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端午日的比喻句子

1. 描写端午节的句子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2. 描写端午节的句子

1、端午节的时候,老人们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给调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还会挂上漂亮的小香囊,据说是辟邪驱毒的。

2、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3、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5、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6、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7、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8、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9、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1、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12、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13、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一切。我们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刚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15、天灰蒙蒙的,空气是潮湿的,他独自来到江边,面对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16、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

17、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

18、在这里,人们都用了纪念这组字眼。但在事实看来,但无论是哪种由来,端午节都本应是一个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节,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

19、蜇居在城里,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腊肉的……但,我依然会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芦苇,想起那青青地泛着油光的苇叶和娘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20、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21、当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谁吃了这个爱心粽子的时候,哈哈的笑声里,我忽然间明白,曾经那个专属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远包不出来的。就像记忆中的端午节,永远都封存在那个已逝的年代了。

22、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侯,我怀念起故乡的端午节来。

3. 端午日阅读短文中,哪些是场面描写

沈从文的这篇短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端午日这天,人们赛龙舟和赶鸭子的场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上,至于赶鸭子的情况,则在此以后一笔带过、点到为止.

课文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这天,争相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乐场景.在这个重点部分,作者主要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和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又是按照赛龙舟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顺序来记叙的,显得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其中:

第一个场面,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在简单交代了当地端午日的习俗后,介绍了划船的地段和终点,为下文写赛龙舟作了铺垫.“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随意一笔,实则显示了人们对赛龙舟的看重,突出了过节的喜庆和欢乐.“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风淳朴,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显得虎虎有生气.“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真有点儿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锁了门”,表示全家出动,家家如此.“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当官的、当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三个“莫不”相当有分量,充分体现了端午日赛龙舟这个传统活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整个这一段都在为下文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蓄势,让读者从中读到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第二个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准备充分,一点不马虎.“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便使人想起人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运用想像,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

第三个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虽然只写了两句话,但气氛同样热烈感人.

综观这一部分,作者在处理详略的时候,也是有所取舍的.显然,对第一、第二个场面作者着笔较多,目的就是为了渲染欢乐的场面和人们过节时喜悦的心情.而对赛后领赏、庆贺的情况则惜墨如金,进行略写处理.而且,同样是详写的一、二两个场面,写法也不尽相同,如第一个场面以记叙为主,达到交代的目的;第二个场面以动作描写为主,这是由赛龙舟这个活动本身性质决定的,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具体可感的印象.

第2段,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交代放鸭河中的目的.“绿头”“红布”,色彩鲜艳,与喜庆气氛相应.“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可以想见热烈、欢乐的程度不下于赛龙船.

第3段,简述划船竞赛和追鸭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时间很长.在人们的恋恋不舍之中,欢乐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端午节这一天留给人们的快乐却是永远韵味无穷、难以忘怀的.

4. 端午节花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脱去你的外衣,你是那样白嫩,发着淡淡的幽香,舔一舔再咬上一口,我心飞上九2113霄云外,啊,粽子我的至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5261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您端午节快乐! ●☆★别光吃粽子,记得要给丈人、丈母娘送礼物哦! ●☆★闻着粽子的飘香,想起远方的你是否安好?让我们托伟大4102诗人的福多吃些粽子!快快乐乐过端阳! ●☆1653★每逢佳节倍思亲,祝你端午节平安快乐!!! ●☆★粽子该是透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虽然你身体很好,但屈原说:多锻练身体,少打麻将,才能多吃粽子,天天健康。

●☆★喜讯:端午节当天,手机号头两位数字是13的用户,可以到街边小摊版上免费领取粽子,当然,事先要抹上烫伤膏以防被摊主的开水泼到。 ●☆★老妈:从前你会强迫权我吃粽子,而今,孩儿不在母亲身边,用短信编织一个虚拟的粽子送给您,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伤感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阅读端午日的比喻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