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名句梵文
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
文/月月【原创首发,禁止复制抄袭,违者必究】
神秘的香格里拉总有着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美丽。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石卡雪山的棱角分明,而安详的佛经梵语又为香格里拉增添了几分厚积与神圣。同样位于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赞林寺又被人们称为"归化寺",在藏语中又被称作是“垮安东卡”,或许是因为音译的缘故,它又被称作是"垮安寺"。它的位置在迪庆州州府,在整个云南中是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的寺院,不仅如此,康区拥有众多有名的大寺院,它是其中最有名的之一。
在当地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藏区都是家喻户晓的。鉴于它拥有的崇高地位和在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力,当地人们还将该寺誉为“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而松赞林寺则是四川和云南交界处黄教的中心,它也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松赞林寺背靠山脉,它的外形犹如一座古代城堡,各色建筑均继承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特色,因此,在民间,松赞林寺又有着“藏族艺术博物馆”的称谓。松赞林寺与石卡雪山一样,距离中甸(香格里拉)不远,仅仅5公里的距离,它是一座建筑群,集藏族文化艺术于一身,其规模有如城镇大小。在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建立,1681年(阴铁鸡年)正式完工。他的名字也是很有来历,由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当地传说松赞林寺的寺址是通过占卜之术,由达赖剌嘛亲自求神所定。上苍指示说:树木密密宁静深幽,林中有一泉眼,泉水清冽,从天飞下两只金鹜,在泉眼周围嬉戏,经久不去。
游客们最初踏进寺院,就能见到一汪清泉汩汩而流,经年不绝,清冽活跃,并且人们还能看到一对金鹬常年徘徊在寺院内,常年不去。真的是应了上苍回应的清泉与金鹜。“噶丹”是向噶丹寺致敬,它是由黄教祖师宗喀巴第一次建立的寺院。表示传承:“松赞”指的是天界三神到人间的游憩之地,三神则是指帝释、猛利和娄宿;“林”的意思就是“寺”。它的全称可以理解为:所有的显密都不是一日可以建成的,为了使芸芸众生都能够不断地被纯净无上的佛法所净化、所惠及,使百姓们的心灵升华至完满,特意建设了这个寺院。松赞林寺院外由椭圆形的城垣围绕建成,它的主殿充满了神圣之威,华贵而精美,给人扑面而来的尊贵之感;走进大殿,只见四周均设有壁画,壁画颜料使用的颜色张扬而大胆,鲜艳而明亮,做壁画之人的笔法细腻,大多是来描述历史,宣扬了各种历史典故、崇高事迹,因为其是寺院,又弘扬了佛教的思想,传播了普度众生的教义。
松赞林寺内有两大主寺,名为扎仓、吉康。这两大主寺建设在整个寺院的最高点,属于寺院的中心位置。它坐镇北方面朝南疆,属于藏式雕楼建筑,上下一共五层。松赞林寺主殿的瓦片并非普通的砖石所制成,它是镀金铜瓦,当一天之初的太阳刚起,丝丝金线透过云层照到这瓦片上时。可以想象的是,整座寺院周身笼罩于金光之中,仿若真佛周身的佛光,使得松赞林寺更加神秘与威严,气势磅礴。大殿的屋檐也并非是普通的草屋青瓦般的檐,它的屋檐上雕刻着形形色色逼真的兽类,飞檐流线弯曲,如水波般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体验,隐约具有着汉代寺庙建筑的特点与建筑风格,但又与其不完全相同。它的左右边的墙壁是“万卷橱”的藏经,正殿的前座上供奉着一座铜像,据师傅介绍,那是五世达赖,人们根据他制作了这个铜像,在这个铜像的身后整齐地排列着许多遗体灵塔,那些遗体灵塔均为著名高僧。上到大殿的顶层,它的正楼很特别,他设计了一个精舍佛堂,里面供奉着佛像,比如五世达赖、七世达赖。
还有一些经书法器,像是贝叶经卷、唐卡、法器等,都是传世级别的珍贵宝物。说起松赞林寺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香格里拉,就说明它属于高海拔地区,大约海拔3300多米,因为海拔高度的问题,该寺院常年温度不高,即使是在炎热的七八月份,那里的人们也会提前准备好御寒的衣物。因为在那个地方、那个季节,也有可能随时飘落几颗雪花。想想看,北半球最热与最冷之间的碰撞,或许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吧。如果想要上山一睹松赞林寺的庄严,还是建议在去之前带上秋冬的外套,甚至是羽绒服之类的严冬装备,毕竟那里的天气可真的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手套和防滑靴也是必须的,香火鼎盛的寺院门前的石阶免不了踩出如镜面一般的光芒,防滑靴可以有效避免意外带来的伤害。除了这些,再加上这里气候干燥,高海拔地区紫外线辐射比较强,爱美的女士们应额外准备好防晒霜和宽大的遮阳帽,最好是带上墨镜。
