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句子佛教

222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

1. 来段感悟人生的佛经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 我要找感悟人生的佛经

佛说演道俗业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菩萨无数。四辈之众。

天龙鬼神阿须伦会。 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

出舍卫城行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

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

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复以何宜化众生耶。 佛言。

善哉问也。开发曈曚将来学施。

佛言。财有三辈。

一曰下财。二曰中财。

三曰上财。 何谓下财。

有人治产积聚钱财。不敢衣食不修经戒。

不能孝顺供养二亲。不乐随时给足妻子。

欲其消息充饶饱赐。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

抱愚守惜如蜂爱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

不好布施种福为德。心自计常不虑对至。

合者必散祸福自追。贪慕身地不觉恼恨。

咄嗟没过入泥黎门。其身缘食四大虺盛。

神寄其中假号为名。羸弱犹化危脆不固。

不解非常倚世之荣。心怀万忧谓亦长生。

心存吾我不达悉空。三界尚虚况人物乎。

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

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

恩情归流与共同欢。妻子如是也终无私行。

瞻视奴客眷属徒使不令饥乏。不信死后当复更生。

谓死灭尽归于无形。供孝所生念乳养恩。

给足妻子恋恩爱情。瞻视仆使欲得其力。

不能奉敬沙门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

后当得福与众殊特。是谓中财。

佛于是颂曰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

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

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

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

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

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

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

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

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

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

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

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

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

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长者。

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闻。

二曰缘觉。三曰大乘。

何谓声闻。畏苦厌身。

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四大犹虺五阴处贼。

坐禅数息安般守意。观身恶露不净之形。

畏色欲本痛想行识。怖地狱苦。

饿鬼之厄。畜生恼结。

人中之难。天上别离。

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

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

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

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

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

佛于是颂曰 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 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 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 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 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 佛告长者。缘觉者。

本发大意。为菩萨业。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

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

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

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

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

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观十二缘欲拔其原。

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

所以者何。用不达故。

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

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

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

佛于是颂曰 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 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

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

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

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

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

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

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

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

佛于是颂曰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给诸穷乏。

二曰 不择豪劣行轻重心。 三曰 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众生。 佛于是颂曰 布。

3. 请大家来几句很有哲理的禅语,佛语

1、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静禅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9、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10、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2、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3、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4、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5、静心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17、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8、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9、幻灭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0、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4. 求《佛说人生》日志

佛说人生(一)我问佛:“为什么我常常感到痛苦?” 佛说:“因为你欲望太强。”

我又问:“什么是欲望?” 佛说:“欲望让你总是不满足现在;总想要得到更好的;希望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幸福的美满的,而因此患得患失举步不前。” “那怎样才能没有痛苦?” “摒弃欲望,终是极乐。”

我疑惑了:“既然欲望是不满足现在想得到更好的,那我所追求极乐也就是一种欲望。但是要到极乐却要摒弃欲望,如果欲望都被摒弃了,还追求什么极乐?如果不追求极乐了,欲望也就不用摒弃了,就成了佛所说的苦海无边,也就是说人生就是苦海,亦无快乐幸福而言。

可是即无快乐幸福,那就不存在要追求更好的欲望,一旦欲望不存在了,极乐就出现了,以此推知极乐就是苦海。乐既是苦,苦既是乐,这就是人生。

那我所希望的没有痛苦,就是希望没有快乐吗?” 佛沉默了…… 我迫不及待:“佛呀,你不是苦渡众生吗?为什么不能给我启示?” 佛慢慢道:“既然你已经领悟了,又何须我的苦渡?人生就是两极,乐是苦,苦是乐;成功是失败,失败也是成功;第一是最后,最后也是第一。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苦你不知道什么是乐;没有失败,你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没有最后你永远不能成为第一。

这就是人生,没有真正的苦乐和成败,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心,欲望就是你的心,当你的心态平稳了,欲望就没有了,生活不变,而极乐却到来了。” 我想想还是不解:“那心要如何才能平静呢?” 佛悄悄离去,在祥和的佛光中回荡着:“佛海无边,慢慢去领悟吧,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二)一天,佛的弟子问佛,怎样才能成佛,佛看看天,又看看地,最后将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驾云而去。他的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便坐在地上苦苦参禅,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佛问他,你是谁?弟子说出了自己的法号。

