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情洒乡邮路 ,望画忆昔

389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

我的岳父-情洒乡邮路

我的岳父•情洒乡邮路 说起我的岳父,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知道,他是个老乡邮。可以说,在那一带也是闻名遐迩。 那条乡邮路上,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座山头,都流下了他的汗水。山山水水,沟沟壑壑,都有他留下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与世隔绝的深山沟里,人们唯一的通讯方式就是信。村里送信的人来了,那是件大事。 一会儿功夫,全村人都知道了,村里人有嘘寒问暖的,有打听消息的。有托捎口信的,来信的人家,接到信件兴高彩烈,高兴的合不拢嘴。不识字的,赶紧请人代读。不会写字的,急着请人代写回信。 那个时侯,人们有了非常紧急的事情,才会跑几十里地,去公社所在地邮局发电报。 日常通讯方式,就是电报和写信,没有急事,是不打电报的。普通的方式都是写信。 不管是千里万里,一封家信报个平安,一封家信诉说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一封信承载着百姓的千斤重托。 一封信承载着千家万户的联系和希望。 一个乡邮员,就是那一片儿老百姓的希望,一个乡邮员,就是联系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桥梁。 我了解岳父,是从第一次和他喝酒开始的,那次我醉的稀里糊涂,吐不吐不知道,蒙头在土炕上大睡了一下午。 窗外的几个小姨子,爬在小窗户眼上往家里眊。岳父看她们一眼,她们跑开了。 过一会儿,又爬在窗台子上往里看,叽哩哇啦地笑着。估计是在看我出洋相没有。那年我二十七岁。 喝酒时,和岳父聊天,得知他十七岁那年,从村里去本县龙关辛窑子铁矿干活。 一九五五年,他十九岁时。被选拔到龙关邮局工作。任务就是跑乡邮。从那开始,他走上了漫长的乡邮路。 那时,没有公路。从龙关到东兴堡的集宁堡、大庙子村,这是一趟路线。 还有从龙关到大海陀的闫家坪一趟线。两趟路线都是走弯弯曲曲的山村小路。不是过沟过河,就是翻山越岭。 一个人有时要背着三四十斤重的邮袋,步行从龙关出发。沿途送达到路线上的每个村子。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炎热,就连冬天大雪封山,都挡不住他的脚步。 他顶风冒雪,克服重重困难,雪地里留下了,他艰难行走的长长脚印,滑倒了爬起来,摔疼了自己揉揉,顶着风雪,含着泪水。一个人每天孤独地行走在寂寞的乡邮路上。 再艰难他都把信件及时地、安全地送到老百姓的手上。 他送去了喜讯,送去了乡愁,更送去了合家团圆的渴望。 乡邮路上,他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冷干粮、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手臂上,脸上经常被毒蜂蛰痛,鼓起大包。 羊肠小路上,雨后太阳出来了,毒蛇常常在路边的石头上晒太阳,毒蛇当道,你一不留神,就会被毒蛇咬着。 披风沐雨,餐风露宿,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时侯是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出发,披着晚霞归来。 一边喝酒,一边叨唠话。岳父说:他们那个年代条件太艰苦了,连个自行车都没有。就靠两条腿走。 他每天起五更,从龙关出发,走四十里路,赶到雕鄂吃早饭,然后继续赶路。两道深沟从龙关到集宁堡、大庙子村,隔几天换成从龙关到大海陀姜庄子、闫家坪村。 背着报纸、信件,还有五斤以下的包裹。当时规定,五斤以下的包裹,由乡邮员背着送达。 他两天一个往返。在目的地的村里住一夜,在老百姓家吃派饭。第二天返回。一趟跑下来,往返一百五、六十里地。 有一次走到半山腰,突然雷声闪电,瓢泼大雨不期而至。 他躲在大树下,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但是报纸、信件没有湿,他用雨衣包裹住了邮袋。他视邮袋为生命,宁可自己受罪,不能让邮袋受损。那种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在他的身上,我读懂了什么是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自己所能帮助有需要的群众。 他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让奉献成为习惯。他待遇不高,却安之若素。 我佩服他笑对困难,笑对人生的乐观主义态度。 一个乡邮人,用他对乡邮事业的忠诚和爱,诠释了在乡邮路上的一切。 他步行跑乡邮七年时间,走了大约十七、八万里的路,相当于好几个万里长征。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邮递员骑上了自行车、摩托车。 他记得,第一次骑摩托车回到村里,村里人叫它“电驴子”,好奇地围着观看,摸摸这,看看那,认为新鲜,奇怪,铁疙瘩能跑? 后来,岳父以他的忠诚、老实,被上级调去当机要员,押运、递送机密文件和公文。 每天往返在从赤城至怀来县之间。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那趟邮路上,他为老百姓办了数不清的好事。 那时侯交通不便。沿途的熟人多,经常托他捎东西,寄信件。他都在不违反纪律的情况下,尽力而为。 如今已是的耄耋之年的岳父 ,提起当年,依然是那样的深情,眼睛里泪花闪闪。 由于长年的劳累,负重走路,他已积劳成疾,现在两条腿迈不开步,每天艰难挪动。 成千上万的老乡邮人啊, 谁知道你的往事? 谁知道你们的艰辛? 谁又知道你们风烛残年,被病痛折磨的可怜。 岁月无声,人生有义,多少年过去了,我相信历史一定会记得这些默默无闻的乡邮人。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些乡邮人。 有一天,陪岳父出去吃饭,在饭店门口,碰到了一位雕鄂人,他退休前曾经在大海陀当过书记,在那一带工作过,他握着岳父的手说:“嗨,陈华民,当年跑乡邮,那么精干的小伙子,背着大包,如今——。”话没有说完,泪花早已湿透了眼眶,——。 说明老百姓心里还记得当年的乡邮人,还记得那条早已消失的乡邮路。 岳父的那颗赤子心,依然深情地,记着那片熟悉的土地,他曾经,几次梦走那条熟悉的乡邮路。 他深深地怀念,那些朴素而厚道的乡亲们。 怀念那艰苦而温馨快乐的岁月。作者:王志海,河北省赤城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张家口诗词协会会员。二0一八年三月十日。