在普通的华北平原之类的地方,每年的十月份天气就开始渐渐寒冷起来,温度降得特别快,平原地区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像松赞林寺这样,位于高海拔的地区了。特别是在10月份以后,想要对松赞林寺一探究竟的游客们更要带足御寒的衣物。还有要说明的是,每年的年中时期是迪庆高原的雨季,这是不太建议人们前往,毕竟雨季总是容易发生意外事故。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人们选择春夏季前往松赞林寺游玩,但也要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意外的发生。佛寺中的钟鼓楼,高耸于群殿之间。日起的清晨,落日的黄昏,看着寺内袅袅升起的炊烟,默默听着钟鼓楼击鼓的声音。钟声相传十里,而我们的思绪,放佛也随着这钟鼓之音,飘散远处,即使放空自己,也仍觉得,世事安稳,天下太平。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月月喜欢旅游,喜欢在美丽风景中探索人生道理。编辑:月月/审稿:李芳/本文章为百家号作者独家原创内容。
佛经是怎么来的
首先肯定一点,佛经并不是释迦牟尼亲自编写。
释迦牟尼灭度后,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是王舍城关于佛藏的五百集结,这一集结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也造成了佛教分化的必然趋势,所谓集结,就是对佛陀所说过的经进行编辑,这个编辑建立在佛的各位弟子的记诵的基础上的。即诸比丘集合在一起念诵出佛陀在世时讲法时的内容,然后进行编辑,这是为了防止佛的遗教的散失,同时也是为了僧团发展准备有形的工具,使僧团四众有所皈依,有所遵守。原始佛教就在此次集结中奠定了它的规模,决定了它的修行方式,指定了它将来的发展道路。它并未因佛陀的涅槃而消亡,而是更加发扬光大起来。
王舍城的集结是大迦叶发起的。在佛陀灭度的第七天,大迦叶赶到了拘尸那,并以上座的身份,主持了佛陀的遗体毗荼大典,也就在这时,他发起了集结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的安句期中,在王舍城中召开集结大会。
在这次的集结的三藏中,阿难诵出的是经藏,大迦叶诵出的论藏,优婆离诵出的律藏,号称三藏十二部。这就是后来所称的上座部。
当时,除了摩诃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优婆离尊者等阿罗汉在毕钵罗窟里集结三藏法教外,还有许多比丘长老在拔波尊者的带领下,在魔揭陀国王舍城七叶窟再面不远的僧团里,进行会诵集结,这就出现了窟外和履里两部分的集结。这两个部分集结的法藏都属于小乘佛教的范围
大乘三藏教法,据说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阿难尊者等,在铁围山中集结的。铁围山据说是咸水海边的一座山。
三藏,佛教典籍的总称。释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说的法,总称为经,律,论三藏圣教。经是佛所说的永恒的道理。律,是僧团内部的戒律。论,是各位菩萨,论师等论学的内容。三藏所讲的就是戒,定,慧三种无漏学的道理,。凡是佛门弟子能发心修行戒,定,慧三种过程的,就可以不漏落于生死轮回,经受种种烦恼痛苦,因此称为无漏学。
这就是佛经的最初来源,可以说若是没有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阿罗汉的辛苦集结,就没有后来的小乘佛教经典。若没有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等众菩萨无私奉献的智慧集结,就没有后来的大乘佛教经典。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教不可缺少的经典。释迦牟尼在妙法莲华经经里曾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好了,佛经的来源就说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个好友,一起来讨论佛法,顺便点个赞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经典美文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佛经名句梵文》评论列表(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