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1. 匆匆一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文章简介: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 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

2. 【匆匆的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全文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惋惜.。

3. 课文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干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4. 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吾辈更应惜秒阴——《匆匆》试析 刘心爽 鲁迅先生在评价“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的成绩时,曾有过这样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朱自清先生就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

然而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满腔情怀。 文章运用了诗的托物起兴的开头方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

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借物起兴,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

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从语言风格上看也是飘忽即过,如白马过隙,如匆匆一瞥。

这一段说得明白晓畅,去又略带几分朦胧含蓄,开始表现出一种统摄全文的轻灵的意境来。 第二段,紧扣“匆匆”落笔,“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是扪心自问,也自然地开始将“我”融入文中,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了。

“八千多日子”是转了半个圈子的记实。作者生于一八九八年,至写作该文的一九二二年,共度过了二十四个春秋,每年365天,共8760天,也正是作者概说的“八千多日子”。

“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生动的比喻,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渲染“匆匆”的气氛。而结尾的“头涔涔而泪潸潸”作者因岁月流逝,壮志未酬而空虚惆怅的内心世界的敞露。

这是感情的表白,却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化意于事,写自己念及光阴虚度时诚惶诚恐的表现。“头涔涔”是极言作者因猛省自己蹉跎岁月,深感愧赧,而额头上汗流如注:“泪潸潸”却是表现作者因光阴虚度,无所成就而泪水纵横。

言为心声,形为意表。外貌若此,心情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了。

这一段言约而事丰,可谓着墨不多儿尽得风流。 时光的流逝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但可以说大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怎样才能使人们对此有具体形象的感受呢?于是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入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朱自清曾这样说过:(写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这一段描写就是他这种创作理论的实践,堪称为精雕细琢,针脚绵密的“加倍”描写。请看“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些具体且略带夸张的描写已够新颖,“加倍”了,但接下去的描写则更为别致,夸张的意味也更浓了。

“伸手遮挽时,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描写的确让人从熟悉的生活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而最末的 “我的掩着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更是出神入化之笔了。叹息不过在短暂的几秒钟内,而此间内,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时光却连照面也不打,就仅以轻盈的身影一晃而过。

这里夸张的描写加倍用力。而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也藉此而神韵全出。

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这一段是全文最着力的部分,作者为了更加显豁地表现时光的迅忽,描写是步步紧逼,越来越匆匆。一开始,借以表现时光流逝的事物所绵延的时间还比较长,如“早上起来”、“洗手”、“吃饭”、“默默时”,与此相对应的时间的流逝也还不是十分迅疾,而只是“挪移”,“过去”。

接下去用以比喻的现象经历的时间更短促,时光的飞逝也更迅捷,由“挪移”、“过去”进为“跨过”、“飞去”、“溜走”,直至最后的“带着影子闪过”。这种步步逼紧,越发匆匆的描写,不仅形象地表明了时光须臾即逝的特点,而且使读者的感受由浅入深,体验由淡渐浓,不由自主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强烈的“惊异之感”油然而生。

散文是一种需要浓郁感情的文体。散文中叙事写景的目的全在于抒情。

以上几段,作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细致刻划了时间逝去的踪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微妙的情绪。此即是“五四”时期一部分带有进步倾向的知识青年不满现状有所觉醒却尚未找到正确出路,既显得苦闷彷徨,又不甘沉沦寂寞,希翼有所作为的一种典型的思想感情。

但这种感情的显现是蕴含在事实的叙写中的,即所谓“即事以明理,写实以寓意”。因此,从行文看,写实,写时光“匆匆”还是主要内容。

但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作者浓郁的感情逐渐由在山间林中缓缓流淌的涓涓细流而汇聚成不可遏制的洪涛,喷涌而出了。引文也一变由写实为主,在字里行间让感情缓缓显露而为直抒胸臆——让感情的洪涛飞瀑流泉般直泻而下。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匆匆一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评论列表(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