望画忆昔

秋后的晚上,我吃好晚饭,从住宅出发,散步二公里多,到了被朋友们戏称为“老特务新点子工作室”的会客室。也许有人会问:为何称这个看似贬义的名称呢?其实这与我的经历有关,一是我曾在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的特务连服役,战友群里,称我们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兵的人为老特务;二是我在单位里策划了多起正能量的宣传,多位笔下的人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位民警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接见。为了在八小时外健康生活,我把一套位于商务大厦的房子,设为会客室,偶尔与战友、同学、文友等喝茶、聊正能量、练书画等。我给朋友俞强打了电话,邀请他来看看我买的宣纸质量如何。他答应马上过来。俞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八届全委会委员、诗创委成员、市十届政协常委。他的国画还得过中国作家美术作品最高奖。我又给十多年前就爱好国画的老同事,市公安局的裘迪辉大队长打了电话,问他在干什么。正在家的他知道我在会客室,带着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儿子也过来了。他们先后来到了会客室,我正要泡茶,听到了敲门声,开门惊喜: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百安博士和夫人来了。原来,俞强来前与他通过电话,问他有否时间到我处来坐。他因与夫人正有事,没有明确答复,为此,俞强也没向我说起此事。俞强、孙百安先后在宣纸上试画。裘迪辉等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师运笔,他不时地请教技巧。二位大师让裘迪辉也试画,他推辞一番后,“班门弄斧”了。孙百安边看边说:笔有灵性,笔有灵性。等裘迪辉完成作品,他还在裘迪辉的画上题名签字,以示鼓励。俞强夸裘迪辉是公安的文化人才。我望着裘迪辉作画,突然想起了10多年前,我们一起工作时,他威震警坛的往事。他是1996年8月,从省警校毕业后,分配进入市区派出所,与我同事的。我们所后来发展为编制人数最多的全国第一大派出所。他后来调往其他派出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教导员、镇党委委员兼所长等。那年,裘迪辉经过数月艰苦侦查,摸清了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湖南益阳籍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该案被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列为督办案件。市公安局集中兵力,抓获团伙成员43人,破获贩毒、组织卖淫、寻衅滋事、抢劫、非法持有枪支弹药、非法私藏枪支弹药等案件60多起,主犯被判处死刑。当时,我写了通稿《益阳帮覆灭记》,全国许多媒体报道了这战绩,极大地展现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良好形象,裘迪辉成了破案明星。那一年的一天凌晨,市郊发生伤害致人死亡案件,我作为值班领导,调动五个警务区值班人员,授权裘迪辉组织他们侦破,天亮前,涉案人员全部被抓获,后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那年的一次值班时,一医院建筑工地发生伤害致人死亡案,我指派裘迪辉侦破,他说:已把嫌疑人抓获了。我说:开什么玩笑?他说:我在街头巡逻时,看到这人可疑,口头传呼他到所,他交代了在医院工地打架一事,他可能就是伤害致人死亡的嫌疑人。后经进一步查明,此人正是伤害致人死亡嫌疑人。我们共事了近八年,见面机会少了,但从未中断联系。有一次,我听说他破获了一起百万名画被盗案,而此时,中国警察网正在开展“警察故事擂台赛”,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我在第一轮有幸入围。第二轮时,我写了《文武双全裘迪辉,智破百万名画案》,进入前六强。最后一轮,我得了二等奖。愿文武双全的裘迪辉,带领队伍在侦察破案、警营文化建设等方面跃上新台阶。(作者杜跃清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全国公安作家协会等会员,被编入《新中国66周年文艺名家名典》。写的数千篇纪实故事、微型小说、散文等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作家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及一些文学杂志等发表,有些作品入选有关书籍或获奖。)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唯美诗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我的岳父-情洒乡邮路 ,望画忆昔 》评论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