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江南,不识塞北 ,牡丹相约会有时
•浏览 291
不到江南,不识塞北
生在塞北,长在塞北,两只脚又不很安分,在长城以北东西走了些地方,自以为了解了塞北。有时候,沾沾自喜地谈塞北的天,说塞北的地。到江南才顿开茅塞,笑自己不过是坐井观天。 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是山河。塞北的山,巍巍然立着,横亘千里者有之,如燕山、祁连山、兴安岭,长白山……这些山,无论从高度,从广度,从形象,从气势,都可与关内的名山争一日之高下。此外,有些山就卧着,个子矮矮的,线条柔和的,老远望,一条曲线连着一条曲线,形成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江南的山,多数坐着,站着,如江南的人,拥挤着一样。黄山的峰,都站着,才各展雄姿;张家界,几十座峰,拥挤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面,挤得人们无立锥之地。塞北的河,洋洋大观者有之,如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多数水源先天不足,林姑娘似的杨柳细腰。枯水季节,只留下干涸的河套,述说着她的过去。不像江南,称之为河就有水,纵横交错,有的横无际涯。 大地的衣饰是庄稼草木。塞北的庄稼,多是高粱、玉米、谷子、荞麦。或单一一种连成大片,满山遍野成一种颜色;或几种杂然相处,把山山岭岭打扮成五彩斑斓。旷远的地面,都给人丰腴的感觉。江南,除了几个大平原有辽阔的空间外,都被挤在山上,一小片一小片的,有的还挤在草帽下边。草原,是塞北的大风景,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都有辽阔的草原,春夏之际,一望是绿色的大海。有丘有冈的,像碧海翻出的巨浪、狂浪。风一吹,浪上又翻出浪,潮水一般地涌动着。牛羊是大群的,或白云似地飘在上面,或繁星似地散在中间……江南的牛羊,大群的有,但多数由牧童牵着,在山上,在水旁…… 塞北地域辽阔,房屋多因势附形,出现多姿多彩。黄土高原,人们顺黄土崖挖进去,挖出宽阔的洞,继承了伏羲氏的原始与古朴。辽西丘陵,山顶是浑圆的,房顶也是浑圆的,叫车轱辘圆房,天然的与人造的和谐起来,让人拍案叫绝。大兴安岭,盛产木材,房屋是木棱屋,有俄罗斯的异域情调。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是尖顶的,又分出明显的色彩:古式的,黑砖黑瓦;现代的,红砖红瓦。无论何式房舍,院子都大,有的大到数亩,大院套小院,小院里又有圈圈。大草原的居户,没有院墙,草原多大,院多大,满院是牛羊……江南的房屋,小巧玲珑,占地少,院子小。近几年,多被挤到山上,挤成高高的身段,苗苗条条的,像江南的少女。这样的房屋,再加上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就成了江南农村的景象。 塞北的水土养育了塞北的一方人。男人多高个,高鼻梁,高颧骨,可与山东大汉媲美。1996年,我们一行五人去宜昌参加“三峡笔会”。走到大街上,几座半截塔引得许多回头的目光。性格多粗犷,豪爽,说话说一句是一句。江南人闯荡塞北,回去的结论:塞北心眼实。女人们,因常年沐浴塞风,缺少江南人的细腻,白净,也不乏楚楚动人的。米脂的女人,以美驰名遐迩。还有沈阳女人的典雅美、大连女人的娇嫩美。塞北人很讲吃喝。从前,宴席上少不了八碟八碗。碗中有三尖、团子等大浑大肉。现在,盘儿取代了碗、碟。盘儿是大盘,八寸,或一尺,装得冒骨尖山。即使八个彪形大汉,咧开腮帮也不能弄个风卷残云的战果。盛饭用大海碗,肠胃功能好的,常常一鼓气,下去两三碗。陕西人更不落后。西安名吃羊肉泡馍,都用蓝花碗盛,满满的一碗,放足了辣子,几柱子下去,顷刻便见底,让人望碗兴叹。喝酒也用大碗,说有个数。先喝一碗,然后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海量的用碗计算,令江南人望碗莫及。那年,在庐山参加笔会,想到文友们难得一聚,就到各桌碰杯。文友一听是内蒙古的,又人高马大,就望而生畏,忙说:“意思意思”,不敢实实在在地碰。江南人喝酒,用小盅,倒一点点,轻轻一抿,缺乏大家气派。 塞北的歌舞与江南迥异。这片广袤的大地盛产歌舞。陕北的信天游、关中的秦腔、鄂尔多斯蛮汉调……塞北的歌儿也如其人,粗犷,直率,豪放。歌词的内容,赞颂家乡的、放牧的、婚恋的,无其不有。