佛微笑着离开了。他的弟子还在参禅,其间花开了又落,蝶儿几次完成了蜕变,佛又来看他的弟子,问道,你是谁?他的弟子说,我不是我,我即是我。

话刚说完。脚下一团祥云升起,成佛而去。

本人没有读过佛经,但略通佛理,有人说佛是虚幻的,但谁又能说你的心中不曾有过佛呢?你对事业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生的梦想难道不是你心中的佛?! 佛说,无我即是有我,世间万物就在有与无之间变换,在得与失之间转移,这看似简单的有与无,却构成了宇宙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美美丑丑,这之间的佛理,又怎是我们凡人所能参透的呢?纵便参透了,我们又有谁能放弃得下?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放下的又岂是一个浅浅淡淡的屠刀?那或许是你的财富,你的贪欲,你的功业……当我们割舍不下的时候,我们就永远是一个凡人而已! 佛在菩提树下跌坐羽化,那是一个大放弃,是一次大割舍,唯有放才有得,得而知放,放而复得,在反反复复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轮回,更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轮回与提升之中,我们会恍然大悟,得即是失,失即是得。道家也曾讲过无欲无为,儒家也曾说过“中庸”。

构成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意识竟不约而同的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无上的佛理,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佛、道、儒的思想其实就是对人性的阐释。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所谓佛、道、儒只是一种假借的依托,实则在告诉人——在天地之间的人——的生存法则! 人性释然!这无疑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放”!要放开,要放松,要放弃;要放怀,要放心,要放情! 如果我们能试着这样去做,我们人人都是佛!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

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佛说人生八苦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佛虽然总结得精辟,毕竟不是红尘中人,未知这些并不是苦之尽头。

生:生是一个轮回的开端,在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的刹那他是无知的,无知才是最快乐的,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生是一个无从选择的起点,面对的将是巨大的成长压力和社会责任,在生的那一刻就被安排了不快乐的结局。 老:英雄老矣,美人迟暮,无可逆转的自然更替而已,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青春的磨损、红颜的消逝都给了那个不懂你的人,岁月刻画过的容颜和饱经风雨沧桑的心无人再读。

病: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一病,以当今的医疗水平,非是绝症自然药到病除,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病在异地他乡,哀卧病榻无人问津,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寥远比生理上的痛楚更难排解。 死:人生在世,区区百年而已,终究难逃一死。

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神志清醒却欲死不能,时时刻刻须面对着死神的黑色羽翼,在恐惧和痛苦中煎熬。 怨憎会:谁不曾为一些鸡毛蒜皮怨憎别人或被人怨憎,这种感情再正常不过了,虽然会给人带来不友善的心理暗影,可也都属于自作自受的。

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怨憎自己,让恨意蒙蔽了爱心,以己为敌,自暴自弃;以社会为敌,无可救要。 爱别离:与所爱之人分离,虽是痛苦可也短暂,科技昌明到如此地步,时空地域的限制形同虚。

5. 我要找感悟人生的佛经

抱愚守惜如蜂爱蜜。

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天龙鬼神阿须伦会。

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不解如来色身所现。

因世愚人不识大道。观十二缘欲拔其原。

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求无为乐泥洹之安。

但自为己不念众生。用不达故。

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心存吾我不达悉空。

三界尚虚况人物乎。轮转无休如狱中囚。

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是为声闻学。

菩萨无数。四辈之众。

供孝所生念乳养恩。给足妻子恋恩爱情。

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当得福与众殊特。

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于是颂曰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佛告长者。

其大乘学。佛于是颂曰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佛告长者。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

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

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

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

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

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

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

一曰下财。二曰中财。

佛言。财有三辈。

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

瞻视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门道人。

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

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

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合者必散祸福自追。

贪慕身地不觉恼恨。断生死流不能反原。

尽生死本故为现身。不解非常倚世之荣。

心怀万忧谓亦长生。上财业者。

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

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缘觉者佛说演道俗业经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多所慈念多所安隐。

诸天人民皆得蒙度。常执小慈不兴大哀。

倚于音声不解空慧。恒瞻颜色不令怀戚。

出不犯禁入不违礼。不信死后当复更生。

谓死灭尽归于无形。四大犹虺五阴处贼。

坐禅数息安般守意。三曰大乘。

何谓声闻。不能孝顺供养二亲。

不乐随时给足妻子。三曰上财。

何谓下财。怖地狱苦。

饿鬼之厄。天上别离。

不可称计。醍醐最柔特妙。

其自安身愍哀十方。犹如牸牛食刍出乳。

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畜生恼结。

人中之难。布施所乏使成道德。

恣讲经典并化痴冥。消息奴使不令穷匮。

不妄挝骂加之慈愍。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

道慧无形等如虚空。造行清白不使污染。

恭敬尊长谦逊智者。给赡妻子常令备丰。

除诸邪念修以正治。奉四等心慈悲喜护。

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不好布施种福为德。

心自计常不虑对至。等而无异。

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

佛于是颂曰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 布施给诸穷乏。

二曰 不择豪劣行轻重心。三曰 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众生。佛于是颂曰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佛告长者。

