰品,浮雕于石板之上,多以反映寻常生活场景为主,是研究汉代的宝贵资源。
诶哟,我都想再去徐州一趟了!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1、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2、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3、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哲理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汉代刘向的名句是什么》评论列表(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