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西湖忆旧》佳句点评

1. 琦君的作品评价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

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

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

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

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

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

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

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有人说琦君不善于写游记,这种说法不确切。

游记有各种写法,有的偏重于写景,有的偏重于记事,有的偏重于述怀。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无疑偏重于述怀的,但常常与记事写景结合在一起。

她的《西湖忆旧》、《故乡的江心寺》、《何时归看浙江潮》,虽是追忆而写的,实是绝好的游记。这些地方,她离开了许多年,却写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13年,再一次说明她爱之切,忆之深。

在她笔下,“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令人留连忘返”,“若把西湖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

对于“占世界风景最佳四大学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学,因为有“千变万化的钱塘江水”,“我爱之胜于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

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

2. 琦君特别美的文字,求摘抄

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

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可是母亲老了,我

却不能随侍在她身边,她剪去了稀疏的短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

——《髻》

几年后,年迈的双亲,都相继去世了,暗淡的人间,茫茫的世路,就只丢下我踽踽独行。如今我又打开这修补过的小锁,抚摸著里面一件年的宝物,贴补烂泥兵脚的美丽花纸,已减退了往日的光彩,小信封上的铅笔字,也已逐渐模糊得不能辨认了。可是我痛悼哥哥与幼弟的心,却是与日俱增,因为这些暗淡的事物,正告诉我他们离开我是一天比一天更远了。

——《金盒子》

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可惜我当时年少春衫薄,把天堂中岁月,等闲过了。莫说旧游似梦,怕的是年事渐长,灵心迟钝,连梦都将梦不到了。因此我要从既清晰亦朦胧的梦境中,追忆点滴往事,以为来日的印证。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鹤,是否还认得白发故人呢?

——《西湖忆旧》

3. 课文 西湖好句是那些啊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独有的西湖。西湖以它特有的魅力名扬四海,每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为它流连忘返。去杭州西湖游玩,一直是我盼望已久的愿望。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伯伯和赵阿姨一起加入游览西湖的人流。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它依偎在山的怀抱中,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

西湖湖水清澈、碧绿,宛若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宝石,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西湖边上的柳树的嫩绿色的树叶青翠欲滴,枝条随着微风扭动着柔软的腰肢,舒展开细长的手臂,提起翠绿的裙摆,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我们沿长长的堤岸走了3个小时,由于游人很多,最后决定坐船到对岸。船大约有6米长。在微风中,船开始出发了。船夫在撑篙,我们坐在椅子上,尽情观赏西湖的美景。我们荡漾在西湖上,心里很兴奋。

4. 描写西湖的名言佳句,说几句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题临安邸》【宋】林升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4.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喜春来》【元】曹明善

5.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似西施。

--《红绣鞋》【元】张可久

6.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唐】白居易

7.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西湖念语》【宋】欧阳修

8.东阁郎官巧写真,西湖处士妙传神。

--《浣溪沙》【宋】葛胜仲

9.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蒋璨》【唐】宋

10.看看红药又翻阶,趁取西湖春会。

--《西江月》【宋】辛弃疾

------------------------------

冬日游西湖的诗很少,仅献一首:

《冬至后西湖泛舟》【唐】李郢

一阳生后阴飙竭,湖上层冰看折时。

云母扇摇当殿色,珊瑚树碎满盘枝。

斜汀藻动鱼应觉,极浦波生雁未知。

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

崖崩苇岸纵横散,篙蹙兰舟片段随。

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赏析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琦君《西湖忆旧》佳句点评》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