古老的《敕勒歌》已封存在史册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却很活跃,响彻塞北大地。《南泥湾》从延安时代唱到今天,从陕北唱到全国,还被人们兴致勃勃地唱着。塞北的歌儿,最适于在空旷的山野唱,信天游站在山顶上对着青天,对着白云,对着牛羊,才唱出婉转悠扬的味儿。蒙古长调,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有红花碧草衬托着,才唱出火一般的炽热,水一般温柔。《乌苏里船歌》坐在乌苏里的木船上,在风浪中颠簸着,方能唱出大兴安岭的豪迈、赫哲人的韵味。江南的歌儿,声音甜甜的,脆脆的,感情含蓄的,旋律婉转的,最宜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唱。 塞北的舞,是狂草的“舞”。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都能歌善舞。尽管舞蹈里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但都具有北的特色;动作矫健有力,场面热烈欢腾。蒙古族的《骑马舞》,可以作为这种舞的代表。我在响沙湾参加过鄂尔多斯人举行的篝火晚会。夜幕刚刚拉下,人们带着醉意涌向广场,不用谁来指挥,听到乐曲就走向天然的舞池,舞起来。其中,骑马舞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身着红红绿绿的蒙古袍的牧民,英姿飒爽的小伙,美丽苗条的姑娘,都带着蒙古族的勇武彪悍进入广场。跟着雄壮的乐曲,个个像是跨上了骏马,一会儿在漫步,一会儿又在奔驰。马头琴的旋律,把这马上的骑士的感情推向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篝火映着他们英俊的脸儿,晚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裙……安塞的腰鼓,更是黄土高原上农民们地地道道的舞了。喜庆的日子,农民们头扎白毛巾身穿短裤短褂,腰挎大红腰鼓,虽仍不是本来的形象,但英武了。鼓一响,几十人,上百人舞起来,把个黄土高原舞得山摇地动,尘土飞扬。看到这舞,人们自然会想到黄河冲出壶口卷起的惊心动魄的狂澜,想到人民改造黄土高原的伟大斗争和从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东北大秧歌是东三省人的舞蹈。这片土地,太阳关照的不够,冬天漫长,而且冰清玉洁。一入冬,有些动物蜇居起来,人也经包装蜇居在屋。但这群人“好胜”。时令时入春天,冬天还顽固地固守着阵地的时候,他们就骚动了,抬出大鼓,架起大喇叭,吹打出冰天雪地的乐音。人们翻箱倒柜,把鲜艳的衣服拿出来,穿上,围上,扎上,跟着鼓点旋进街头巷尾。村子沸腾了,人心沸腾了,沸腾得春天走来了。江南的舞国地域、民族的不同,风格各异。舞姿都优美,动作都柔曼。缺乏塞北那彪悍的劲头、磅礴的气势,火一样的感叹…… 有人说,塞北荒凉、落后。其实不然,兴隆洼文化把寒北的文明推到八千年前。那环状的玉龙,在向世界述说着这块土地辉煌的“从前”。
牡丹相约会有时
牡丹相约会有时 初见牡丹,不是在我的家乡黄土高原,而是在万里之外的江南水乡,那次南行也不是与牡丹有约,而是为了与西湖相见。 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因此北客南游,当然会首选苏杭,而西湖又必然成为苏杭之行的首游之所。 于是,从汽车跨过南京长江大桥的那一刻起,来自黄土高原的我们,就已经把心与西湖牢牢地系在了一起,虽然,行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相当著名的景点。如:雄伟庄重的南京“中山陵”,真实震憾的《宋城千古情》,太湖游艇中的“阿炳胡声”,黄浦江上的“灯火游艇”…… 正值人间四月芳菲将尽之际,即便是春步迟迟的北方,也已到了絮停英落的暮春时节。 游西湖那天,我把心情调整到与天空一样晴朗,卯足了劲儿准备与西湖来个惊世一抱。先是耐着性子观看了普世不变的“茶艺表演”,之后又随人流浑浑噩噩地走进走出“丝绸会所”,再然后又接受了“台湾同胞”充满诱惑的“玉器讲座”……从购物场所出来已经是近午时分了。当大巴将我们拉到西湖边上时,我晴朗的心,才算真正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西湖之美,美的令人心生惭愧。她没有太湖那层浮燥的绿,也不象大海那样使目光难以找到焦点,她清丽的姿容似纯洁的少女,更像精雕的玉器,清澈的湖水就是她独秀的肌肤,而四面尽染绿色的山林中间偶尔露出金碧的塔尖、白墙黑瓦的江南特色建筑,就像美人碧裙上绣出的精雅图案。