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 守口护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礼节。三曰 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众生。佛于是颂曰常护身口意 心坚如太山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礼节不愿生天上 释梵转轮王则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佛告长者。

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 若骂詈者不计音声。

二曰 若挝捶者计如无形。三曰 若毁辱者谓如风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怀大哀。佛于是颂曰挝骂令默然 自计本无形设有恨意起 心辄还自止和心颜色悦 众人咸恭敬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佛告长者。

精进有四事。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废。

二曰 宁失身命不违道教。三曰 勤讽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广欲救济诸危厄者。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宁自失身命 不敢违道教诵习深经典 不以为懈惓救济众危厄 不使心怀怨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

一曰 乐习精修闲居独处。二曰 静身口心令不愦乱。

三曰 虽在众闹常能定己。四曰 其心旷然而无所著。

佛于是颂曰恒好于精修 志闲居独处静其身口意 未曾念愦闹数处众乱中 心定无忽变一心见十方 道慧起神足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

三曰 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五阴本无根 所著以为名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二曰 了痛痒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马。四曰 晓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识如幻。六曰 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

佛于是颂曰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思想犹野马 生死若芭。

6. 请大家来几句很有哲理的禅语,佛语

1、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3、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4、静禅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6、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7、梵净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9、乐园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0、净土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1、礼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2、心尘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3、四季 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沙门 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15、过客 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过堂 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静心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幻灭 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23、晨钟 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梦幻泡影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25、刹那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27、神游 佛曰。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8、早课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29、授业 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顿悟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

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岁月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轮回 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34、天外 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35、妙谛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36、洗心 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轻贱 ;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 ;心底唇边微笑中发出愿望: "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7. 谁能贴点与佛家“禅”字有关的人生感悟,或是诗词

佛家禅语精释分类:默认栏目 NO1: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个人问“你是观音吗? ” 那个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 这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 ”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NO2: 佛祖欲将衣钵传给弟子,于是召集弟子到讲坛前,手中拈着一枝鲜花面向众弟子默默无语,弟子们不解佛祖的心意,默默相对不断猜测,只有大弟子大迦叶看着佛祖手中的鲜花微微笑了起来,于是佛祖也笑了,将衣钵传给了他。 在芸芸众生中我也拈起一朵花,众人笑我哧笑我傻,不解我意,只有一人看我手中的花微微笑了起来,于是我也笑了,而这人最终成了我的知己……真正了解彼此的人,才能最终成为知己。

NO3:缘 林黛玉问贾宝玉“这么多的姐姐妹妹你怎么会舍得? ” 贾宝玉回答“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林黛玉再问“水在流,你又怎么留得住? ” 贾宝玉回答“飘去,飘不去” 这就是缘,飘起来的是有缘,飘去的是无缘。

爱情如此 NO4:拿起放下 五祖将衣钵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师远行,五祖对弟子非常满意,于是送行到江边并欲亲自驾船渡弟子过江。 弟子双掌合十“老师已经度我,不必再渡。”

然后飘然离去,始称为六祖。简单一句话,六祖的境界已经在五祖之上。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身边的来来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过,有多少是刻骨铭心。 可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人陪我们度过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断,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还是由我们自己走过来的。

NO5:地狱与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问高僧白隐“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不正面回答,却说“你有把剑,可惜钝得根本坎不下我的头。 ”武士被激怒,拔剑相对。

白隐方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大悟,遂收剑,白隐又说“天堂大门由此敞开。”

地狱与天堂,只在剑出剑入之间,白隐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心情之好坏,也只一念之间,我之禅语,悟了乃对人弹琴,未悟乃对牛弹琴! NO6: 老和尚问小和尚“风吹旗飘,你说是风动呢还是旗在动? ” 小和尚回答道“是风在动。

” 老和尚摇摇头,小和尚又说“那么是旗在动。” 老和尚又摇摇头说“是你的心在动。”

事物是随自己的意愿的改变而改变的,这不是说事物本质上的改变,而是在对待事物时,我们最初总是先以主观的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原先自己喜欢的,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和愿意保留的东西被一次次在心里放大着,所以当看到这件事物时会觉得是美好的,反之者会觉得是丑陋的。

