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的比喻句子

1. 形容唐僧的句子

唐 僧: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

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2. 描写唐僧的句子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温和。 认真负责,时常教导徒弟,引人向善。 前世是佛祖的学生,观音菩萨好友,大唐佛学院毕业,佛学高僧,唐皇亲自颁发文凭。 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学生。

3. 西游记中唐僧心理描写的句子

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又善良但又不分青红皂白。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顽劣,不守纪律,我行我素. 唐僧心地善良,虔诚取经,当大唐急需用人时,他挺身而出。 举例:当乌鸡国国王给他托梦,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就大发恻隐之心,让们去营救,帮他解除苦难,再重回到人间。他见了老鼠变的女人,就派徒弟们去营救。当他打坐时,一只小虫从身上爬过,他都不忍心伤害。唐僧取经的意志极为坚定,他不以色乱,人蝎子精百般诱惑,但唐僧还是不以理会,表现出他一心向佛,意志坚定,只以取经为己任。当弟子们以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难保进行劝阻是,唐僧意志坚定,立夏誓言,决心取回真经。但唐僧经常错怪悟空,常常善恶不辩,当悟空大肆六个拦路抢劫的强盗时,唐僧就百般埋怨,谴责孙悟空,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念紧箍咒。白骨精变成老人、女孩时,唐僧轻信老头的话,不相信悟空。孙悟空将他们打倒,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话,不明辨是非,仍念紧箍咒。唐僧胆小如鼠,在蛇盘山,白马被小白龙吞下,他就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当宝林寺主持不让他们住宿时,他只会抹着眼泪出来。他听完乌鸡国国王被推入井中,就吓的毛骨悚然。

唐僧有时糊涂,不相信悟空,而去相信妖精的话,有时还听信猪八戒。

4. 求《西游记》中的比喻句

一、《西游记》中比喻的类型1、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明喻。

全书的明喻使用了一系列贴切的喻词,且极富于变化。象“如、若、似、似……一般、如……一般、象、如同、好似、如……相似、犹如、与……相似、……一般、当……一般”,例如:(1)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第三回 19页)。

(2)(牛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第六十一回 453页)。(3)慌得那八戒战战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开土,埋在地下,却如钉了钉一般(第六十七回 496页)。

(4)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第七十二回 533页)。(5)忽失声泪如泉涌(第七十七回 575页)。

这几例分别用“如、若、似、如……一般、似……一般”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明喻一般是以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喻体,使本体显得更加真切分明,如“泰山、峻岭、闪电、剑戟、铁塔、推磨的”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用这些作比喻,更简洁明了,也更通俗易懂。

2、暗喻 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用“是、变成、为、作、就是”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1)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第六回 40页)。

(2)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第三十六回 263页)。(3)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第六十七回 498页)。

以上几例,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虽然它不点明是比喻关系,然而比喻的关系却隐在其中,通过“是、为、作”等喻词来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3、饰喻 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1)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第三回 17页)。(2)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页)。

(3)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第四十回 294页)。(4)二大王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第七十四回 553页)。

例二中用铜斗儿修饰江山,用“铁围的”修饰社稷,例三中用“羊肠”修饰大路,例四中用“卧蚕”修饰眉毛,“丹凤”修饰眼睛,“扁担”修饰牙齿,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生动,更富形象色彩。4、借喻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比。

例如:(1)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第二十三回 167页)。(2)你拿了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第二十七回 201页)。

(3)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第五十六回 417页)。这三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用春笋比喻女子的纤纤细指,更突出了女子的手修长,秀色可餐。将哭丧棒比喻孙悟空的金箍棒,表明了金箍棒的威力之大,再加上孙悟空性急难管教,难怪唐僧会不喜欢。

用豆腐来代替脑浆,形象地揭示了被打死的山贼的惨状。5、强喻 也叫较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

例如:(1)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第五十回 371页)。(2)那厮忍疼挣命,往前一撺,比使风更快(第六十七回 498页)。

(3)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第三十八回 280页)。(4)苍蝇不过豆粒大小(第三十四回248页)。

例一中孙悟空自负自己画的圈可以阻挡妖魔鬼怪的进入,比那铜墙铁壁要强的多,妖魔难以入侵,这也正突出了孙悟空的法力高强。例二中妖怪受疼逃窜,强调比使风更快。

例三中孙悟空夸口自己的手段高深莫测,胜过山高海深。例一和例三也揭示了孙悟空自负和自命不凡的一面。

6、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例如:(1)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第七回 43页)。