水要清,就清到一尘不染,山要绿,就绿到让人惊叹。这大概就是西湖的特质,西湖的风范。难怪她会成为大众情人呢! 微风把西湖的水吹起层层涟漪,周边的垂柳也好像提起了精神。这时,耳边传来了导游袅袅而清脆的讲解声:“西湖是我们今天的主游景点,西湖十景可是天下闻名啊,但咱们只能蜻蜓点水了。‘苏堤春晓’适合初春观赏,大家来的迟了点;‘曲苑风荷’是夏景,大家又来得早了点;‘平湖秋月’故名思义是秋景;‘断桥残雪’是冬景;‘柳浪闻莺’欣赏是需要特定环境的;‘雷峰夕照’这是晚景,我们这次行程中没有安排,请大家原谅;‘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等我们也不能一一体会了,这也是咱此行的小小遗憾。大家抬头往那边看就是雷峰塔,对,就是法海镇压白娘子的地方,原先的古塔已经倒了,现在看到的是新建的;那边就是断桥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地方;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白堤,往那边看,那就是苏堤。我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接下来自由活动,三点半还在这里集中,大家记住三点半。”听完这一通废话,大家便纷纷散开,匆匆行动起来。 乘游艇环湖一览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既能享受一把水上漂的感觉,也可以把到不了的景点,摄个远景,留作纪念,回去好在亲朋面前显摆。 我们一组六人,兴致勃勃地乘了个小游艇起航了。风借船速变得有点狂野,而头发也似醉了酒的汉子,跌跌撞撞飘荡起来,一股舒畅的感觉直冲心脾。 正当大家兴犹未尽之时,游艇行至了湖心亭。游艇突然放慢了行速,并缓缓停下来后,一路默不作语的船家这时却回过身来给我们介绍起“三潭印月”及其观赏价值。望着遥遥相对的三个瓶形石塔,听着如云如雾的讲解,大家渐渐了解到,原来三潭印月的观赏点应该在小瀛洲,而且是只有在月圆之夜方可观赏到的西湖胜景,现在却是无法看到的。听他的意思,是劝大家返程,去一个真正适合此时观赏的景点——“花港观鱼”。 我们一行人心里,都有一丝被骗的沮丧,但身处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虽然飘然欲仙感觉很享受,但对我们这些旱鸭子来讲,还是到陆地上比较放心,也就乐意听他安排了。于是,游艇返程,把我们送到了花港入口处。 进入花港,被骗的那点小心事,竟在不知不觉间释怀了,而且,反而对那船夫生出一种感激来,因为,我们不仅观了鱼,还意外地遇到了花开正盛的牡丹。 “花家山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曲径连环处处溪池,各色的欢赏鱼自由地在池中游玩,有的成群结队追逐嘻戏,有的张开小口吐故纳新,还有的独驻一角像贪睡的懒猪;不过正是这千姿百态,才惹得游人嘻笑欢赏,乐此不疲。 就在大家看尽了鱼儿作态之时,“牡丹园”三个大字印入了眼帘。我的心顿时加快了跳动,因为,就要见到如雷贯耳的花王了。 虽然,我知道西湖的牡丹比起洛阳和荷泽牡丹那就是名不见经传了,但对我这个初见花王者来讲,却是意外的收获。 牡丹的确不凡,她健壮的体格让人敬畏,丰满的姿容令人爱怜,高贵的气质使人窒息;她比桃花大气,比菏花娇艳,比菊花浓都,比梅花庄重;谓之花王,真是名至实归啊。 看看牡丹华贵的姿容,再看看同伴们如醉如痴的神情,突然想起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那一令人叫绝的名句。同时,我的心底竟升起了一丝难以名状的惆怅。 在偌大的牡丹园里,刚刚观赏了一个小小的角落,时间就无情催促起来,而刚才那满满的惊喜也随之变作了深深的失望。人生就是如此,惊喜与失望同时降临时,真让人情何以堪啊。 我同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牡丹,告别了西湖。 在渐行渐远的大巴上,一种默默的执念荡漾开来:也许/我不会再与西湖相约/因为彼此的距离/只能选择退却/可是/我一定要赴牡丹之约/因为彼此的牵挂/已经不可停歇!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不到江南,不识塞北 ,牡丹相约会有时 》评论列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