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心~清鸣 ,姥姥家的老槐树

刺心~清鸣

浮沉雨绘花鸟间, 离枝咫尺千秋远。 断魂尤为新枝苦, 天涯何人允君还。

姥姥家的老槐树

再十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借用“电讯”和“网络”平台,相互拜年问候!走乡串户去拜年的越来越少了。致使“电讯”和“网络”爆满,人们不得不提前拜年,有的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发信息拜年了,说是“抢先”。电讯、网络借机赚钱“厚”了,可人情冷暖却越来越“薄”了……。亲戚朋友,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就算拜年了。有的楼上楼下住着也不走动了,只打个电话:“老李,过年好啊!”对方回应:“好啊,老张你们全家也好啊!”电话一挂,这新的一年又“拜拜”了!喜欢怀旧的我,总想起小时候过年,那叫个“热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网络,家庭更没有电话和电视。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就是“守岁”,也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时过“子时”(夜间12点),家里人开始由长辈带领先给“祖宗”拜年,也就是全家老小面对祖宗的牌位或画像“上香、磕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也只有“一毛、两毛”钱,由于我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对我疼爱有加,总是拿最高的“压岁钱”——五毛,气的那些表哥们都不愿带我玩了。大约凌晨三点左右,乡里乡亲就开始走家串户拜年了。那时我不明白,每到除夕的晚上,我姥姥家的院子里就撒满了“芝麻杆”。我问姥姥,姥姥说,这代表我们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啊。现在我才明白,是在传递“有人来拜年”的信息。只要有人来,芝麻杆就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家里人就会出门迎接“拜年”的人。来人先给“祖先”拜年,然后再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会端上一杯酒敬他们。就这样,大家来来往往,出出进进,头一磕,相互道一声:“恭喜发财”!满院生辉,其乐融融。有点小矛盾的,只要一拜年,大家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和气生财,和气生财!”想想我姥姥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现在我的心里还酸酸的。是它见证了我苦辣酸甜的童年。每到过年,我老爷就要在那棵老槐树的最高枝杈上绑一根高高的“杆子”,在最顶端绑上一个小“滑轮”,大概从“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开始,姥爷就把一盏“玻璃灯”挂在绳子的一端,慢慢拉动另一端,“玻璃灯”缓缓升起,直到老槐树的最高端,一直照到第二天天亮,到下午再把灯放下来添上油,晚上再送到树上,就这样一直点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如此。我姥姥家叫“邵家庄”,所以“邵”姓是大户,占全村三分之二多。每到快过年了,就有人到各家各户收“灯火钱”。十五的晚上,人们用“高粱秆”扎成“三脚架”,中间挂一盏纸“灯笼”,在大街上大约五十米放一盏,放眼望去,煞是好看。大人们说,不管是树上挂的“天灯”,还是“路灯”,都是给各路神仙照明的。后来,全国“动乱”,“破四旧”象一股污黑的“阴霾”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过年也成了“革命化春节”了,不许放假,不许亲人团聚,更不许“磕头”拜年……说起“老槐树”,还有个插曲啊。老槐树一到春季,满树“银花”,雪白、雪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老槐树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姥姥将槐花摘下来,洗干净后,再掺上点“棒子面”,放到锅里蒸,蒸熟后用“蒜汁”一拌,那叫个好吃啊,现在想起来都想流“口水”。后来连叶子都蒸“菜饼子”吃了。还没到秋天,老槐树就成了“秃老头”了。可怜啊,我最爱的“老槐树”,悲哀啊,六十年代的“臣民”们……..春雷一声震天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又看到了久违的老百姓笑脸。那时我已到廊坊发展。听老家的表哥讲,过年大家又开始“磕头”拜年了,而老槐树像是焕发了青春,花开的更多,更白了!时代进步了,亲情应更浓,大家还是用真情拜年好啊,信息最好自己写,哪怕就一句:“过年好!”也能让人心里暖暖,转发的“拜年话”少用吧。每到过年就想起了我姥姥家的“老槐树”,是你让我生存下来,是你让我懂得了人间冷暖,是你教我不要忘记“亲情”。老槐树,我真的好想你……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励志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刺心~清鸣 ,姥姥家的老槐树 》评论列表(2)

  • 匿名用户 2021-02-13 16:46
    正能量的句子
  • 匿名用户 2021-02-14 00:03
    悲伤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