NO7: 两高僧在进行辩论, 第一个高僧说道“我心中有一面镜子,每天都不断的擦拭,使它明亮照人,足以鉴我。 ” 第二个高僧只说了一句“我心中没有镜子,何用擦拭!” 第一个高僧听毕自愧不如。

想要遗忘就好像是我们心中的一面镜子,每天不断的擦拭,它只会越来越清晰。 只能当心中空无一物时,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NO8:指头与拳头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须以法战赢了寺院代表方可。 某日,一游僧在法战中遇到寺院的一个天生愚钝的独眼和尚。

法战毕,游僧跑到方丈那边,承认自己被败,并讲述了法战的整个过程“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

” 游僧去后,独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账,说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独眼就竖起一指,讽刺我只有一只眼。因他是客,我以礼相待竖起两指,表示他有两只眼,非常幸运。

谁知他竟举起三个指头,暗示我有三只眼。 我受到侮辱,举起拳头正要打他,谁知他拔腿就跑到你这变来了。”

每个人都能从指头与拳头里看到那个真我,品行几多,道行几多,学养几多,全在你对指头与拳头的诠释上了。 NO9: 梁王请高僧到自己的国度讲经说法,他指给高僧看沿途的僧舍佛阁“高僧,你看这三十座寺庙佛堂都是我为佛祖修建的,这算不算功德? ” 高僧淡淡一笑“不算!” 那什么才算是功德呢?有人是这样解答的:夫妻是一对同路人,一条穿越高山草地沙漠的路需要两个人彼此扶持着走过,见到美景的时候一同感叹,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要牵手一同度过,当有一天两人白发苍苍时,你满怀深情地对你爱人说“我愿来世还与你做夫妻。

”这才算是功德。 NO10: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是就是有一点危险。

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

8. 表达自己修行自己得福报的句子

净空法师 讲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这个问题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学佛的同修,有一个很大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无谁代者”,“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够代替!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难尊者起头就发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阿难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当中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释迦牟尼佛也很喜欢他,也很疼爱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别的同学苦修,他对他们说:“你们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时候我大哥就会把‘道’给我。”

7 他是多闻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大哥帮不上忙,这才觉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讲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众生苦我们怎么能代?不要说我们不能代了,佛菩萨也不能代。10 佛菩萨要能代,我们很苦,佛菩萨不代我们受苦,那佛菩萨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说人可以把“道”这个东西送给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给我们,佛菩萨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们苦修?马上送给我就好!这个东西不行。13 勉强说,福报可以送给你,智慧是没有办法给你的。

14 再给你讲真的,你要是没有福报,送给你福报,你消化不了,担当不起。15 没有福报的人,你多送他一点钱财,他马上灾难就来,他没有那个钱财还得不到祸!钱财一来,祸害马上跟着就来。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来了,那不是福,那是祸。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的!17 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所以成佛是两个条件,一个是福报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所以佛称作“二足尊”。

“足”就是满足,我们今天讲圆满。佛的福德、智慧都满足、都圆满。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们先说什么叫“功德”?学佛的同修这里要辨别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么?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当然你就有收获。21 譬如祖师们常讲“持戒有功”,我们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谓“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现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因定开慧”,智慧开了,这是德。

23 福德可以与大众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没有办法给别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们修的福,这可以给人共享。

25 就像《坛经》上六祖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修福报没用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这功德跟福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

27 佛法是觉悟之法,你的心不觉,你的觉悟从哪里出来?绝对不是别人觉悟的,可以把它拿来当作我的,没这个道理!28 如果这个法子行得通,我们还需要修行吗?不要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统统给我们就好。29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当初就是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佛最喜欢他,将来一定把佛法给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难才晓得,原来别人所修的没有办法给自己,再亲密的关系也没办法。30 钱财可以送给别人享受,智慧、才艺你怎么能给别人?没法子。

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佛菩萨、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来,也能讲得天花乱坠,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为什么?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明。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不错,听众听起来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33 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是心清净,心不清净见不到性。

34 这句佛号,就是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我们拿佛号来修清净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净,与佛法就有一分相应,两分清净就两分相应。心清净,看经、看注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愿”是清净心才能够理解。37 培养清净心没有别的方法,下手要专一。

连儒家都讲“惟精惟一”,它讲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弥陀经》特别主张“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果,“一心不乱”也是因,因果同时,这个妙!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特别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们每天二六时中,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宝都具足。

40 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中兴大会堂讲经,公开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时他只有七十五岁。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要有这个念头才行。

41 他能做,我们也能做,他七十五岁可以做到,我们六十五岁就应该做到了,所谓“后来居上”,。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文赏析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感悟人生的句子佛教》评论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