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北九水 ,拜祭黄帝陵

314人看过美文美句精选

春游北九水


怪石嶙峋挂悬崖,
河柳涧边泛嫩芽。
苍松翠柏岩缝立,
玉兰杏梅开盛花。
滚石谷底紧相接,
涧水石下流哗哗。
口干舌燥腰腿酸,
半山腰上见酒家。

拜祭黄帝陵

沿渭北黄土高原孟家塬往南,公路两旁渐走渐绿的山岭显示着生态的变化。东汉光武帝向西北移民,建筑宫室民居砍伐了子午岭周围大量树木,如今这次生林又茵蕴繁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黄帝部落开始就在这一带活动,在黄陵县沮水之畔奠定了功业基础。活动范围遍及黄河中下游及其它一些地区。他们与早先在宝鸡姜水一带的炎帝部落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炎黄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而后双方为争夺中原地区发生战争。黄帝在“阪泉之野”(河北怀来)打败炎帝使其归服,合而形成以后华夏主体。到黄陵县,天色已晚。运气真好,未做任何算计安排,却赶上了次日的“重阳大祭”。心中无限激动。在景区旅馆中一点睡意也没有,便翻看有关黄帝陵的书籍。从黄帝始到西周,形成了文野之分的“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疏》)”,“睿哲文明,温恭永塞”(《书·尧典》)的文明之况。继黄帝后,发明创造不断。《老子》开中国哲学新领域,力求研究自然奥秘,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独树一帜的哲学先河。历代帝王秉承“黄老之学”,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关于黄帝的生平事迹,可见《史记》、《国语》、《帝王世纪》、《吕氏春秋》、《路史·疏佐纪·黄帝》、《世本》、《轩辕黄帝传》等古籍中。黄帝开拓了东至东海,西至崆峒,南至长江,北至荦粥的疆土。其子孙蔓延各地:有汉族、藏族、羌族、回族安息,苗族禺号,蒙古匈奴,东胡、鲜卑、金人及其后满清等。遍及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广西、河北、蒙古、安徽、江苏、湖北、海南、广东等地。《淮南子》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史记》对资料经过严格鉴别和筛选后,从黄帝开始写他的千古绝唱。黄帝开创“与天地并生。玄黄杂色,方圆体分;日月叠壁,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铺理地形貌。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成位,两仪生象;惟人参之,性灵所钟。三才不穷,五行造化……”可以说是致广于无边,尽精微至末节。黄帝居住之年距秦灭东周有2730多年,秦灭东周距今2260多年。可知黄帝居位距今5000年历史。从诸多材料,特别是《史记》、《皇览》、《地理志》、《汉书》可知,“黄帝崩、葬桥山”。《册府无龟》记:“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以后,唐、宋、元、明朝越来越多人认为黄帝葬于陕西中部桥山。1961年,国务院将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地华人都络绎不绝来到黄陵祭祖。“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天刚亮,我们就起身。通往黄陵的路上已经车如流水人如龙;人们抬着祭物,端着贡品;那些穿着特制服装的仪仗人员特别惹眼。路两旁标杆上都是悬挂着摹自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黄帝石像图。跨过轩辕桥,登上桥山。我站在黄土高原渭北中段孟家塬向南延伸的主脉上。背后是两大高峰相交处,前面是伸向沮水河畔的两条支脉:一条是凤凰岭,一条是唐坊州古城旧址所在。山下沮水发源于县城西面的子午岭,由西向东横穿县城,在龙首镇注入洛河。水呈迂回弯曲状三面环桥山而过,使桥山看起来象沮水之桥。环视四周,群山围抱,松柏耸翠,紫雾茵蕴,藏风聚气,恍若仙境。再看,川塬相连,沟壑纵横,梁峁迭荡,山水融会,森林葳蕤。幽奥深邃,古朴凝重,土沃山丰,德厚势旺。构成黄土高原上一处独特的风水宝地。移步再上:东面是龙首镇,与桥山紧密相结,同沮水河遥遥相对的黄土梁宛如一条巨龙,又是天然画屏。传说轩辕黄帝龙驭首山。西面是老虎尾巴村,隆起的山梁像一只卧虎欲起。北连的黄土山如玄武,凤岭如朱雀。桥山黄陵负阴抱阳,青龙盘左,白虎卧右,玄武距北,朱雀翔前。护卫朝圣,吉祥和瑞。山林重迭,曲绕回还。峦麓叠翠,云气开合,时而逼塞,时而凋疏。浓不浊秽,淡不荒幻,遮掩神妙,瞟渺欲飞。盘龙冈是桥山最高点,北高南低,延伸结穴。势如龙口大开,龙舌长伸。至汉仙台处,恰似龙舌微卷上翻,龙舌中心为黄陵,如龙口含珠。所谓“龙珠在颔”。龙头两侧,各有一株无叶古柏,壮如龙角。其中点至汉武仙台为黄帝陵中轴线,南对印台山,远向长寿山。龙头两侧空灵似炯炯龙晴。龙湾、凤岭如龙之前肢伸展。整体宛然一条腾云驾雾巨龙。