(2)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第二十三回 168页)。(3)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沙弄汞,捉影捕风(第二十五回 187页)。

(4)你看他六只手,使着三根棒一路打将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鹰来鸡栅(第三十一回 230页)。(5)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第四十四回 332页)。

(6)果有一个石匣,却像人家槽房里的猪槽,又似人间的一口石棺材之样(第四十九回 363页)。(7)你看他如风吹败叶,似雨打荷花,将他两个赶出水面(第四十九回 366页)。

(8)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麟(第五十七回 423页)。(9)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里烧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第五十九回 436页)。

(10)只听得呼呼吸吸之声,犹如蚕食叶,却似海生潮(死七十二回 534页)。(11)大王却在半空中伸下拿云手去捉唐僧,就如探囊取物,就如鱼水盆内捻苍蝇(第八十五。

5. 唐僧取经的故事,最好多用成语

西游记谚语.歇后语. 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只要有决心去做,必能完成。

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

」亦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 赊三不敌见二:比喻空许的好处比不上现有的。

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3. 一客不犯二主:一件事由一个人承当到底,不麻烦第二个人。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

』」亦作「一客不烦二主」。 4.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比喻人也有走好运的时候,不会永远屈居下位。

西游记˙第七回:「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 5. 马流:猴子。西游记˙第十五回:「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 6.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向人借东西或借钱,能守信用按期归还,以后再借就容易了。

西游记˙第十六回:「『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 作者: 幽静花香若海瀛 2005-10-8 15:1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西游记谚语.歇后语. 7. 君子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过错。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

』只管题他怎的!菩萨著我来迎你哩!」 8. 虎毒不吃儿:老虎虽然凶猛,尚且不吃虎子。比喻人不论如何狠毒,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著我巧语花言,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亦作「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儿」。

9. 龙游浅水遭虾戏:比喻能人处於困境,难以发展,反受庸人的欺凌。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10. 虎落平原被犬欺:比喻英雄在失势时,容易遭到小人的欺侮。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11. 当家才知柴米价:主持其事的人,才知道事情的难。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 12. 上门的买卖好做:别人找上门来的容易应付。

比喻以逸待劳,容易成功。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常言道:『上门的买卖好做』,且等慢慢的捉他。

」 作者: 幽静花香若海瀛 2005-10-8 15:1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西游记谚语.歇后语. 13. 请将不如激将:请人做事,正面的请求不如反面的激发来得有效。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 14.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做了你一天的老师,就得终身视之为父辈。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万望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 15.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经过一番艰苦磨练,便成不了大器。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 16.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抬高对方,助长对方的声势,而低估自己的力量,贬低自己。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大王,怎麽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17.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他人一命,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

比喻救人活命,功德无量。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麽『北斗经』、『南斗经』!」 18.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比喻纵使是亲人,三年不见,也会变得生疏、陌生。 西游记˙第四十回:「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它那里与你认甚麽亲耶? 作者: 幽静花香若海瀛 2005-10-8 15:19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西游记谚语.歇后语. 19.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总要给点面子。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你却也多疑。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千万就我师父一难吧!」 20.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即使强大有力者也无法压制地方上蛮横凶恶的人。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或作「强龙难敌地头蛇」。

21. 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常言道:『鸡儿不吃无工之食。

』你我进门,感承盛斋,你还嚷吃不饱哩!怎麽就不与人家救些患难?」 22.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澈底、完整。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路多嶮峻,我挑著重担,著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 23. 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形容因胜利而得意忘形。

西游记˙第六十一回:「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著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

6. “唐僧上西天

《西游记》中,唐僧出生后,母亲把 他放在一个木盆里,顺水漂流,被一个 和尚救起来,收养在寺院中。

唐僧潜心研究佛法,观世音菩萨指点他去西 天雷音寺取经,以便修成正果。前往 西天的路途遥远,道路艰险,而且鬼怪 横行。

唐僧虽然一心向佛,但是凭一 己之力,还是难以到达。于是,观音菩萨点化了三个人做唐僧的徒弟,保护 他去西天取经,并让触犯天条的小白 龙变成一匹马,当做唐僧的坐骑。

师徒四人加上一匹白龙马,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打败了很多妖魔鬼怪, 才到了雷音寺,取回真经。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了歇后语“唐僧上西天 心取经”,比喻做事锲而不舍,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放弃的 精神。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唐僧取经的比喻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