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前夜 ,赶 集
•浏览 362
中元节前夜
映着远处的街灯,
背静的角落里,
一簇簇的火光莹莹。
纸钱纸衣,
烧给先灵。
思绪随着青烟袅袅,
漫寻辽远的根。
当高楼阔路中拒绝烧包,
将于何处
安置我们的灵魂?
——陈庆魁
背静的角落里,
一簇簇的火光莹莹。
纸钱纸衣,
烧给先灵。
思绪随着青烟袅袅,
漫寻辽远的根。
当高楼阔路中拒绝烧包,
将于何处
安置我们的灵魂?
——陈庆魁
赶 集
提起大集,好多人都不陌生,现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县城、或市里还有每周一次的集市,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商户基本都来自周边的农村,也可以说是自产自销。 在外面谋生多年,最近两年没回家乡,前几天刚回来,因为要和同学相聚,从家来到市里,住在朋友家,昨晚和同学吃饭聊天的时间长些,晚上回来晚点儿,十二点多才入睡。 早上不到八点,还睡意蒙眬,睡梦中隐约听到楼下有嘈杂的叫卖声,像农贸市场一样。便向朋友询问,原来今天是周六,这里有集市。 听朋友说了之后,睡意全无,难得赶上一次大集,起床穿衣洗漱,赶集去。 今天还不算太冷,零下十六度,和前些天零下40多度相比暖和多了,还下了一层薄薄的清雪。 我们一行三人步行去大集,一路走一路说笑,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清脆悦耳的响声。 没走多久便走到集市,也许是快过年的缘故,集市上人潮涌动,有成百上千个摊铺依次摆放在路两旁,规模庞大,长度有一里多地,宽度也有200多米,卖的物品从食品到日用杂货,还有古玩字画应有尽有。相继听到不同的叫卖声,都是用大喇叭喊的,想买什么随着声音 走就可以。 主要以年货为主,鸡、鸭、鹅,牛、羊、猪肉,大多是绿色食品,都是农民自己家里养的,拿出来卖。还有家乡特产,松子、榛子、蘑菇,各种各样的山野菜。因为快过年了,比平常多了些卖对联、卖灯笼、卖鞭炮的摊铺,红红火火的,给整个集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 景。 冻梨、冻柿子、冻沙果也可以说是这里的特产,整筐整筐地摆在地上卖,也是年货中必备的,因为我们北方冬天屋里比较热,零上20多度,空气较为干燥,吃上一用水缓好的冻梨,酸甜爽,无法形容,这种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体会,好多生在南方的人连见都没见过, 更别说吃过了,自然无法想象它的味道。 叫卖声中有一人在喊“正宗东北粘豆包,十元三斤”,我寻声走过去,只见一位中年大姐拉一车粘豆包在叫卖,看我走近了,大姐招呼我说,“这是我亲手做的纯手工的粘豆包,豆包紧实有筋道,姑娘买点不?”我随应答“我不买大姐,我是来参观拍照的,”大姐淳朴 热情,让我随便拍,我拍了两张照片,还和着大姐的叫卖声拍了一个视频发到网上。妈妈知道我爱吃粘豆包,早就给我包好了,埋在雪里冻着,我最爱吃第二顿剩的豆包,用我们自己压的大豆油煎一下,边煎边用铲子压,煎成两面金黄色的饼,酥软香甜,那味道简直堪 称一绝,也是我儿子的最爱。 往年妈妈也会把家里的鸡、鸭、鹅拿到集市上卖。今年养了二十几只鸡,两头猪,因为我们姐弟都要回来过年,一只鸡也没卖,只卖了一头猪,所有的鸡啊,肉啊,都埋在雪地里,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人们创造出良好的储存方式,也是大自然的恩赐,能存放四个 月左右,吃的时候和新鲜的一模一样,不像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存放久了吃着有异味儿。每到冬季来临,冰箱就可以休息了。 现在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腰包都鼓鼓的,个个都买的大包小提,都在准备年货,什么鸡、鸭、鱼、肉啊,还有瓜果蔬菜,该买的都买了,有开车来的,有的直接拉雪爬犁,买满一爬犁拉着回家。 我穿梭在来往的人流中,不是为了买什么年货,而是体验一下这种愉悦的热闹的氛围。 好久没有赶过集了,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赶集,买一些红红绿绿的绸子、发卡、头花之类的小东西。那时候最爱吃的是散称的水果糖,没有包装,因为条件有限,也只能临年赶集才能买一些。现在的糖果种类五花八门,包装艳丽,随时都可以买,我们的味蕾也随着生活 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随着人流走来走去,我东张西望,看看这,看看那,走到一个老大爷面前,想称些鱿鱼回家炒炒,昨天吃同学炒的鱿鱼特别好吃,把我的馋虫引出来了,我问大爷,可不可以微信支付,因为出门匆忙,没带现金,主要是也没打算买什么东西,结果大爷这里不能微信支付 ,鱿鱼没买成,改天再去同学家解馋。继续闲逛,不停地用手机随拍,热闹的集市也吸引了不少和我一样爱好摄影的前来采风,不过人家用的是单反相机。 偶尔会碰到一些熟人,相互打个招呼,问个好,继续走,继续拍,继续纪录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唯美诗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中元节前夜 ,赶 集 》评论列表(2)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