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庄子的优美句子

1. 急求关于庄子的美文

论庄子的人生理想 1.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人的精神家园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

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

(《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胠箧》)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

“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

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 2.庄子的人生理想:精神的自由与静泊 在庄子看来,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的目的。

如果离开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禄,都只能是对人的无情的损伤和遭践。如其所言:“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天下自小人以至君子,都只对自己的生命作工具性的对待,都对自身的生命作了无情的遭践,都使自身成为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奴隶。

君子、小人、伯夷、盗跖,在世人眼里,有天壤之别,而在庄子眼里,他们并不存在差异之分。“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不管是死于名,还是死于利,都是“残生伤性”;不管是殉利,还是殉名,还是殉家,以至殉天下,都是“伤性以身为殉”。在“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方面,上述人等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君子之行亦是小人之行,俗之所谓君子,实际上亦不过是小人。[4]正所谓“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大宗师》)殉名并不比殉利显得高尚,其行为亦不值得提倡。 康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方才是唯一的目的。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2页)只有人才是目的,这种思想,庄子早已有之。

在庄子看来,个人生存的意义与目的,显然不在于任何外在于人的东西。个人并不是被随意驱使的工具,不仅不是他人随意驱使的工具,甚至亦不是自己情欲或意志的工具。

个体生命本身即具有圆满自足性。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人的存在,也不是为了某一集体或社会的存在,更不是为了生前的利益或死后的名声。

个体本身即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最高价值。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最早发现并确立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个体意识的混沌,个性的匮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顽症和它的惰性。

[5]相比而言,庄子突出个性,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以存在本身为存在的价值,此可谓取于内。

然而这种内,这种自我、自身,绝不是杨朱的“为我”。为我者逐于利。

君子求名,小人逐利。求名逐利,只会导致为物所役而不得解脱。

所以这种内,这种自我,只能理解为精神上的自我。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就是个体人格的自在、自由与洒脱,就是个体精神的逍遥无羁。

而求名逐利,残生伤性,必为外物所役,。

2. 关于庄子的诗句

庄子 诗词有: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

"曰。

3. 推荐一些>中的经典语句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 求关于庄子的名言及句子解释

庄子名言.从此中感悟道之高深。

名言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

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多男子(男孩)则多惧(担心),富则多事,寿(长寿)则多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

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 “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单纯),民有其亲。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

不思虑,不预谋”–––––––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 潦倒而趋时混俗)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盗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与野兽共。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句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描写庄子的优美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