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辛弃疾名句赏析

说到中国文学史上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人物,可能非辛弃疾莫属了。同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乏豪放之作,但他终究是一个文人,他的豪放多是豁达超脱的心情的表现,语言文字上的豪迈洒脱。但辛弃疾就不同了,辛的豪放是骨子里的慷慨悲壮,生活中的激情飞扬。因为他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他是一个真正经受过血与火考验的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文学方面,他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被后人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的词向来被称为“英雄之词”,因为他更是一个抗金战士,他的一生,始终在为收复大业努力。他的前半生,就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曾经带领五十人深入五万敌人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那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但是,南宋政权的懦弱和妥协,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最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于一个以抗金、以光复中原为人生目标的战士来说,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所以,辛词的特点,既有充满报国热情的奔放和慷慨激昂的基调,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悲哀无奈。下面小编精选了26句脍炙人口的辛词名句,这里几乎每一句都能震撼人的心灵,每一句都令人热血沸腾,血脉偾张。这些很多也曾是我们激情朗诵过的,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吧。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见青山多妩媚

9、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2、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

1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1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代人赋》

16、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破阵子 掷地刘郎玉斗》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17、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18、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

19、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20、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21、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22、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 汉水东流》

2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24、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25、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洞仙歌 丁卯八月病中作》

26、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南暖日摆桃万棵。西凉月影飘百叶,北寒時出香十村。

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圆元宵节快乐!谢邀。

宋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词中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就是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了。

至于词中所形容的逛上元节赏花灯的关于香车美人的描写其实都是为最后于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而做铺垫的。

一个风度翩翩的大才子漫步于上元节的街头灯影里,即使那灯会再热闹,那灯光再辉煌他也是心不在焉的,他是希望于灯会中看见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是臆想也是触动,臆想着心上人戴着金钗玉昝笑脸盈盈,香气袅袅的迎面走来,然而街上那么多精心打扮的女子哪个都不是自己的心上人。失望之情可想而之,更是越发触动自己的思念之情了。

想想那时是没有电的,绝不可能有如今的火树银花不夜城的景像的。也是没有手机的,不可能像现在的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也可以聊天问候的,鸿雁传书也不是如今的快递那么的神速的。况且那时的女儿家是不能轻易出头露面的。除非节日父母开恩允许女儿放风一回,足见有情男女见面的机会的可贵。

灯火阑珊处这一句与前面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开始的满街灯火到临近熄灭的过程就有热闹散去街清意冷的意味了,其潜台词就是失望和惆怅。

然而却意外的看见了她。在就要熄灭的灯火的照映下那心上人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出现在他的面前。没准儿他的心上人也是在苦苦的寻觅之后外的看见了他呢。整个诗词给人的感觉就是思念之苦,寻觅之难,爱情之美,而热闹的灯会是给美好的爱情罩上了一层美妙的光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怎么赏析

写着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四十八岁了,在古代四十八岁已经可是说是进入暮年了。

但是他一生想到收复的北方河山的计划一点进展都没有,而自己也是赋闲在家,壮志未酬。而读书的时候读到史记李将军列传更是让他郁结难舒,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如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自从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很多的文人雅士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都用评论史记里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最常见的引用人物就是李广。

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里面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维在他的老将行里面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刘克庄在他的沁园春里面写道: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

还有很多,不管如何描写李广,关于李广最初的形象就是源自史记。

词的上片写的是对李广一生的故事,包括灞陵醉酒,李广射虎以及李广因为迷路自杀之后天下痛苦,还有太史公关于李广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可能灞陵尉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年老的时候还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闲居田园。

下片是对李广德感慨,有李广的一生不如意联想到作者自己的遭遇,最后悲哀收场。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不过是词人的无奈之举,朝廷不重用,只能够自己找些事情来做,聊以宽心。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汉代开拓边疆,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这哪里是在写李广啊,这是他对于自己遭遇的一种愤慨,一种哀怨之情。

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当中挑是什么意思

古代照明用油灯,里面会有一个灯芯,灯芯快灭了就要往上挑一下,拨一下,把灯芯加长一点,这样就可以更亮一些。挑灯看剑其实就是灯太暗了,挑一下灯芯,借着灯光看剑。

怎样赏析辛弃疾的宋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词作者辛弃疾主张抗金,却受到投降派排斥,不受重用,曾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市)家中闲居。这首词就是他这时经过当地博山时写在墙上的。

