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优美句子摘抄
1. 美的历程的经典段落摘抄
已解决问题 收藏 《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 段落,美的历程,句子 迷﹨﹑惘 ﹏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 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已解决问题 收藏 《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 段落,美的历程,句子 迷﹨﹑惘 ﹏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 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具体的历史充满偶然,包括个人才能的偶然,从来不可能像理论逻辑那样整齐。
2. 美的历程经典段落
已解决问题 收藏 《美的历程》里面的经典的论述,要句子或是段落标签:句子 段落,美的历程,句子 迷﹨﹑惘 ﹏ 回答:1 人气:1 解决时间:2008-08-29 14:50 如果承认《美的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有深刻的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思想不关涉其他什么东西,而只是关涉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它表明了从孔孟老庄思想的建立到以《红楼梦》为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其中具体地显现在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这些人身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运是由"天人合一"所规定的。儒家、道家以及以后的禅宗都是这样一个"天人合一"不同维度的阐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样,使中华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例如,那些没有摆脱原始文化的种族仍沉浸于万物有灵的迷信之中,同时,那具有基督传统的西方相信天是上帝的圣殿,地是人们的住所。但是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的是另一种境界,即人生存于天地,赏玩于山水,并寄情于自然。它贯穿于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之中,并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态度。这个"天人合一"规定了中国精神的整个历史。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荣和晚清的没落正是此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最后,引用《美的历程》一书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语句: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具体的历史充满偶然,包括个人才能的偶然,从来不可能像理论逻辑那样整齐。
3. 急求《美的历程》摘抄加点评,300字左右,越多越好
本人想当初暑假自己写的,希望能帮到你~
浪漫与现实的交融
——读《美的历程》之楚汉浪漫主义有感
静静地阅读,我徜徉在楚汉的浪漫主义之中,无论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那充满着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的巫术文化体系,还是秦承汉制、独尊儒术的汉朝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所表现出的古拙的风格与特点。
然而细细阅读,你不禁会发现,楚汉之风不能仅仅称之为浪漫主义之风,其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存的,二者相融,各取其长,只是那浪漫之风过于耀眼,使人们忽略了隐藏在黑暗角落边的现实主义。
楚地的浪漫主义源于中国南方社会的远古传统,代表人物有屈原、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当中国北方逐渐受到儒家、道家思想的宣扬而脱离了原始文化之时,南方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巫术文化与传统,它们经由庄子哲学的升华与屈原美学的美化,逐渐地步入了成熟的阶段,孕育出了楚地特有的浪漫主义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充满了想象,幻想色彩的浪漫主义空间里,不正存在着一个与浪漫相对的现实的自我,让我们看到一个执著、顽强而略带忧伤的真理的追求者?《离骚》中那如同原始神话般的浪漫想象,那炽热深沉的人格与情操,虚实之间,浪漫与现实之间,构成了美妙的文学,酝酿出了楚地浪漫主义之美。
经过数年的楚汉之争,楚地的浪漫主义文化并没有随时间的变迁与战争的纷乱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汉朝从许多方面承袭了、延续了楚地的浪漫主义传统。毕竟,汉也起源于楚地,汉代将楚地文化稍作改进,在原先过多的浪漫主义之中加入了现实主义,其实际、实用性更强,如汉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汉赋。无论是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还是班固的《两都赋》,都体现了汉赋极力运用夸张、铺陈、排比等手法,将文学堆砌的功夫发挥到极致。其中不乏大量描绘景物华丽、宏大之语,极力夸扬,气势恢弘,仿佛天上人间,带有些许浪漫的色彩,但其文字所描绘、修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回归现实,也不像之前的楚地文化,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再看壁画与雕塑,壁画已不再是伏羲、女娲等神话人物的承载体,而是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为一幅繁多、热闹的生活图景:人们耕种、劳作、生产、冶炼,生动而逼真。而汉代雕塑,大部分还较为粗糙,没有圆润、细腻、灵动之感,没有细节描绘,没有装饰,也没有个性表达,有的只是笨拙的外形,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却流露出一种古朴、实在、饱满的美。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简洁、粗犷、生动的外形,使人隐约感觉到其中萌发着一股运动的力量。它的简约外观诠释着浪漫主义所赋予的美丽韵致,而整体性的运动之势、力量之感,又突出了现实主义的重要作用,如汉代铜塑“马踏飞燕”就是二者相融的结合体,集气势与古朴于一身。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从初期的浪漫大于现实,至后期的现实高于浪漫,抑或是浪漫现实各占半边天,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直相互依存着,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是一个神奇的、完美的组合,两者看似是两个不同的,截然相反的对立面,看似矛盾,却有共同之处,能够彼此相通、相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人们的审美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文化艺术的内涵。正是二者间的矛盾铸就了虚实之间的美,铸就了那份别样的楚汉风韵之美。
4. 美的历程经典论述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5. 有关美的美文摘抄
论美 弗兰西斯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6. 美的历程主要内容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这本书我读过,确实很浅显易懂,而且是种美的享受.。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美的历程优美句子摘抄》评论列表(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