据专家考证,古代所称的“内景图”就是源自桥山周围山川河流地形。后称“内经图”。似人体内脏结构,蕴含“性命”真谛与“养生”机理。《黄帝内经》与此有关。远古先祖已将地球物理、水文、宇宙星体、气象、建筑、生态、人体生命信息等综合融汇,产生了适应人类居住的“风水勘舆”。《黄帝内经》曰:“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肌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桥山及四周,正如一人体内脏运行,骨骼健构、肤肉丰满、血脉畅通,皮毛鲜活,气机盎然。历代堪舆家公认黄帝陵为“天下第一龙穴”。肥美丰腴的黄厚之地,远古森林茂密。但人们砍树造屋,致使山荒林毁,洪水泛滥。轩辕皇帝带头种树植柏。自汉代以来至唐代,不断扩大,覆盖黄陵桥山。为黄土高原柏林独景,据说也是我国至目前最大的古柏林。其生长的土层是中生代砂岩页岩和砾岩上的沉积红土层,富含钙质、疏松含水,极宜草木生长。黄帝陵因清代毕沅所题“古轩辕黄帝桥陵”而闻名。1942年为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区别而改称“黄帝陵”。是年冬,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刻石成碑,立于陵前。我在轩辕庙前伫立凝视毛泽东题写的祭文,汪洋姿肆,飘洒自如,雄健刚劲,神韵飞扬。还有孙中山等人的题书,仪态各殊,别有情趣。院内有黄帝手植古柏。有5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柏王”。其树粗有“七搂八拃半下围”之说。2012年由落地种子又生出幼苗,实属罕见。默诵着“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典文章”的联语,与妻携手步上石阶。幽幽神道,两侧古柏参天。无职无官的我们,走到“文武百官到此下马”的石碑处,自觉心诚胜似那些云烟之徒。汗流洗污。洁身自清,思接千载,视通圣灵。此时恰有一只五彩长尾大鸟飞过,如凤似雉,鸣声高亢,林中群鸟齐鸣,清扬宛转;顿觉心旷神怡,空灵超悦。登上当年十万大军掬土而成的“汉武仙台”,感其“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的王者风范。过台至黄帝际冢,扁还状土冢坐于方形台基上,取“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传说黄帝由此乘龙升天。有“桥山龙驭”四字石碑,碑前是祭亭,歇山式飞檐起翘,轩昴肃穆。前有郭沫若一九五八年手书“黄帝陵”石碑。我焚香跪拜,追慕感念,眼湿喉哽,情不自禁。亭柱上的楹联永不忘记:“奠华夏宏大业基祖宗德泽照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黄帝被当作五帝之一纳入中央的历代帝王庙中受祭祀,始于隋代。唐代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从此奠定了陕西黄陵县轩辕黄帝陵的祭祀地位。宋、元、明、清都不断举行官方祭祀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孙中山委派要员15人组团专程祭祀黄帝陵。抗日战争爆发后,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日”,在这一天公祭黄帝。沿袭至今。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红军总司令朱德派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柏渠,代表苏区人民祭祀黄帝陵。民间对黄帝的祭祀最早应追溯到黄帝葬桥山后。一般在清明前后和重阳节。北宋以来,祭祀活动多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一直延续不断。我赶在祭祀大典前就游览完景点。返回祭祀大院正值仪仗队入场。乐队、抬祭品队、手执古代各种兵器的士兵队,穿戴黄帝时代服装的“初民”队。庄严威武,徐徐入场。两边是黄龙旗一字排向大殿前祭台。主陪祭人着统一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夹,肩披金黄色佩带 。台湾、港澳、海外华侨代表,黄陵基金会人员,地方官员等依次进场列队站定。时辰一到鼓乐齐鸣。惊天动地,山呼谷应。主祭完毕,一条黄色巨龙由十几人抬举,系上巨大气球放飞,缓缓升向西北上空,人们翘首凝望,场景极壮观。心神融会,意境飘然。海德格尔说:“那远古给我们的暗示,正是神祇的语言。倾听神祇的语言。再把它传达给民众,神思存在与神的足迹联系起来,明白人在何处安置自已的此在,才能‘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在黄帝陵停车场旁,我认真查看了中国姓氏源流表。黄帝由公孙改姓姬,崇尚土德。土呈黄色,故称黄帝。其后代一支建立周朝。潘姓出于其后代封地,始于姬姓而为黄帝之后裔。说也奇怪,朋友为我购的门票正好印有“潘”姓图腾印章,而他并未通报姓氏。是巧合还是灵兆,我至今难解。

>> 不是您想要的 ? 去 经典美句 浏览更多精彩作文。<<

《春游北九水 ,拜祭黄帝陵 》评论2

最新评论