这首词的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这里写作者少年时期,不谙世事,不知道愁是什么滋味,却喜登上层楼,勉强言愁。由此可见,作者少年时期,言愁而并无愁。

这首词的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写辛弃疾深受投降派排斥与迫害,空有一腔抗金救国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他悲叹道:“而今识尽愁滋味”。可是,这是郁结在心里的愁绪,他向谁诉说呢?又有谁倾听自己的诉说呢?他回想自已的抗金主张,收复中原的宿愿,不仅没有被朝廷重视,反而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如今投降派仍然控制朝政,容不得他的主张,还是不说为好。“欲说还休”是说虽然想说,但是还是没有说,可见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愁闷与纠结。他满腔愁闷,却无人诉说,只有找个话题。“却道天凉好个秋”,也就是说:我只能说,天凉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秋天呀!不难想象,作者此刻言不由衷,强作欢颜,愁苦依然写在脸上。

这首词的艺术构思极其巧妙。作者少年时无愁,偏要“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不得言愁,反而说:“天凉好个秋”。这般“欲说还休”,言不由衷的艺术构思,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愁闷及纠结。

你最喜欢辛弃疾哪首词?为什么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境界之一呀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既好玩,又有知识含量。

辛弃疾:杀敌杀敌杀敌!不如归去!

宋朝词人中的大英雄,是宋朝大英雄中的大词人。能将这二者集于一身的,唯辛弃疾一人而已。所以,他是人中之雄,词中之龙。

他年幼时随着爷爷在金人占领区偷偷勘察地形,为光复做准备。他成年后带着一腔报国热情,带着高超的谋略与才情,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回归祖国,并在千军万马之中,带五十兄弟,独闯敌营,带回叛徒张安国,书写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精通军事,心怀收复中原之志,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换来的却是朝廷主和派的嫉妒与打击,无奈隐居,假装不问世事,实际上,失意英雄心中充满了彷徨与苦闷。于是写下充满激愤与失望的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看完这些,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

辛弃疾是不世出的英雄。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泪,无非两种。一种是为国家民族沉沦而下泪;一种是英雄失意报国无门之泪。其他,英雄无泪。

在这首词中,这两种泪汇到一处,深沉地体现了辛弃疾的悲愤。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在生命终结之前,他不会放弃,永远保持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梦想,永远保持着苏东坡般“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

我们来看这首词: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中国文字是有味道的文字,是自带意境的文字。郁孤台,本身就包含了寂寞独孤的意味。要是郁孤台叫逍遥台,叫快活台,则辛弃疾不会在词的开头,就用了郁孤台的名字。因为,郁孤台对大宋来说,既是耻辱之地,因为宋朝军队曾经在此被金人大败,这是充满意味深长的耻辱的暗示之地。

上文说过,辛弃疾的流泪肯定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流。他感叹宋朝国运衰落,愤恨金兵的猖狂,于是才有了“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悲愤之词。词人喜欢用流水来描绘愁思。所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此处,辛弃疾同样是这种用法。

辛弃疾是壮烈的爱国者,以至于他在临死前都大叫三声,杀敌!杀敌!杀敌!面对中原失陷的局面,辛弃疾远望中原,但是故国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所以,辛弃疾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上说长安被群山遮蔽,但实际上是暗示祖国的沦陷。类似于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但要是辛弃疾一直沉沦下去,他就不是那个词中之龙了。辛弃疾毕竟是同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大师。在词的下阙,辛弃疾进入了豪放的模式。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是阻挡不住流水的力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情绪转向昂扬向上。

但辛弃疾的风格,就是一顿三挫,极尽深婉之妙。在词的最后一句,辛弃疾感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懂得这句话,就懂得了辛弃疾这首词的妙处。开头是深沉哀痛的,最后用江晚的暮色,来体现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当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的时候,人的情绪就会变得哀怨。如果在暮色四合的时候,听到鹧鸪的不如归去的叫声,就更加哀怨了。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表面上是写鹧鸪的叫声,其实何尝不是辛弃疾一生的追求呢?

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梦想回到北方的一生,就是梦想跨上战马横戈四方收复中原的一生。在所有的梦想之路都被堵死的时候,辛弃疾,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真正进入了末路。所以,这首词是如此的伤悲,这也是英雄无路的悲叹啊!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精选散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破阵子辛弃疾名句赏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