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牛的情结》张纯静 ,七绝•一江清水

《爱牛的情结》张纯静

  

  巴渝乡间多养水牛,主要用于耕作。我儿时到乡下舅舅家度暑假,和舅舅家养的那头大水牯结成了亲密的伙伴。

  那时候,一大早,晨星还未隐去,残月还挂在天空,我们一帮半截娃儿,牵着各自家的牛,踏碎晶莹的露珠去放牛。大人讲,牛早上吃了露水嫩草,才添膘、有劲儿。

  当地的农民们最爱惜牛,夏天往往把牛的工作安排在凉爽的上午;实在太忙,也安排在下午太阳偏西以后。决舍不得在毒日头下,让牛去劳作。盛夏天,大人午睡时,我们就呼朋引伴牵牛到小河里“滚水”。牛在水里舒舒坦坦,不时把头没在水里,突然又抬起头,甩一甩,喷水打响鼻。多自在。我们在水里打“水仗”、“捉水猫”,“扎猛子”,更是快乐。人和牛都玩够了,一轮红日架在了西山尖上,我们就牵着牛,唱着牧歌,在夕阳的金辉里暮归……

  暑假一晃眼儿就过去了,该回城里上学了,舅舅催了我好几遍上路,我还抱着大水牯哭。回城好几天,夜里总梦见它和我亲热,用那湿漉漉的舌头舔我的手。后来学《牛郎织女》那篇课文,我真疑心故事里那头善良、忠厚的老牛,就是我的大水牯。

  其实,爱牛何止一个小小的我。可以说普天下的劳动人民都爱牛。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更是一个爱牛的民族。据《山海经》载,我们的祖先在周时就懂得用牛耕作,从那时起,牛就和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自古,人们就把牛看成仁兽神畜,我国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爱牛敬牛习俗。

  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把四月初八那天定为“牛节”。四月初八本是以前的“浴佛节”,那一天,又是汉族的“浴牛节”,把牛与神佛一道过节,可见古人对牛是何等的礼重。四月初八,布依、土家、壮家……人们给牛沐浴挂红,然后设牛宴,祭牛神,把腊肉、醪糟、红蛋……给牛享用,一家老少也围在桌上,人牛共食,人牛同庆……瑶族、侗族、苗族同胞在立春或春节那天开展以牛为主题的活动,或扮成牛跳“春牛舞”,,或妆成牛演“牛作戏”。与牛同乐,以示敬爱。居住在中尼边境的我国藏族同胞,在藏历10月24日那天,把鲜花缀成的花环佩戴在牛角上,还要用精细的饮料来喂牛,以示对牛的辛勤的酬慰。居住在宝岛台湾的客家人,在六月初六那天,给牛放假,煮甘薯粥或拿香、凤梨等好吃的水果喂牛,以示不忘水牛和他们的先祖赴台垦拓的艰辛。

  和牛朝夕相伴、相依为命的劳动人民爱牛,那些热爱劳动人民的仁人志士也十分爱牛。

  鲁迅先生爱牛,他常以牛自况。他说:“我好象一头牛,吃的是草,挤日出来的是奶、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国画大师李可染把自己的画室题名为“师牛堂”,当有人请他讲“师牛”二字的含义时,他说:“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社会主义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何患不焕然一新。”

  爱牛,还有齐白石,篆一印曰“耕砚牛”以自况;郭沫若爱牛,谦虚地说在做人为文上愿为“牛尾巴”;而茅盾自谦更甚,说郭老如是牛尾巴,自己愿为牛尾巴上的“毛”。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竭尽全力,埋头苦干,不计名利,默默奉献,这就是牛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

  ——我属牛,我爱牛,我虽年逾花甲,但我还愿意为实现我们宏伟的中国梦,做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

  张纯静,男,重庆市璧山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重庆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重庆散文》编委。

  有散文集《茶缘》、《缀英》,小小说集《画竹》,杂文集《纯静杂文》出版。

七绝•一江清水

昆仑皓皓雪源稠, 两岸青青到海头。 万众一心同呵护, 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8.4.29搜索复制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美句摘抄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爱牛的情结》张纯静 ,七绝•一江清水 》评论列表(2)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