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马夹 ,岁月的过客-火盆

保暖马夹

2015年12月6日,是我主动提出替陪读妻子买菜的第二个周日。这天上午的买菜过程中,穿插了一小段美妙的音符。 当我买完菜往回走的时候,菜市场中一个马夹地摊的喇叭喊话声牵住了我。这吆喝声洋溢着一种特有的磁力,使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与兴奋,想起儿子、妻子可能正需要,我便拨通了电话,征询妻子的意见。她说:“我不需要,要买就给灵子买一件吧。”我立马转身,往回走了约10米远,来到小摊前,左选选右挑挑,终于遴选出一件适合儿子穿的偏暖色调的保暖马夹,XXXL型号的,便宜,仅需付钱20元。瞧!我一手拎着鲢子、豆腐、香菇、香菜,另一手拎着内有鼓嘟嘟马夹的方便袋,像打了个胜仗似的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向陪读租房处迈进……    回到租房住处,妻子笑盈盈地扯开马夹,激动地说:“你还真会买,这颜色不错,适合儿子穿。只是大了。”我立即遗憾地说:“啊哟!是胖了,我去换XXL的,或者XL的!”话音刚落,我便健步回到了小摊前,请摊主帮换了件XL的同色马夹。    “这一次准行!”我自言自语的同时,开始挪步,踏上归回的道途。上午的毛坦厂小镇,天空瓦蓝,阳光明媚。河岸边凉风习习,垂柳依依,虽时令已是初冬,那婆娑身姿,谦恭温婉之态,却丝毫不逊春色。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拿出“步步高”手机,将那婀娜绰约的垂柳、清粼粼浅吟的河水,以及承载着多少家长殷切期望的那座大桥,一同定格在了永恒的记忆与回味中。    儿子从毛中放中学后,等他吃了午饭,我便迫不及待地让他试穿一下我给他买的这件马夹,结果很是合身,他笑嘻嘻地夸奖说:“老爸在这方面也有才能呢!”难得儿子这回也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那当然,我的潜力还多着呢!要知道,一个人的才能是不可估量的,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断地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    “嘿!说你胖,你就喘了……”妻子在一旁冲我噗嗤一笑。

岁月的过客-火盆

岁月的过客•火盆 寒冬腊月天,我年轻时教过的学生,在群里发了一张图片,让我眼前突然一亮。火盆,久违了。老物件,看着火盆,感到稀罕、亲切。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心里也点燃了一盆火。有点兴奋,看着它,我的脑海里喷溅出许多记忆的火花。 火盆过去是北方人过冬取暖的主要用具。现在,在农村中仍然还有人使用。 农村人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放着一个火盆。火盆大部分都是泥土捏制的,也有铁铸的,还有铜制的,官宦人家或者故宫里还有更好的,更精致的。但是我没有见过,我只看见过铁的。 火盆有模样俊俏的,有憨态可掬的。有愣头愣脑的。 外形有方、有圆,还有椭圆的。各地风俗民情不一样,火盆的制式风格也不一样。但是,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追朔历史,火盆也叫“神仙炉”,起源于黑龙江。据史志记载:三国时期就有了。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寒冬腊月的天气,在小屋的热炕头上,放一盆炭火,烤得满屋子暖和。 早晨,人们在大锅里做饭,火盆的炭火就是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烧炭火不能用风箱吹,让它自己燃烧,不冒大烟了,从灶间掏出来放进火盆。在用火筷子摁摁,压实。保持盆火的耐燃性。 一天中有这盆火就够了,晚上做饭时再掏一火盆。家里只能是保持个基本不冷的温度,达不到屋里头热的要求。 热炕和火盆是农村取暖的主要设施。两者相辅相成。 火盆在人们的记忆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 冬天寒风凛冽,窗外雪花飘飞。这时来了客人串门,家里的大人们先把客人让到火盆跟前,说:“快来烤烤手,看这天气冷的”。客套话先从火盆这里开始,嘘寒问暖。 守候着火盆叨唠着家长里短,叨唠着日子、孩子。边说着话,边用铁筷子,给客人拨火堆,让它燃烧旺点。 火盆传递着主人的热情。 记得小时候饿了,在火盆里烤土豆吃。那就是最好的食物。烤土豆,火太旺了不行,火盆的火要过了旺劲,上面是灰,下面是火。用火筷子在火盆里刨个坑,把土豆埋进去。过个把小时,“扑哧”冒个气,。土豆烤熟了,拿出来,在火盆沿上磕磕、吹吹灰土,外焦里软。就根咸菜棒,香喷喷的,令人垂涎欲滴。吃完两个嘴角黑乎乎的。用袄袖子一擦嘴,又玩去了。 现在的孩子们可没有这样的口福了。 家里的老年人,经常坐在炕头上,在火盆上温一壶老酒。就着一点小菜。品着酒香。品味着岁月人生。酸甜苦辣在火盆边上演绎。苦难、幸福、欢乐从火盆上,从酒壶里迸发出来。 火盆的用途很多,能温茶水,能热菜。尤其是在火盆上用砂锅熬豆腐,“咕嘟,咕嘟”地慢慢炖着。熬出的豆腐清香,绵软,滑嫩可口。 过去,农村清寒贫苦,豆腐就是最好的菜,就是解馋的“肉”。 还能在火盆上烤衣服,天气冷,小孩子尿湿的衣服干的慢,就在火盆上烤。妇女用来烧烙铁烫衣服。可谓“一盆多用”。 火盆是有感情的,它带着老一辈人的记忆,带着岁月的痕迹。 大人们盘腿坐在热炕头上,抽烟的人,把烟锅头对着火盆点燃烟。“叭叽,叭叽,哧溜,吸一口”,吐个长长的烟圈。烟味在小屋里缭绕着。故事也在烟雾中开始,狐妖鬼怪,四季农耕,风流艳遇,几辈子的事,天南海北的,在大人们的嘴里不断演绎着。 女人们盘腿坐在炕上,纳着鞋底,像听戏一样,欣赏着男人们的胡咧咧。偶尔,还要插科打诨,刨根问底的呛几句。火盆沿上又磕了许多烟灰。 人们对火盆也是百般呵护。多数人家都把它刷成白色。擦拭的干干净净的。还有在上面雕花描叶,敬若神明。 至今,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办喜事娶媳妇跨火盆的习俗。预示着今后的小日子红红火火,寓意着火烧旺运。 火盆见证着时代变迁,记录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的变化。 如今,火盆成了孤独的窝居者。形迹渐无,逐步地消失了,成了历史文物。 看着火盆的图片,我仿佛看到了过去老百姓生活的场景;看到了顽皮有趣的少年生活。 火盆是泥土捏制的,人们赋予它生命。所以,它是灵物。岁月无情,火盆有义。绵延不断地传递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希望。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一个火盆就是一个故事,它记录下了一个家庭风雨艰辛的历程。 一个火盆就是一处文化,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文明。 一个火盆就是一幅画卷,它记录了地域的民俗风情。 火盆透出的沧桑,告诉了我们落后与繁荣。 历史会给火盆记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别了,火盆。我的记忆中,会将你的图像永存。作者:王志海,河北省赤城县人。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保暖马夹 ,岁月的过客-火盆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